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1)

潞安太阳能——赛拉弗光伏系统公司。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2)

日盛达光伏玻璃生产车间。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3)

半导体光电产业形成“芯片一封装一照明一显示”的产业链条。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4)

康宝制药员工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做到极致。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5)

上党区永丰村村貌。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6)

长治主城区。

长治新时代的发展(美丽新长治壮美新画卷)(7)

上党从来天下脊。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治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五个先行”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为城市定位,以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凝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年砥砺,长治传统产业强势转型,新兴产业独领风骚,经济总量接连跨越,2021年GDP达到2311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十载奋进,城市换了容颜,乡村变了天地,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革命老区以崭新的风貌绘就出壮美画卷。

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10年间,长治发展持续加速,发展质量全面向好,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GDP从2012年的1328.6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2311亿元,稳居全省第二。

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长治以省委提出的“五个先行”为要求,先行先试,勇立潮头,新兴产业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0%,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1.1%、5.6%。半导体光电产业产值占到全省95%,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三;光伏行业产值占到全省53%,光伏玻璃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14%以上;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制品占全省50%以上。今年上半年,长治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

10年间,长治的增长后劲不断培植。从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到全市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不仅数量全省第一,而且质量全面提升。依托开发区,全市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排名全省第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5.4亿元、增长5.7%,总量全省第2。长治国家开发区以真抓实干连续5年受到国务院表彰。

山水之城焕发新容颜

东部是国家森林公园,西部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主城区是环状水带。环绕在山水之间,“一城四区”是她的主体框架,环城高速是她的纽带,城际一小时通达是她追求的效率。这是长治市崭新的城市画卷,更是10年砥砺奋进的华丽蝶变。

环境越来越美,品质拔节提升,宜居宜业宜游,越来越多的长治人对城市10年变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继成功申报国家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2021年,长治再次成功获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10年间,长治市辖区面积扩大到2631平方公里,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809.6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7.38%,人均绿地公园面积达到13.55平方米。仅仅去年到现在,就先后实施城建项目620多项,打造15分钟便民休闲圈,建设“口袋公园”30处、城市驿站5座、各类公厕66座。

10年来,长治城市瓶颈大突破,去年完成新建高速公路106.5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82公里,较2015年增长27.4%。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至10.86平方米,路网密度增至8.12公里/平方公里。通过208线、309线和国道环线公路升级改造,在市区周边形成覆盖604平方公里的经济发展新廊带。

目前,长治市以东山西水为城市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格局日益凸显,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布局蓝图正在长治变为现实。

乡村发展迈入新阶段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这是长治10年间城乡融合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发展取得的不菲成绩。

从公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改善,到医保、教育等惠民政策的分类实施;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加强,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从贫困村的整体脱贫,到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回望10年间长治乡村的变化,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治市5个贫困县如期摘帽,933个贫困村有序退出,32.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成效考核多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易地搬迁资金16.6亿元,搬迁了394个自然村,完成搬迁30006人。重点发展了120万亩中药材、30万亩优质小米、40万亩特色蔬菜、60万亩干鲜果、30万亩马铃薯、6000万棒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成产业园区14个、产业基地36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2020年,长治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市,广大干部群众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市90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至今战斗在一线,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以发展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为抓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全面推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生态文明走向新高度

山清水秀,天蓝地美,这是长治展现的靓丽容颜,也是10年不懈推进生态文明的长治答卷。

守护“长治蓝”,长治市打出“组合拳”。2018年,在全省首家推进实施垃圾分类。2019年,建立全省首家冬季清洁取暖综合监测管理平台;在“2 26”城市率先实施国三柴油货车淘汰政府补贴制度。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台钢铁、焦化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技术指南;邀请国家级环保专家团队,成立秋冬防攻坚联合办公室。投资52.89亿元提前完成国道207、208和309改扩建工程并提前通车;主城区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更新为清洁能源车辆。

旧日的漳泽湖湿地公园,湖水严重污染,生态风貌破碎。而如今,这里水鸟鸣叫、鱼翔浅底,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打响碧水保卫战,改善水环境质量,长治市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恢复湿地生态。紧盯“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实施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治理“五水同治”。连续多年,通过实施浊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治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恢复植被,种植护岸林7256.6亩、地被植物3603.1亩、水生植物1702.3亩、攀援植物58866株,同时,疏浚河道40公里、沟通水系6.2公里、改造路面2.7公里、构建生态廊道7.1公里,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新路。

本版图片由张国平、张海提供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李家鸣

本版责编:高鹏

版式:刘铁军

制图:路彦青

(责编:candy、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