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二次弭兵之盟后,大国争霸的主战场转移到南方,北方的霸主晋国就很少再因为楚国的威胁而烦恼。
只是它没了外患,内忧却愈发严重。就像公元前539年晋大夫叔向对齐相晏婴所说的那样: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疲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只有?
叔向痛心疾首却无可奈何地描述的这番场景,发生在晋平公姬彪时。彼时六卿如日中天的时代尚未到来,姬彪已经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攫取,他终日饮酒作乐,妄图用沉醉抵御内心的愤恨。公元前533年,六卿之一的下军佐荀盈(荀罃之孙)去世,姬彪装作不知,饮酒寻欢如故。他想用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还准备借机废除荀氏。但最终,他迫于世卿们的压力,没敢动手,并且让荀盈之子荀跞接替父位,成为下军之佐——这件事不算很大,象征意义却不小。
姬彪于公元前532年去世,其子姬夷即位,即晋昭公。
晋国自文公重耳以来的百余年霸业进入尾声
再往后,事情的发展便不再局限于象征,北方诸侯号准了晋国的脉,一个个渐生离心。尤其齐国,断然将晋国抛到一边,四处袭扰扩张,至公元前526年,也就是晋昭公姬夷去世之年,齐国已将东方诸多小国征服,并举行了蒲隧之盟,俨然一方霸主。而随着姬夷的辞世,晋国公室的权力又见衰弱,其子晋顷公姬去疾所面对的,是一个对外愈弱而内部愈乱的晋国。
与他的父亲相比,晋顷公姬去疾及其子晋定公姬午(公元前512年即位)的时代,多了几许亮色——公元前6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姬去疾与姬午这对父子,前赴后继,又一次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攘夷”方面,晋顷公姬去疾先后灭了陆浑戎(事在公元前525年)和鼓国(白狄之一支,地在今河北省晋州市,晋灭鼓在公元前520年),至此,困扰中原诸侯数百年的赤狄、长狄、白狄几乎尽数消亡,只有白狄之鲜虞部(地在今河北省正定市)独存于世,三五不时地袭扰晋国,后来建立了著名的中山国。
就在晋国灭鼓的同年,在位二十五年的周景王姬贵(周灵王姬泄心之子,公元前545年即位)去世,王室遂起夺位之乱。当年姬贵所立之太子姬寿早夭,姬贵就把姬寿的弟弟姬猛立为太子,但是不久之后,他改变心意,又想把宠爱的庶长子姬朝立为太子,祸乱的根源就此埋下。姬贵死后,姬猛即位,是为周悼王——之所以谥为“悼”,就是因为他在王位上坐了没几天,就被王子姬朝赶出了王都;晋顷公姬去疾发兵把姬猛送回去,姬猛却被姬朝杀死。姬猛死后,其同母弟姬匄即位,是为周敬王,姬朝随即又把姬匄赶走,自立为王……
周室的这一次动乱,历时近二十年,直到公元前502年方才完全平息。期间周敬王姬匄被姬朝逼得数度逃亡,如丧家之犬,多亏了晋国多次起兵相助,才保住了王位。
洛阳周山,周三王陵所在
而那时,已是晋定公姬午在位第十年。
姬午在位时间很长,共计三十七年。前十年(即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502年),他忙于“尊王”,晋国多少还有些霸主的模样,起码能从表面上获得某些诸侯的敬畏。其后二十多年,连这表面的敬畏也渐渐失去了。
事实上,就在公元前506年春,当晋国接受蔡昭侯姬申的请求,邀集大小二十余国会于召陵,欲图伐楚时,晋国的霸主威严已经丧失殆尽——荀寅向姬申索贿不成,劝说晋执政士鞅退兵,士鞅竟然同意。如此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以如此儿戏的方式草草收尾,诸侯们自然会瞧不起晋国。
山西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晋国的衰落已是不争之事实。至公元前502年时,中原的重要诸侯,多数已经叛晋,除了明目张胆的齐国,尚有郑国、卫国,明确站在晋国一方的,只剩下鲁国。此年秋天,晋国先后讨伐郑、卫,虽然有鲁国的帮助,竟然都不能得胜,而且还致使郑、卫结盟,联合抗晋。
两年后,局势对晋国愈发不利。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会盟于夹谷(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市境),齐国归还所侵之鲁地,与鲁国握手言欢。次年鲁国又与郑国结盟,彻底背叛了晋国。至此,齐、鲁、卫、郑联起手来,在齐国的领导下共同对付晋国,终于使晋国绵延一百多年的霸主地位烟消云散。
就在此时,晋国内部起了大乱,六卿内讧的大幕急速拉开。
对晋定公姬午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噩梦。
(《大梦春秋》107,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