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1)

■邯郸鸡泽县毛遂公园内的毛遂雕像(网络截图)

战国,赵括寒窗十年,深谙兵法。在种种“考场”、个个“考官”面前,他都对答如流。赵孝成王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委以重任。然而就是这位“难得之才”,长平一役赵军惨败给白起率领的秦军,不仅赵军主帅赵括被乱箭射死,麾下40万大军也全军覆灭。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2)

长平之败,赵括纵有主责,但与他空谈兵书的“考官”——赵孝成王也难辞其咎。可是,这位在用人上不能“尽人之智”的赵王并没有吸取教训,接下来又害死了一位有名的辩才——毛遂。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3)

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必大家已耳熟能详了——

毛遂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是有名的辩才

长平之战之后,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遣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当时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赴楚国,已征集了19人,尚缺1人。

此时,作为平原君门客的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出使楚国。但平原君对这个默默无闻的门客很看不起,反问毛遂:“先生来赵国几年了?”毛遂答:“3年”。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4)

平原君听后并没有对毛遂的勇气叹服,反而说:“先生要是真的有圣贤一样的才华的话,早就锋芒毕露了。你来赵国3年还没有成名,可说是没有才能了。”

毛遂并没有气馁,反而以“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他一番口吐莲花的陈述,感动得平原君大呼人才,赢得了平原君的尊重。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5)

之后,平原君带毛遂入楚,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20名门客之中脱颖而出,促成了赵楚合纵,为赵国求来了援军,逼迫秦军退兵。此事令毛遂声名鹊起。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军攻打赵国。

派谁挂帅迎敌呢?赵孝成王立即想到了立下奇功的毛遂。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6)

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赵王那里,请求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

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孝成王为了显示自己唯才是用、求贤若渴,执意任命他为统帅。

毛遂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率领赵军在昌都与燕军决战。但是谁知道,在楚国朝堂尽显威风的毛遂并不是领军打仗的材料,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大败、丢盔弃甲。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7)

战事惨败,作为赵军统帅的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羞愧难当的他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像毛遂这样有明显特长的人才,当时赵国还有很多。按说,如果赵孝成王能因才而用,努力把人才资源变为发展资源,赵国强大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可赵孝成王就是犯糊涂,比如他非得让任谏议大夫的毛遂去当抵御燕国进攻的将军。结果,舌头硬拳头软的毛遂很快惨败,毛遂自荐最后变成了毛遂自刎。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8)

战国七雄争霸时,秦为何最终胜出?历史学家分析指出:秦穆公做到了“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结果换来的是“六王毕,四海一”。

与秦穆公一样,刘邦也是用人高手。在称帝后的一次大宴群臣时,刘邦“谦虚”地说,我这不如谁谁,那不如谁谁,但对人才,“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话尾,“力不举鼎”的刘邦还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总结出失败教训:“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

历史上毛遂是被赵偃杀的么 毛遂自荐后脱颖而出(9)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个道理当领导的恐怕无人不知,为何秦穆公和刘邦用人所长用得好?史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对秦穆公的用人,古书记载,“穆公,竭尽其智而厉(励)”。而对刘邦的用人诀窍,《资治通鉴》中写道:“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不难看出,他们二位用人的共同特点是“尽其智”。

■来源/《解放军报》、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永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