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泪

——母亲离世五七祭文

董连辉

谁家鞭炮敬老欢,残门锈锁悲风泣。

母亲离世五七忌日正赶上除夕日,北方习俗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传说逝者这一天回家看望家人……我不知道母亲能否回来,老宅空荡荡,枯草铺满院,灶台落灰尘,孝者常悲戚,逆者亦已歌……回家来看谁呢?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

2012年春节,母亲在廊坊市区时代广场

莫道游子行路难,慈母倚门盼儿归更苦。

一、幸福泪,陪父母除夕守岁,抹不掉的老屋记忆

故乡的老屋建于1958年,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老屋坐落山庄西侧,三间小平房,坐北朝南,石块地基,土坯围墙,方格式窗子,南北通透,土炕,冬暖夏凉。老屋前后拥有南北两个开阔院落。老屋是我的出生地,珍藏我与父母一起过年的温馨记忆。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2)

2003年春节,父母在山庄老宅

小时候,过年仪式感很强,进入腊月父母就开始忙碌,购年货、理发、扫房……小年前后,父亲总是将南北院子和房屋彻底清扫一番,母亲将灶台及碗筷餐具餐桌擦洗得干干净净。大扫除那天,午饭都顾不上吃,老房烟尘多,买不起新家具,大扫除颇费工夫。我除搬小型家具,干不了力气活,过年最大盼望就是穿新衣、吃年饭、放鞭炮。父母年迈,穿新衣服不一定能得到满足,玩一下儿鞭炮的愿望还是得到保障的。除夕前一天父母更忙碌,基本上是煮肉、烩肉。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3)

2005年春节前夕,父母在廊坊

除夕上午,母亲准备好上坟祭品,父亲一大早就带着我去村西给爷爷奶奶上坟,在坟地,我学着父亲的样子行跪拜礼。上坟回来后,父亲开始写春联,不仅写贴老屋屋门院门的对子、福字等,还要帮姐姐家写,帮邻居家写。这时,母亲开始清洗碗筷家具,将旧饭桌刷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开始蒸米饭,近午,一锅米饭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会造厨的父亲很快炒出多种多样菜肴。我的任务则是忙着放鞭炮……餐桌上,喜欢喝酒的父亲总要喝上几盅白酒,我和母亲喝水果色酒,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4)

2004年冬,父母在廊坊小儿子家中

除夕夜,包饺子、守岁到凌晨一点多才睡。我除了放鞭炮、放焰火就是听父母讲他们小时候更加隆重的过年仪式。求学后,随着彩电进入寻常百姓家,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除夕夜“大餐”。年迈的父母供我读书买不起电视,我只能夜里跑到邻村姐家去看,父母为等我吃年夜饭经常等到新年钟声敲过。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5)

2004年秋,作者推着轮椅上的父亲逛廊坊市区

1998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春节,就在廊坊蔡豆庄旧货市场给父母买了一台尺寸较小旧电视机,那年春节前放假,我乘火车、导汽车,一路费尽周折,终于将电视带到迁安大崔庄镇客运站下车,但这里距离山庄还有8华里路,父亲在电话中听说我买来电视,兴奋得推着独轮推车步行来接我回家……那台电视效果并不好,频道也很少,但足以让父母过一个快乐除夕。第二年除夕,我用一个月工资给父母安装上电话,那时农村电话还没有普及,电话初装费用是个不小数目。本想每年除夕给父母一个惊喜,但后来父母接连患重病,父母知道我挣得少,求学外债累累,嘱咐我攒钱还债,不要给老家添置任何物件了。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6)

2004年秋,作者和父亲在廊坊市区时代广场

2001年冬父亲患脑梗塞后生活半自理,过年节日氛围一下变化许多,院子没有以前整洁了,年饭佳肴少了,父亲被迫戒酒。2004年秋,我将父母接到廊坊家中,本想让父母在廊坊过春节,但父母根本离不开故乡老宅,步入腊月就着急回去。无奈,2005年春节前几天,我雇车将父母送回老家,并陪他们回老宅过年。2007年父亲摔了一跤全瘫在床上,每次回乡陪父母过年心中很不是滋味,年味越来越淡了……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7)

2008年冬,作者陪母亲在山庄老屋北院

作为老小,父母生我太迟,从一家七口大家庭到独生子式三口之家,那是我和父母特有的温馨家庭味道。

二、伤感泪,陪八旬老母亲除夕守岁六年

2010年暮春父亲去世后,母亲独守老屋7年之久,为我守护家的味道。每年除夕,远在他乡打拼的小儿工作再忙碌也要赶在年三十回乡陪母亲过春节。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8)

2009年春节,作者陪母亲在山庄老屋北院

当时,80多岁的母亲做饭已经不利索了,我除了一次又一次采购年货外,给母亲买餐具外,并不知道帮母亲做饭,作为男孩,我的厨艺也不行。幸好,每年除夕邻村的二姐都要赶来帮我们炒好菜、包好饺子。母亲虽然没文化,但她爱干净,讲究多。过年前一天晚上,再忙她也要洗头。母亲年轻时长得漂亮,年老也爱打扮,喜欢穿新衣服,但物质贫乏年代,孩子多,她一年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我参加工作后给母亲买新衣服是她最高兴的事,这也成为我常年尽孝方式之一。每年春节,我总是成套给母亲挑选新衣服。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9)

2009年春节,作者在山庄老屋陪父亲

母亲过年讲究多,烧香祭祖先、接灶神……她吃饭慢,有时忙来忙去吃不上一口热饭。我只知埋怨母亲事多,并不理解她的苦心。我没有放鞭炮的兴趣了,每年除夕忙着给长辈、恩师打电话拜年,接收发送拜年短信,礼节性回复,感谢他人相助,那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拒绝群发,求原创文字,发一条拜年短信非常耗时,自己却乐此不疲。我忽视了身边老母亲的感受,甚至她唠叨什么也充耳不闻。母亲却总是心满意足地看着我,也许只要小儿在她身边,哪怕是耍脾气训斥几句母亲心里也格外高兴。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0)

2012年春节,作者陪母亲在廊坊

2012年春节,我陪母亲在廊坊过了唯一一个春节,也是母亲一辈子唯一一次在城里过年。当时策划报道选题,采编稿件、值夜班签版,工作异常忙碌。我忙里抽闲,多次带母亲逛市区,到超市给母亲买衣服、营养品。除夕年夜饭不算丰盛,但不用母亲忙碌,老人非常知足,笑容一天到晚挂在脸上。上班后,老人不习惯一个人在楼上生活,春节过后不久,只好将老人送回老家。老人回乡后,就像2000年我带她进京看病逛天安门一样,见到亲朋街坊邻居,逢人就炫耀小儿子如何孝顺自己。我带母亲先后游北京、唐山、廊坊,这是她一生去过的三个城市。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1)

2012年春节,母亲和二姐、二姐夫在廊坊市区

2016年春节是我最后一次陪母亲在故乡老屋守岁过年。这年正月,因母亲养老问题身边子女起纷争。88岁的母亲虽然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年岁已高,独立在老屋起火做饭风险太大,特别是寒冬难熬。父亲去世后,母亲冬季几个月除2011年冬在廊坊过,基本在二姐家过。无论从我现实工作生活条件还是母亲生活习惯考虑,老人无法常年跟随小儿子在城里生活,而身边的长子怕老婆根本指不上。无奈,经济拮据的我只好准备独立掏钱将母亲送到乡镇敬老院。后来,二姐改变主意,继续承担照顾母亲冬季生活的义务,我还是搭钱保证母亲衣食无忧。为了母亲能够得到较好照顾,我每年春节花在三个姐姐的孩子身上的压岁钱都在千元以上。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2)

2012年春节,母亲在廊坊市区时代广场

2016年正月母亲养老风波对我影响很大,我看透大家庭缺乏温馨亲情,加之工作繁忙,2017年春节,我第一次留守廊坊过了,过年餐桌上,我独饮白酒,排遣心中郁闷与乡愁,尽管正月初二我就匆匆赶到二姐家看望母亲,但不能陪母亲守岁心中还是挺遗憾。没想到,当年入夏,我患重症失眠京城久治数月不愈,入秋稍微缓解后回乡看望母亲,发现母亲居然不认识我了,原来母亲数周前突发脑梗塞身边无人送医抢救,我赶紧将母亲送到迁安燕山医院住院治疗,迟到的治疗只能延缓母亲病情进展,母亲落下后遗症,伴随阿尔茨海默症。这是我终身的痛,因为自己不在身边导致母亲晚年失去生活质量,重复父亲的晚年悲剧。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3)

2012年春节,母亲在廊坊市区

此后,因为回乡住宿不方便及疫情等因素,主要是考虑母亲也不会牵挂我了,没有陪母亲除夕守岁。2020年除外,尽管每年正月我都会及时赶到二姐家看望母亲,但不能回老屋陪母亲过年还是非常遗憾的。如今,这种遗憾只能化作悔恨伤感的泪水。

三、悲情泪,第一个没有父母的除夕……

母亲和老屋永远是我心中的痛。恨自己无能,既不能为母亲盖新房,又无法将母亲带在身边尽孝。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4)

2019年国庆节,作者陪母亲回山庄老屋

2020年初夏回乡,二姐说老屋西屋屋顶浸水严重,该修复一下。于是,我拿出数千元,找施工队给老屋上了一层蓝色的彩钢瓦。当我拍下修复好的老屋照片让母亲看时,痴呆母亲瞬间清醒似地说要回家,那一刻,我鼻子一阵发酸……

2021年中秋节回乡看望母亲,二姐告诉我,由于夏季阴雨连绵,老屋东屋山墙被雨水浸透了,顶部只剩下一层土坯,我赶紧又拿出数千元,买来砖,雇了几个建筑工,在二姐夫带领下重新垒好山墙。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5)

2022年春节,母亲和二姐、重外孙在一起

历经66年的老屋频频告危,分明是在提示我母亲时日不多,可惜,我陷入压抑不良情绪中,并没有引起足够警觉,总盼望母亲活到百岁。

老屋已经五年没住人了,荒草覆盖前后院子,与附近两层楼高的新瓦房比起来,显得格外低矮,却也沧桑厚重。如今,老屋依然矗立在寒风中,父母却永远走了……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6)

2012年春节,母亲在廊坊

生活所迫,我现在包饺子炒菜都学会了,多想过年给父母包顿饺子、炒个菜,让他们尝尝小儿的厨艺;多想再听听躺在炕上的父亲给我讲故事;多想再听听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早在高三时父亲曾说:“父母不可能陪你一辈子……”我并不在意,当我在意的时候,我成了成年孤儿。是的,秉性忠厚的我向来注重感恩,回报有恩于我的人,无论是物质投入还是情义投入,我对得起所有人,但我唯一对不起的是我的父母。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次祭文(除夕泪母亲离世五七祭文)(17)

月夜念亲恩

“妈妈,盼您早点和爸爸、盼文哥、宝住哥团聚,愿你们尽享佳节温馨……”

写于2023年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