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2)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3)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4)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5)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6)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7)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8)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9)

众人赶走了女先儿,曹师也完成了场景切换和人物准备。第六十二回由此进入第六个场景:诗词射覆游戏。

诗词射覆,近年来随着核心频道某某大会的热播,逐渐演变成一项彰显层次、很有逼格的文化活动。然而,对于四百年前居住在大观园里的05后同学们来说,射覆,只不过是一项文雅些的酒令游戏。

从全书来看,第六十二回是重要的转承章节。从整个第六十二回来说,射覆场景则是重要的转折铺垫,诗词内容更是伏笔重重。曹师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笔墨。虽然情节设计相对简单,出场人物却多姿多彩。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局促的空间里,如何精准还原、突破局限、更要写出精彩,对作者的布局构思、诗词功底和情绪调度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高难度的创作任务,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十分罕见。

曹师迎难而上----甚至,根本没有艰难的感觉。他不仅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各个环节的高度还原,更不忘在射覆间隙,见缝插针再次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刻画,精益求精地兼顾文字效率。通过曹师现场直播一般的写实笔触,这场发生在四百年前的射覆游戏,跨越时空,再度呈现于读者眼前。

宝玉同学首先提议:“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

宝玉先说话,在情理之中。众人“有的说行这个令好,那个又说行那个令好。”同样是极自然的反应。同辈聚会上,这种情形非常普遍。曹师在这里安排这些铺垫细节,只是为突出林妹妹发言的“定调”----黛玉道:“依我说,拿过笔砚来,将各色令名都写了,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众人都道妙。

女一号黛玉好久没有出现,再次露脸,当然要先声夺人、再次唤起读者内心关于林妹妹的记忆。

射覆娱乐活动开场,当然少不了“笔砚花笺”。曹师这次着重点出了香菱同学----“见了笔砚便图不得”---- 香菱近来正在学诗写字,有这种表现才是自然反应。这个小插曲从侧面折射出曹师前后呼应、滴水不漏的深厚功力。

香菱连忙起座说:“我写。”然后大家想了一回,共得了十来个,一边念着,香菱一一的写了,搓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 至此,一切准备就绪,射覆游戏进入实操环节。

由于“射覆”游戏在书中初次出现,为了加深读者印象,这里需要简单介绍“射覆”的由来和基本规则。

对于小说中首次提到的术语或者名词解释,当代网文作家通常都会直接去问“度娘”,然后复制粘贴一大段度娘的“百科全书”,省心、省时、省力,还能提高收益。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在这个数量远比质量重要的时代,何乐而不为?当然,越容易得到的,质量越普通。

曹师生活的时代,小说里的一切只能依靠作者的知识储备。曹师自己,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回到射覆场景。曹师先安排探春主持,再由平儿“剪彩”,直接抽到了“射覆”二字。这时,曹师才又安排公认博闻强记的宝钗同学,亲自讲解“射覆”规则,并且委婉地对在场诸人的能力提出质疑:“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到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宝玉倡议、黛玉定调、香菱伺候笔墨、平儿先抓阄、宝钗解读并提出异议,这些曲曲折折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情节虽是人为设定,却胜在自然流畅,合情合理,堪称典范。

眼看宝钗一席话就要冷场,曹师马上安排聚会组织者探春再次发声。

探春笑道:“既拈了出来,如何又毁。如今再拈一个,若是雅俗的,便叫他们行去,咱们行这个。”

此时此刻,只有探春、唯须如此,才有可能消解宝钗这句话对大家造成的伤害。

探春说着又叫袭人拈了一个,却是拇战。

袭人是宝玉同学的屋里人。所以,宝、黛、钗、探分别出场之后,理当安排“袭人”入画----当然,这里仍然只是过渡。为了服务于人物塑造,曹师编排“演员”出场次序表时,煞费苦心。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0)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1)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2)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3)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4)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5)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6)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到第六十回赏析 读红楼梦学写作246(17)

湘云性子“简断爽利”,喜出风头,所以,曹师先安排湘云“抢跑”表态、提出反对意见,结果被铁面令官探春判罚一杯乱令酒。宝钗不容分说,便灌了湘云一钟。 这是个小插曲,也是后文的伏笔。酒,是曹师在这个场景里设置的重要支线。

小说的群像描写最见作者功力。能否精准把控人物关系,直接影响小说的精彩程度。只有根据人物性格和故事线发展需要,将不同人物的语言、行为、互动过程,穿插到不同的时间、空间节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场景环境和氛围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造物能力。

曹师的《红楼梦》,精读越细致,越能清晰感知字里行间隐藏着一种被称做“命运”的神秘力量。光阴荏苒,命运从容不迫,一笔一笔勾画着世上所有人的生命轨迹。

随后,曹师继续在寿宴筵席这个确定的小空间里辗转腾挪,使用极其简单的叙事条线,进一步对女强人探春进行刻画。

探春道:“我也吃一杯。我是令官,也不用我宣,只听我分派。” 自这一刻起,重要角色均已就位,“射覆”游戏正式开启。

随后的出场顺序,先是宝琴--岫烟--宝玉--香菱--再回到宝琴。然后安排探春穿插“执法”,最后再次回转宝琴。

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 香菱初学,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

这一小节是曹师在射覆游戏中安排的第一个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根据情节设置不同的节奏变化,不仅有助于调节读者情绪,还可以显著缓解阅读疲劳。

曹师笔下的大观园姐妹们,各擅胜场。湘云最爱出风头,每每遇到难题,曹师必定安排湘云率先出场。偏偏每次湘云出了风头,几乎都会被黛玉在气势上力压一筹。

这一次,湘云先猜出谜底,正在一旁跟香菱咬耳朵,结果立即被黛玉“举报”,反连累了香菱跟自己一起受罚。射覆游戏刚刚开始,湘云就已被罚酒两杯。酒力渐长。

接下来,探春、宝钗默契地互相猜到了对方所设谜底,曹师在这里引用“鸡栖于埘”的典故,似乎意有所指。从学习的角度而言,我们更关注曹师的小说创作手法。这里的暗示,可以看作一种技巧,加以学习、揣摩、借鉴。

在这场射覆游戏中,曹师借香菱之口,分别点出了“宝玉”和“宝钗”名字的由来。“宝玉”来自岑参《送杨瑗尉南海》中的“此乡多宝玉”,“宝钗”来自李商隐《残花》中的“宝钗何日不生尘”。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香菱刚刚学诗,曹师甚至让香菱背错了一个字:李商隐原诗中的“宝钗何日不生尘”,到香菱这里变成了“宝钗无日不生尘”。萧遥已将这两首诗附于文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揣摩其中意味。

那边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子上的镯子响。一时湘云赢了宝玉,鸳鸯赢了尤氏,袭人赢了平儿,三人限酒底酒面。

相比射覆游戏,显然全局气氛更重要。曹师特意穿插了这组全景广角镜头,以便让读者保持全局觉知,保持既视感。

后面的射覆进程,篇幅较长,各种机锋、暗示、隐喻不断,曹师在这里耗费笔墨颇多,湘云同学成为绝对主角,湘云同学喝酒的文字,也不时闪现。曹师通过湘云,将所有重要人物角色串联互动,并暗示众人的命运结局。这种手法是明清小说常见的技巧,此处不再赘述。为方便大家对照参考,萧遥将曹师原文附于文后。

这个场景最后,曹师收住笔势,再次以一个更高远的广角镜头,结束了这一段群像描写。大家又该对点的对点,划拳的划拳。这些天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喊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颠,十分热闹。

这种根据不同的情节进展需要,精准把控叙事节奏、随时跳出既有思维、流畅切换远近视角的手法,极富借鉴意义。第六十二回第六个场景,到此结束。

#红楼梦##话说四大名著#

(附:诗词射覆场景原文)

宝玉便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中有的说行这个令好,那个又说行那个令好。黛玉道:“依我说,拿过笔砚来,将各色令名都写了,拈成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众人都道妙。即命拿了一付笔砚花笺。香菱近日学了诗,又天天学写字,见了笔砚便图不得,连忙起座说:“我写。”大家想了一回,共得了十来个,念着,香菱一一的写了,搓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探春便命平儿拣,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到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探春笑道:“既拈了出来,如何又毁。如今再拈一个,若是雅俗的,便叫他们行去,咱们行这个。”说着又叫袭人拈了一个,却是拇战。湘云笑道:“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我只划拳去了。”探春道:“惟有他乱令,宝姐姐快罚他一钟。”宝钗不容分说,便灌了湘云一钟。探春道:“我也吃一杯。我是令官,也不用我宣,只听我分派。”命取了令骰令盆来,从琴妹妹掷起,挨下掷去,对了点的二人射覆。宝琴一掷是个三,岫烟、宝玉等皆掷的不对,直到香菱方掷了个三。宝琴笑道:“只好室内生春,若说到外头去可太没头绪了。”探春道:“自然,三次不中者罚一杯。你覆他射。”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他说药字,黛玉偏听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快子敲黛玉的手。于是罚了香菱一杯。下则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探春便射了一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狠。”探春笑道:“添一两个字,两射一覆,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覆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覆了一个埘字。探春知他覆着,用“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子上的镯子响。一时湘云赢了宝玉,鸳鸯赢了尤氏,袭人赢了平儿,三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古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别人唠叨,到也有些意思。”便催宝玉快说,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黛玉便道:“你多嗑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嗑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的大家都笑了,说:“这一串子到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第道:“榛子非关膈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令完,鸳鸯、袭人等皆说的是一句俗语,却都带一个寿字的,不能多赘。大家轮流乱划一阵。这上面湘云又和宝琴对了手,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子。李纨便射了一个瓢字,岫烟便覆了一个绿字,二人会意,各饮一口。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宝琴笑道:“请君入瓮。”大家笑起来,说:“这个典用的当。”湘云便说道:“奔腾泙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说的众人都笑了,说:“好歌诌断了肠子的,怪道他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又听他说酒底。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子肉咬一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只催他别只顾吃,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众人越发笑起来,引的晴雯、翠螺、莺儿一干人都走过来说:“云姑娘会开心儿,拿着我们取笑儿,快罚一杯才罢。怎见得我们就该擦桂花油的?到得没人给一瓶子桂花油擦擦。”黛玉笑道:“他到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诖误着打窃盗的官司。”众人不理论,宝玉却明白,忙低了头。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宝玉的,就忘了趣着彩云,自悔不及,忙一顿划拳岔开了。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便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有,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恰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的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记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就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大家又该对点的对点,划拳的划拳。这些天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喊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颠,十分热闹。

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李商隐《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

尖发谁非怨别人。

但若掩关劳独梦,

宝钗何日不生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