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他与隋唐博弈多年,堪称劲敌。

唐高宗时,苏定方却以万余军队,迅速攻灭了西突厥。

此战中,苏定方再次诠释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精髓。

强大的西突厥

西突厥的疆域非常辽阔,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里海,天山以南、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各国都是其附属国。

北周至唐初的一段时间内,西突厥多次击败强大的萨珊波斯,一度与东罗马帝国、萨珊波斯上演“三国演义”,深远地影响了亚欧大陆的历史。

大唐要想收复西域,就必须击败西突厥这个强大的对手。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1)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游牧民族特性,使西突厥变得更加难以对付。

对大唐来说,西突厥之所以难以对付,除了他具备强大的实力,还在于他依托游牧民族的特性和天山险阻,进退自如。

A、形势有利时,带天山南麓臣属的西域诸国进犯大唐伊州等地。

B、当唐军大举反击时,西突厥可以依托天山险要进行阻击。

C、即或阻击失败,西突厥背后仍有广阔的疆土。西突厥可以发挥游牧民族特点,退入天山以西、以北,等待时机,再图复出。

西突厥,既是个强大的对手,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唐要想击败它,绝非易事。

大唐开局颇好但很快陷入瓶颈

唐太宗经过一连串精彩绝伦的远征,攻灭了高昌、焉耆、龟兹,控制了天山南麓,粉碎了西突厥的A计划。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2)

侯君集平高昌之战示意图。唐太宗经过精彩绝伦的操作,控制了天山南麓。

可是,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大唐陷入了瓶颈。

652年,梁建方攻西突厥,在牢山大败敌军,但旋即粮尽而退。

656年,程知节攻西突厥,在鹰娑川大胜,但旋即改变打法,大败而回。

看来,唐军实力颇强,往往可以在险阻作战中取胜,但却很难深入,给与西突厥致命打击。

要想彻底击败西突厥,还需要战神级的良将,一个如当年李靖一般的良将。

攻敌必救,迫敌决战

657年,唐高宗开始了又一次西征。

此次,唐军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出金山以北进攻;以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召集突厥旧部。(阿史那弥射世为叶护,阿史那步真也是室密点可汗五世孙)

可以说,这个部署,从一开始,就打了西突厥一个出其不意,把握了战场主动权。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兵法.虚实篇》

两路部署,瞄准了莫贺两个“必救之处”。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3)

大唐所攻两路,皆是敌必救之处。

南路所瞄准的双河,是莫贺的牙帐所在,自然是必救之处,之前唐军数次西征,曾以此为目标。

而北路所攻的多逻斯川,则对贺鲁本人有着特殊意义,是其死忠力量所在。

当年,贺鲁正是在多逻斯川统五姓之众,而贺鲁被西突厥大汗讨伐时,唯这一带的处木昆等三族族人不离不弃,既替贺鲁执言,后更跟随贺鲁归附大唐,后又随贺鲁一起重新统治西突厥。

死忠力量被削弱,贺鲁在西突厥统治将不稳。

因此,当唐军两道进攻时,贺鲁不可能和唐军在大漠雪山间捉迷藏了,他必须抓紧时间击破一路!

唐军以此,获得了时间上的主动权。

精心挑选的出击时间,反客为主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孙子兵法.虚实篇》

657年正月,苏定方开始准备作战。

十二月,苏定方出金山以北,突袭处木昆部,拉开了西征的序幕。

阴历十二月来战,这个时间点苏定方选得很贼。

我们之前说过,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争战的基本节奏是:秋高马肥时,游牧民族进攻;春暖花开,中原王朝反击。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4)

唐以前对游牧民族作战,多选择在春夏发起。

这个规律,被李靖打破了。他阴历十一月出兵,一战攻灭了东突厥。

此后,大唐开了窍,专门找天寒地冻的季节进行大战。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5)

自李靖袭东突厥后,唐军常在冬季进行攻势作战。

游牧民族来去如风,但所依赖的是水草。但冬季的草原天寒地冻,草枯水涸,适合马匹、牲畜生存的地方不多,故其机动力大打折扣。

而唐军马匹多使用马饲料,故虽然困难,但受到影响不大。

因此,此时开战,唐军有三利:

1、西突厥无法展开持久战。

他无法使用“主力避战——轻兵骚扰唐军补给线——择机决战”的套路了。

西突厥,必须立刻捕捉唐军,进行主力决战,一举全歼唐军!

2、西突厥输不起。

一旦西突厥主力会战失败,可汗最多带少许精锐逃走,而失去保护的部众既无力抵抗也无法逃跑,只有投降!

3、唐军可以慢慢来。

由于冬季恶劣的生存环境,草料有限,牧民在冬季常常相对分散,这给了唐军袭击、轻扰的机会。

所以,唐军倒是不着急,可以从容选择作战时机、交战地点。

如此,唐军虽是千里赴战,却反客为主,把握主动了!

决战

贺鲁也不是盖的,他一眼看出:北路唐军是关键。

南路唐军主要是利用阿史那步真等人的影响力,“宣畅朝风”,搞政策宣传。

事实证明:仗打不好,什么宣传也没用。

老子先歼灭孤军深入的苏定方,再看你还有什么“朝风”!

贺鲁一口气直接带了10万大军来打苏定方!

唐军,只有万余人。(《中国军事通史》言唐军有5万,但《新唐书》、《旧唐书》都写定方为万余人。)

贺鲁举十姓兵十万骑来拒,定方以万人当之,虏见兵少,以骑绕唐军。定方令步卒据原,攒槊外注,自以骑阵于北。——《新唐书.突厥传》

10个打1个,贺鲁“以骑绕唐军”,企图非常明确:全歼唐军!

苏定方可不会让你“十则围之”,令步兵结阵于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6)

曵咥河之战。

贺鲁猛攻唐军步兵。

攻不下,很正常!

突厥兵来去如风,但并不擅长对付这种堂堂之阵。

当年,薛延陀的夷男就看出了这个突厥、铁勒兵的这个软肋,干脆让骑兵下马步战,屡试不爽。

现在唐军这些正牌步兵,玩起”以步制骑“来,可比薛延陀的那些下马骑兵正宗多了!

果然,在”原汁原味“的以步制骑”面前,西突厥三冲其阵不入,阵势在不断冲锋、整顿中变得混乱起来。

苏定方抓住敌军疲劳、混乱之机,发起猛攻,大破其众!

对于决战前期苏定方骑兵的个人看法

史书对此战的描述,有一个蹊跷之处:西突厥10万大军,为何不分兵去打苏定方骑兵?放任他在后方虎视眈眈?

个人认为:或许史书在此微言大义了。由于战役前期的骑兵战不具备决定性,史书未加详细描述。

以常理而言,贺鲁不可能放任敌军骑兵在后方不管不顾,甚至在攻击唐军步兵不利后也不加任何调整。

就算你是要“吃一个,夹一个”,你至少也要“夹”着人家呀!

我认为:此战中苏定方骑兵的做法,或许类似于高加米拉会战中亚历山大的骑兵。

高加米拉会战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在阵前沿斜线行军,避免过早陷入鏖战,以寻求发起致命一击的机会。当时,大流士派出骑兵进行监视、牵制。但亚历山大摆脱纠缠,找准时机,发起对大流士本人的冲击,一举取胜。

因此,我认为:会战前期,贺鲁应当是以大队猛攻唐军步兵,但至少分出了部分军队牵制、攻击苏定方骑兵。

但是,苏定方未陷入鏖战,以机动对机动,与敌军运动周旋,并时刻关注南面战事,并抓住时机,发起猛攻,趁乱击败敌军!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7)

个人对此战的补充。

总之,这种“砧板 铁锤”的套路,本身不算新鲜,对手一般会想办法牵制住铁锤。

难点在于:1、如何让砧板坚固,不被敌人砸破了;2、如何让铁锤摆脱制约,能够砸出来,如何砸得准、砸得狠。如果只是简单地“阵于北”,被人夹着,那铁锤就成了废铁。

所以,苏定方此战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分出骑兵伺机反击,而在于能在牵制、骚扰中依然能洞察全局,一击取胜。

当然,此段只是个人分析,稍微跳出了史料。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大追击

此战,苏定方鏖战三十里,俘斩三万人,大获全胜。

次日,苏定方整军再进,准备再战,却发现不需要打了。

贺鲁带领数百骑往西边逃走了,胡禄屋等部纷纷前来投降。

对贺鲁来说,战败使他威信大损,纵然还有兵马,各部也不愿跟随。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8)

冬季的塔城。

对于各部族来说,天寒地冻的,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不投降还能怎么样?

苏定方令大军继续西进。但是,此时大雪纷飞,雪深两尺,军中都请暂不走。

苏定方说:今雾晦风冽,敌人以为我们不能走,必然无备。我们现在正好趁其不备!如果慢了,敌人走远了,缓过劲来,那就麻烦了!“省日兼功”,正在此时!

苏定方,真有当年李世民、李靖之风!

于是,唐军涉雪而进,昼夜兼行,一路前行!追到双河时,苏定方与南路唐军会师,一举击破敌军。

随后,唐军一路继续追击,抵达离金牙山二百里的地方,整军成战斗队形,袭击敌军牙帐。

苏定方猜得没错,敌军果然无备:贺鲁正在外面打猎呢!唐军一战而定,破其牙帐!

西突厥苏定方(致人而不致于人)(9)

苏定方等人在恶劣环境下万里追击,彻底灭掉了西突厥。

贺鲁继续西逃,唐军继续追击。贺鲁逃到石国时,被石国控制,献给了唐军。

至此,大唐在与西突厥的战争中,取得了彻底胜利!

总论:致人而不致于人

关于苏定方是不是李靖的徒弟,网络上争执不休。

史书确实找不到李靖专门教苏定方的记载(倒是有李靖教侯君集兵法,苏定方教裴行检兵法的记载)。

不过,苏定方用兵,确实颇有李靖之风。

此战中,苏定方再次诠释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精髓。

精准的出兵路线和出兵时间,使西突厥失去了机动优势,唐军得以反客为主,迫敌决战。

决战中,面对绝对优势之敌,苏定方率骑兵跳出敌保卫圈,保持主动,并找准时机,予敌致命一击。

追击阶段,苏定方更是牢牢把握住到手的主动权,克服一切困难,坚决追击,不给敌喘息之机。

最终,唐军以极高的效率,迅速平定了强大西突厥。

致人而不致于人,需要缜密的策划,找准问题的关键点;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准备给敌致命一击;需要踏雪而进,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

诚能如此,那么我们也可能学会掌握主动,赢得胜利!

祝君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