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4日讯(记者李昕宇 通讯员陈清)看传统插花里的荆楚山水,赏枣阳粗布的古法传承,再将一支芬芳一床舒适带回家……自6月10日以来,2022年洪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成果展览广受观众好评,每天都有市民来到洪山区文化大厦3楼展厅,观赏并体验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并将一件件非遗佳品带回了家。

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些非遗佳品看了都想(1)

观众在展览现场拍照留念。记者李昕宇 摄

汉楚插花展出汉楚大地

“每一件插花作品都很美,而且能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此次展览的区级非遗项目“汉楚插花”展厅,平时就爱花的汪女士边逛展边用手机拍起了照,大型展品《龙行汉楚凤江游》更是令她频频驻足。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艳玲介绍,该作品以枯木为“龙头”、水代表长江,周围以花草营造山林形势,辅以众多湖北元素展示出荆楚大地的形貌特点。在苏艳玲看来,“湖北的非遗少不了地域文化,要让汉楚插花成为代表湖北的文化名片”。

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些非遗佳品看了都想(2)

“汉楚插花”项目展厅现场。记者李昕宇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楚之地孕育出了独特的插花技艺。”据苏艳玲介绍,“汉楚插花”项目在挖掘楚地插花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内外插花技艺,作品主要取材传统文化并具有湖北特色,“作品风格都阳光向上,既展示自然之美,也要展示汉楚大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

据介绍,本次展览作品包含中国传统插花六大器型——瓶、盆、缸、碗、篮、筒,现场共展出鲜花插花作品20余件以及多件花艺和文创产品,充分展示了“汉楚插花”非遗项目的精华与创新。

枣阳粗布走进了生活

“枣阳粗布完全传承了传统制作技艺,从扎花、弹花到织布、染布需要17道工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展厅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其华正在织机前分享着这一非遗项目。

据张其华介绍,“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湖北枣阳民间的棉布手工纺织技艺。从跟着如今已95岁的传承人、也是自己婆婆的王义林学起,张其华和丈夫刘大有20多年前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学习整理这一技艺,如今已建立起8个非遗传习所、工作室,并将项目传承基地落户在了洪山区,“就是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也给自己找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事业”。

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些非遗佳品看了都想(3)

工作人员展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新式织布机。记者李昕宇 摄

“非遗要见人见物,更要走进生活。”在“老布新做”的理念下,枣阳粗布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客厅卧室,张其华也多了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如今,百布堂和武汉纺织大学等多个高校合作,并与湖北省农科院联合种起了彩棉,也在枣阳市、新洲区、大悟县带动了农民增收,连接院校与乡村的一件件床品、布衣、家居、文创等产品都在展厅里一一亮相,展示出传统非遗的创新实力。

非遗的花、非遗的布都带回家

“设计出枝条的曲线美、线条美,要把向阳的一面作为正面。”在“汉楚插花”的展厅里,只见观众拿起了剪刀,在苏艳玲的指导下剪枝选花,最终捧着自己制作的插花作品走出了展厅。据工作人员介绍,不仅展览期间多次举办“汉楚插花”公益课,近年来平均每月都有1~2次这样的公益培训。从4年前的一次公益课开始,石青已经开始跟着苏艳玲做起了“汉楚插花”的推广,在她看来,“汉楚插花只有走出去才有生命力,大家也在了解体验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生活”。

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些非遗佳品看了都想(4)

苏艳玲(左)指导观众体验“汉楚插花”。记者李昕宇 摄

在隔壁的“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展厅里,观众不仅坐在传统织布机与新式织布机前打卡留念,一件件非遗产品也成为大家的“心头好”,床单、手巾、布老虎、手机壳都十分受欢迎。“没想到粗布织出来手感这么舒服,颜色也很好看。”在展厅现场,观众李先生正和工作人员咨询着如何在电商平台下单,“买了一床夏凉被,正好现在夏天用”。

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些非遗佳品看了都想(5)

枣阳粗布制作的文创产品。记者李昕宇 摄

据了解,此次非遗保护成果展览由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洪山区文化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洪山分中心、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旨在展示洪山区的代表性非遗项目,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图片展也在同期开展。洪山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将于6月25日闭展,后期将继续推出免费文化类展览。

【编辑: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