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正式设立。人体生理卫生的内容一直是中学生物课程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一门独立的课)。按照今天的常识,中学生理卫生课当然应该讲“人的生殖”知识,然而“人的生殖”在中学生物课程初创时却是不可讲、羞于讲的内容。

长期“缺席”偶尔“离席”

清末中学生物课程初创时的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中已对人体的运动、呼吸、消化系统等都知无不言,唯独缺少“人的生殖”的内容。即便在民国成立(1911年)后,1911~1930年出版的中学生物学和生理卫生教材中,依然少见。可以说,在我国中学生物课程建立后近30年里,“人的生殖”几乎一直缺席。

20世纪30年代后,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中几乎都有了“人的生殖”的知识内容,虽然有的教科书是在结合人体概述或青春期卫生简要介绍,但也有专门章节来系统介绍有关知识。分丰馆于1948年出版、曹非编的《初中实用生理卫生学》介绍最为详细:安排一章共5节来介绍生殖的意义、男生殖的构造和生理作用、女生殖的构造和生理作用、胎儿的发育、生殖系统的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30年里,情况有些反复。1951年出版的生理卫生教科书对“人的生殖”介绍非常详细。1952~1955年的生理卫生、人体解剖生理学却删除了关于生殖系统的知识,但保留了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的内容。1958年后,关于生殖系统的知识开始增加,1964年版的生理卫生教科书则恢复了全面介绍人的生殖。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撤销,各省市自行出版教科书。多数生理卫生教科书体系混乱,其中“人的生殖”内容安排差异很大。有的全面介绍,有的则完全忽略不收。

随着拨乱反正,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7年开始编写出版全国统编教材。1978年出版的《生理卫生》教材用了一章来介绍“人的生殖”。此后出版的各套生理卫生教科书或初中生物教科书中,都对“人的生殖”有详细的介绍。

世纪之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共安排了两节有关内容。其中一节是“人的生殖”,介绍了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介绍了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生殖过程;另一节是“青春期”,介绍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与卫生。相对以前,知识内容变化不是太大,但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和人文关怀。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中“人的生殖”变迁的事实,很好地诠释了教科书的知识选择蕴含的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教科书背后的“纲绳”

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学生物教科书中“人的生殖”付诸阙如,这和当时相应的政府文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相符。1904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及此后清政府在1909年颁布的《学部奏变中学堂章程分为文科实科折》都没有提及“人的生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913年先后颁布了《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校课程标准》,甚至在实行新学制的(壬戌学制)之后的192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仍然未明确提到“人的生殖”的课程内容。

1929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生理卫生暂行课程标准》中,在“教材大纲”内明确规定应讲授“性的发育行为和责任(注意青春期发动时期的身心变化)”;1932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卫生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卫生课程标准》都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由那时起,关于人的生殖的内容,就在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有了正式的地位。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往往都会介绍“人的生殖”。

1951年颁布的《初中自然课程标准草案》《中学生物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列出了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等内容。1952年颁布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中,却在总课时未减少的情况下删减了男女生殖系统结构的知识,只保留了受精卵形成及胚胎发育等内容。直到1963年,《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颁布,生殖和发育的内容又较全面恢复。1963年之后到1978年之前,由于政治的动荡波及教育领域,再没有颁布新的生物学教学大纲。这一时期,由各省市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并各自编写教材,因此差异极大。文革结束,1978年及之后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对“人的生殖”有较详细的要求。

可以看出,中学生物教科书中“人的生殖”内容变迁背后的纲绳,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那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纲绳”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

在我国封建朝代,文化传统是独尊儒家。那时,国人视性如洪水猛兽。在清末和民国初期出版的中学生物教科书中,即使在讲人体生理,却不敢写、羞于写“人的生殖”。“不可诲淫诲盗”,使得当时的开明之士也不得不自觉屏蔽掉生理卫生教科书中的“人的生殖”,即便是那时从国外翻译进来的教科书,也会有意识地对“人的生殖”进行删减,有的教科书还在书中对此特意做了说明。例如,商务印书馆1916年出版,王兼善编纂的《民国新教科书生理卫生学》(原文第4页)在总论中介绍了骨骼、消化、呼吸、排泄、神经等系统后,用注解的形式说明:此外尚有生殖系者,为传代之用,然初学者可以从略,故特缺之。

然而自清末以降,在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下,一批进步人士逐步对传统性观念进行了大胆质疑。在20世纪头十年,一大批西方有关性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作为科学知识,被译介到中国,冲击着国人的传统观念。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令人瞩目的“性教育”思潮,对传统的性禁忌心态和习俗进行了批判。鲁迅就指,性是本能,它是圣洁而无需玷污的,可国人的心态却怪不堪言;那些理学先生总不免有儿女,在证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

20世纪20年代,性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一大舆论热点。那时,一大批学者在报刊上著文呼吁重视新教育,甚至提出了实施性教育的可行的建议。他们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以生理学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使命,因此赢得了社会进步人士的广泛支持。在当时,提倡性教育与否甚至成为文明与愚昧、进步与保守的分界线。经过这样的思潮洗礼,性教育逐步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就瓜熟蒂落了。从1929年开始,人的生殖这一内容,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入中学生物课了!这一内容成了需要认真给学生讲的必要的科学知识。

那么,“人的生殖”列入课程内容、写进教材就万事大吉了吗?事情还不是那么简单。

在20世纪初期,反对性教育者人数众多,课程内容实施的阻力很大。就是同意进行性教育的,到自己具体执行教学时,却可能将这些内容一带而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的生殖”内容还在经历波折。20世纪50年代初大纲和教材删减生殖系统知识的深层次原因,和中学生物课程初创早期的不敢讲、羞于讲没有本质的不同。随后恢复有关内容也自有其道理。当时,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和支持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工作,周总理在1963年3月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普及性卫生知识,要把它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对生殖和发育的内容规定就十分详尽。

写进教材后还需要下一个角色来接力,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可喜的是,到20世纪末期,社会共识都认为“人的生殖”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应该大大方方、认真地给学生讲;关于人自身的由来,教师不再羞于讲、学生不再羞于听已经成为主流。进入新世纪,许多学校还在生物课程之外有所拓展,青春期课堂在许多学校开讲,有的青春期课堂还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受学生欢迎。

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到另一面,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不少教师依然在课堂教学时因为羞于讲而把它变成学生阅读自学的内容。这同样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中学生物课程内容选择上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子。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离20世纪初那一场性教育的启蒙思潮已经过去了八九十年,但是“人的生殖”依然在个别课堂羞于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孩子性发育普遍提前了,我们在初中阶段开设的“人的生殖”,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已经是“补课”,因此更不能打折扣。放眼社会,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某些性观念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和公民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性修养,其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在新的时代,在课堂里再羞于讲“人的生殖”这一科学知识,实在令人惊叹和唏嘘。

初中生物基因类型有哪几种(不可讲羞于讲)(1)

中国科学教科书初中生理卫生学(内页)薛德焴编著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9年出版

初中生物基因类型有哪几种(不可讲羞于讲)(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