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艾迪哥遇上了行驶过程中车胎被扎破的情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轮胎被扎破了能开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轮胎被扎破了能开吗
这两天艾迪哥遇上了行驶过程中车胎被扎破的情况。
轮胎被扎之后,汽车还能继续行驶吗?
还能行驶多远?
还能行驶多快?
今天《碰撞与洞察》告诉你:关于轮胎安全,你必须知道的事。
文 | 杨老师
图 | 虹艺
01 轮胎的历史
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人类现代历史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轮子。
最早的轮子由木料所制,炼铁技术出现后,又有了铁质轮子。铁质轮子非常耐用,但却不能提供舒适的驾乘体验。
橡胶轮胎
1839年,查尔斯·固特异发明了将塑性橡胶变为弹性橡胶的硫化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让橡胶成为了制造车胎最好的材料。
固体橡胶轮胎
在可造型的弹性橡胶轮胎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固体橡胶轮胎。固体橡胶轮胎非常坚硬,具有很好的吸收震动和抗损效果。但是,固体橡胶轮胎非常沉重,有损驾乘体验。
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仍有由固体橡胶制作的轮胎。
充气轮胎
充气轮胎运用橡胶加封闭空气的方式,减少了车胎震动并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效率。苏格兰工程师罗伯特·W·汤姆森是最早申请充气轮胎专利的人,但是因为这项技术太新潮,在当时并没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1888年,约翰·邓禄普也申请了充气轮胎的专利,得益于自行车的大量普及,邓禄普的发明大获成功。
斜交轮胎与子午线轮胎
在接下来的50年里,斜交轮胎与子午线轮胎被发明了,它们在纵向刚性与使用寿命上各有特点,成为了轮胎行业的主流。
斜交轮胎(左) 子午线轮胎(右)
02 轮胎安全在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的基础上,轮胎技术获得了质的飞跃,轮胎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显示,高速公路上近50%的重大交通事故因轮胎慢性漏气而引起,而且多是扎钉漏气,从而导致轮胎在运行过程中发热爆胎。
轮胎在被扎钉后,怎样才能继续保持行驶,进而降低事故风险,是轮胎制造商需要攻克的难点。
自1950年代开始,轮胎制造商就开始了五花八门的针对轮胎安全进行的优化,并最终形成两大流派:
自封式安全轮胎
在胎腔或密封层内预先充入足量密封剂,轮胎遭外物刺穿后,密封剂自动流到穿孔处,堵塞洞孔,阻止轮胎漏气内压下降,从而维持正常行驶状态。
自封式安全轮胎
刚性支撑式安全轮胎
该类别轮胎又可细分为自体支撑型和加物支撑型两种。前者与普通轮胎相比,并未增加任何部件,只是通过特殊设计或增强原有的某个部件,使轮胎失压后保持行驶轮廓;后者通过引进普通轮胎所没有的部件,达到轮胎失压后保持行驶轮廓的目的。
03 扎胎后怎么办目前,大部分的车辆都具有“胎压监测系统”,当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胎被扎后,轮胎将开始漏气,当监测系统判定某一轮胎胎压低于其他轮胎胎压时,车辆(通常在仪表盘)将出现提示警报。
汽车胎压缺失故障符号
遇到这种情况时,驾驶员应该首先将车辆停靠在安全的路边,并下车简单检查车胎情况,找到车胎被扎部位,排除轮胎已经出现较大面积破损、划破的情况(如出现明显破损,需寻求拖车救援,通常车险公司都带有免费的拖车服务)。
一般来讲,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大部分都采用的无内胎轮胎。这种轮胎的内表上有一层橡胶密封层,当轮胎扎入钉子后,这个密封层能包住钉子防止轮胎漏气使胎压快速降低,避免出现“爆胎”的情况。
根据胎压缺失的程度,理论上车辆还能以30-80km/h小时的速度继续行驶上百公里(“缺气保用轮胎”在被扎后还能达到130km/h的理论行驶速度)。但无论如何,行驶的目的地都应该是正规车胎维修点!在此期间,切忌尝试自己动手拔出钉子!拔出钉子将造成车胎快速失压,对车胎造成二次伤害,并且有爆胎的可能!
数据显示,在欧洲国家,汽车平均每行驶7.5万公里,就会遭遇一次扎胎,而在亚洲一些国家的道路上,平均每3000公里就会发生一次扎胎事故。轮胎安全技术的发展,是汽车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在未来,是否能出现“永不爆胎”的轮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