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七天演员阵容(无影灯下的醉美幕后英雄)(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带领团队攻克难关。

麻醉技术可以让患者在手术时痛苦减弱或者感受不到疼痛,可麻醉是打一针就结束了吗?麻醉贯穿手术始终,专业性很高。越是高难度的手术,外科医生越需要麻醉医生的判断。对于一些身体状况复杂的患者,能否接受手术,麻醉医生的评估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团队,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精湛技术,为各种困难手术扫除了障碍。手术不停,麻醉不止;迎难而上,直面挑战。这些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时刻关注、保障着病人各项生命指标平稳,做梦醒时分最暖的守护者,不负生命之托。

化解手术难题时的“定心丸”

几乎每一台手术的顺利安全实施,都离不开幕后的麻醉医生默默付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每年完成10余万台手术麻醉,为患者保驾护航。这支以“铿锵玫瑰”为主体的团队有500余人,其中女性占81%,在麻醉科主任、上海科技精英、上海麻醉学会候任主委、宝钢优秀教师姜虹的带领下,常年奋战在手术室内麻醉、门诊麻醉、麻醉后恢复、疼痛门诊、术后镇痛、外科监护治疗、院内急救和复苏等医疗一线。

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整形修复外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达到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的水平,每年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达数万人,其中很多是各种手术异常困难的病例。出生仅9天的男婴因占据半个脸庞的肿瘤压迫食道、呼吸道而进食困难,不得不做切除手术;11个月的婴儿下唇部长了个巨大血管瘤,反复出血并出现休克,命悬一线;出生仅2个月的婴儿患巨大颈部淋巴管瘤,肿块压迫气管,声门已移位,面临窒息危险……

作为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家张志愿院士的学生,姜虹20多年来围绕头颈颌面手术麻醉技术瓶颈,取得一系列突破。“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能错过,竭尽所能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姜虹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为这些患儿成功施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幼小的婴童得救了,家长激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人们通常知道主刀医生是谁,但很少知道手术中的麻醉医生是谁。这些“隐形”的幕后英雄常说:“我们甘为绿叶,守护生命。”

接轨国际“围术期医学”建设

“麻醉学是推动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外科医生的手术越做越胆大、要求越来越高,反过来也推动麻醉学的发展。”姜虹介绍,因为面对的往往是多学科的手术,麻醉科的人要具备全科知识。九院麻醉科团队有135名在编医师,每天要完成近400台麻醉手术。麻醉医生这样描述每天工作场景:手术前,评估患者是否有基础病,确定最适合的麻醉方式。在手术中,不管手术时间多长,麻醉医生必须全神贯注,时刻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并及时配药、给药,给予生命支持,保证患者在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还得确保患者能从麻醉中苏醒过来,舒适度过疼痛期。如今九院麻醉科已经进入“围术期医学”建设,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多个领域,在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和围术期管理方面,已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上海麻醉界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麻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

恶性高热被称为麻醉医生的噩梦,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疾病,易感者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在没有特效药丹曲林的情况下,死亡率高达80%。在2003年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九院麻醉科就曾遇到过这种突发情况。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刚切开皮肤,他的面部肌肉突然出现强直,紧接着全身肌肉出现强直,浑身滚烫,温度计水银柱直冲顶端!当时整个九院都被调动起来,全院多科室联合对其进行长达12个月的救治,这成为国内有文献报道的首次成功抢救术中恶性高热患者的案例。恶性高热很难预知,一旦发生,即便采用特效药,抢救工作依然艰巨。“小手术不等于是小麻醉”,因此,麻醉科对每一台手术都充满敬畏,不能有丝毫怠慢。

一直以来,针对婴儿的手术麻醉管理是很大的挑战。而头颈颌面部的手术具有困难气道发生率高、术中对麻醉要求特殊以及对围术期脏器尤其是肺和脑的损伤风险大等特点,管控不善容易造成严重麻醉并发症甚至死亡。面对这些世界性医学难题,姜虹带领团队创建头颈颌面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将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9%,远低于国际上的9.0%,成果在20多个省市的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受益人群达到18万;研制出“困难气管插管新技术”并研发配套装置推广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积极向业内推广;率先开展人工智能与围术期气道管理的研究,获2021年美国麻醉学会年会最佳论文皮尔斯纪念奖,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团队还率先报道了短期多次全麻对婴幼儿发育脑的潜在负面影响,揭示全麻紊乱叶酸代谢的机制,从而提出三岁内尽量避免短期多次全麻……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被写入6部国际指南和共识,推动了我国该领域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同时牵头制定了4项团体标准。

来自“月亮天使”的专业守护

麻醉科护士是麻醉医生靠谱的工作搭档,也是患者苏醒睁开眼最先看见的人。据介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是国内最早一批设立麻醉苏醒室、诱导室和麻醉科ICU病区的医院,同时也是国内首个通过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FNA认证的麻醉护理教育基地,发展至今麻醉护理队伍框架设置齐全,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标杆引领作用。

麻醉科护士长介绍,手术室全年无假日、加班加点是常态。每天顶着月亮上班,踩着月光下班,常常被大家称为 “月亮天使”。为保障手术的安全、高效和顺畅,他们每天第一个走进手术室, 最后一个离开。同时护理团队人人熟练掌握生命急救复苏核心技能,以及各类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尤其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团队服务的患者年龄跨度大,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耄耋老人,常常面对一幕幕“生死时速”的上演。“心率失常!”术中患者突发阵发性室速,血压骤降,循环极其不稳定,危急时刻麻醉科医护团队迅速反应,肾上腺素、除颤仪等各类抢救药物、设备及时到位,在大家的努力下,患者复律成功,转危为安,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注意,氧饱和度骤降!”术后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突发窒息、氧饱和度骤然下降,情况危急。麻醉科ICU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并启动应急预案,医护团队迅速响应投入抢救,吸引、排查、解除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一系列及时操作争取了宝贵的营救时间。

给小朋友打针、安抚他们的情绪也十分考验技术和耐心。“有经验的护士,甚至不用看到血管就能把针扎准。”常常会有几个月大的患儿来医院眼科做视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最小的患儿出生只有5天,只要麻醉科护士一出场,总能一针见血地为患儿建立起静脉留置针、完成检验采血,帮助其顺利完成麻醉和眼科治疗。对患儿而言,住院是个很大的应激事件,难免会有恐惧、哭闹情绪,这也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和紧张。护理团队通过自制诱导动画视频、建立娱乐游戏区以及复苏期的小红花激励肯定式护理,有效缓解患儿紧张的情绪。团队温馨服务患者的文化建设始终创新在路上,努力把护理做到精致、做到极致,为手术解除后顾之忧。

文/赵思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