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世界中,还没有一种有关纪实的理论,换句话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电影是可以用来纪实的。而那个时期的吉加·维尔托夫就独辟蹊径,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而这是什么东西?维尔托夫用“电影眼睛”理论来解释它。 “我们的出发点是把电影摄像机当成比肉眼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来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维尔托夫将电影制作者与人的眼睛等同看待,把在不同地方拍摄的镜头汇聚在一起。“电影眼睛存在和运动于时空之中,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收集并记录各种印象,我们在观察时的身体的位置,或某一瞬间对某一视觉现象或许多特征的感知,并不构成摄影机视野的局限,因为电影眼睛是完善的,他能感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①电影制作者的眼睛等同于摄影机的镜头,而维尔托夫的代表作《持摄影机的人》就是把这种思想当做了整部影片的联想形式的基础。凭借编辑手段和特技效果,影片成了对纪录片制作者控制者控制我们感知现实能力的庆典。② 《持摄影机的人》作为一部默片这部影片没有通过音乐的使用来引导我们的观赏期待,不仅如此这部影片也没有使用插入字幕对情节加以解说,尽管当时的大多数的无声纪录片使用了这种字幕。相反,维尔托夫宣称,他就是要通过对摄影和剪辑的操纵能力,将大量来自日常现实的微小场面打造成具有高度个性、甚至实验性的纪录片。③ 维尔托夫的作品在当时的苏联褒贬不一,这部影片没有明晰的主题,没有完整的叙事,但却展现了大量的拍摄、蒙太奇技巧以及先锋主义的反传统观念,在西方受到高度评价。④但在当时的苏联却受到无情批判,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受形式主义影响,是无思想性的卖弄噱头的影片。

电影镜头参考文献(读书笔记纪录电影文献)(1)

​我认为这种过激的评价是基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所谓的对“革命主旋律”的应和追捧。吉加 维尔托夫在我们如今看来是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奠基人,以他为代表的电影眼睛派,更对后来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建立起到一定影响。 在我观看过《持摄影机的人》之后被其中镜头间的转换所吸引,它将零碎的生活场景杂乱无章的剪辑在一起,配合着激昂、急促的背景音乐让人起初看得心烦意乱,似乎全是无意义的拼接,但细心能发现整部影片着重记录人们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整个城市环境的转换,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也正是这些零碎的、多样的生活状态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环境,通过每个人的动作神态,能捕捉最深层的社会问题。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解读,来产生万千种答案。电影中穿插了很多摄影师调节镜头的画面,而这也是维尔托夫想表达的电影眼睛论,电影摄像机如同人的眼睛一样,他把所看到的世界投影到屏幕上,而且比我们自己所能见的更加精彩,电影空间的灵活性使它不仅能记录客观世界,同时还能通过复杂的剪辑手法描写和表现主观印象。

①吉加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版,第216-217页 ②《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编,第246页,《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美国)戴维 保德维尔,克里斯汀 汤普森 ③《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编,第247页,《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美国)戴维 保德维尔,克里斯汀 汤普森 ④《纪录片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聂兴茹著,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