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具体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这八位散文代表作家均是主持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尊奉儒教道义,文风应该质朴流畅,而非绮靡雕琢、浮艳晦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有着相似的文学主张,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于文章”,反对“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古道不适用”的浮华文风,却没能入选“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与范仲淹本人所处的时代、范仲淹的政治成就有关。但曾巩作为欧阳修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与曾巩“自然淳朴、细密条理”的文风有关,也与他是古文倡导领袖欧阳修的学生有关,他能位列八大家,是理所应当。

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时,范仲淹已逝世,无法做积极的参与者

范仲淹(989-1052)称得上是北宋开国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在广德军司理参军事担任讼狱勘鞠一职,主要负责案件审理的工作。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38岁的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兴办教育,此时的他熟知社会发展状况,上书仁宗称“国家进入繁荣时期,应大力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国所用”,并做文章《南京书院题名记》来盛赞应天府书院的教育成效,文中写道:

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在这段记载中,范仲淹提倡“文以明道”的思想,认为做文章应该宗经明道、重视用严谨的道理针砭时弊,只有这样,才能吸纳四海的名士,共建北宋的繁荣盛世。这一主张与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韩愈“志在古道,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如出一辙。

然而北宋的古文运动倡导者欧阳修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利用主贡举的机会,对文风险怪的士子痛斥,力在改变“太学体”的淫巧侈丽,浮华纂组,主张“知古明道而后履之身,施之于事”紧密关切现实问题,针砭时弊,文道统一

此时,范仲淹已去世,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开始带领学生苏轼、苏辙、曾巩,在王安石和苏洵的巩固下,沿着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结合当时的诗风改革,并吸取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经验教训,主张“道文至胜”、“简而有法”的创作原则,奠定了古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范仲淹曾巩(为何曾巩能入唐宋八大家)(1)

范仲淹忧国忧民,政治成就高于文学成就,后人评价标准有所偏向

古文运动在中唐时期形成文学思潮,在北宋得到继承和发展,后人称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明朝初年,朱右选了唐宋著名文学家的文章,编纂成《八先生文集》,被人称赞为“八家之名”;明中叶散文家唐顺之编纂《文编》一书,也收录了这八位散文家的作品;后来明代散文家茅坤根据朱右、唐顺之的选编方法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这部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广泛流行,由此,古文运动在唐宋两代的传承关系得到后人的肯定。

结合唐宋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可知,中唐时期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号召,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保护唐王朝的统治,所以韩愈、柳宗元开始注重先秦两汉时期的散体文,反对六朝骈体文,力图恢复言之有物、自由灵活的散文;到了北宋年间,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坛领袖,吸取晚唐五代时期骈文优势回归,导致政治灭亡的教训,开始继承创新古文核心思想,发动“新古文运动”。

而范仲淹作为北宋文人,他的一生功绩都在对国家的贡献,如兴办教育、抗击西夏、庆历新政等政治领域,文学作品数量甚少,一首《渔家傲·秋思》开拓了词的意境,一篇《岳阳楼记》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然而其他文章均属政论散文,多是为国家政策、社会现状提出建议,并未展现出散文的特点,如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这篇政论散文中,范仲淹在仁宗的应允下,总结了28年来的从政经验,转化为改革思想,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此时的范仲淹已经55岁,他在抗击西夏战役中,以“修建堡垒,攻破西夏”的战绩深得仁宗欢心,便下旨任范仲淹为宰相,大刀阔斧进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篇政论文中,我们看到范仲淹极高的政治见解,可见,范仲淹的政治成绩远高于文学成就。

纵观范仲淹一生的文学成就,便是他在邓州期间写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诗文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范仲淹一生以政治建设为主,报国利民、建功立业、鞠躬尽瘁地做了一位直言纳谏、政绩显赫的贤臣,他的政治形象掩盖住了文学的锋芒,并不及欧阳修、苏轼等人著文无数。

范仲淹曾巩(为何曾巩能入唐宋八大家)(2)

曾巩作文自然淳朴、文道统一,凭实力入选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北宋的科举考试群星璀璨,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均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这三位文人均成为欧阳修一手提拔的后起之秀,为“新古文运动”的革新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曾巩最为才华横溢,深得欧阳修器重,甚至被欧阳修评价为“最喜欢的学生”。欧阳修第一次见曾巩的文章,就感叹道: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送杨辟秀才》

在欧阳修看来,曾巩的文章是学习雕琢浮艳的“太学体”却能够脱离太学体的束缚,犹如百鸟中的鱼鹰,文风成熟自然不事雕琢,可谓是立意高远。而在曾巩入欧阳修师门后,欧阳修也曾直面夸赞曾巩:

所深念者,执事每曰:“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在欧阳修看来,门下弟子千百人,唯独曾巩是最得意的弟子,言语间看得出欧阳修对曾巩的喜爱。曾巩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经”,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文章传统,强调孔孟哲学观中的“仁”和“致诚”,在他的散文中,常以“自然质朴”之风说理论事,如曾巩的《墨池记》,将记叙、抒情与议论融合一起,引用王羲之的勤奋刻苦来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中写道: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巩在这篇散文中开篇写墨池的位置、形状等,转而写道王羲之“临池作画”的情景,来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以精力自致,非天成”,意在说明王羲之能够取得优秀书画家的名誉,是靠他自己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夹叙夹议中抒发着内心的情感,然后又进一步推论道“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将散文题旨升华到后世的仁人志士,启示世人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曾巩的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生动形象揭示道理,深入人心,苏轼曾称赞道:“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所以,曾巩能位列“唐宋八大家”确实是实至名归。

范仲淹曾巩(为何曾巩能入唐宋八大家)(3)

结语

“唐宋八大家”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反雕琢艳丽的骈文风格,提倡尊崇儒家教义,强调文道统一、自然平实的文学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范仲淹作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也提倡应遵循儒家教诲、重视诗文教化、平实自然流露说理议论,而非浮事雕琢。范仲淹的文学思想虽与古文运动主张相似,却因他生不逢时,未能赶上欧阳修的“新古文运动”思潮,成为运动中的一员,与“唐宋八大家”失之交臂;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心怀政治理想,一生为国为民,他的政治成就掩盖了文学锋芒,使他成为政坛上的榜样,熠熠发光。反观曾巩,他是欧阳修师门下学子之一,被欧阳修称赞为最得意的弟子,他的散文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成为北宋散文家创作成就最高的文人之一,被后人津津乐道。

作者:蔡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