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它孕育了人类的祖先也见证了人类的历史。日出、日落,新生、死亡,狂暴、温柔,无数正反矛盾的因素在这里奇妙的交织着。

自古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对大海的探索从未停止。在古代丝绸之路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完全依赖漫长曲折而充满艰险的海陆运输来实现有限的货物交易,一次次的沉眠海底并未难住人们对大海的向往,而八百多年前,华夏子民再一次踏上了远航的船只,创造了海航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

西洋七下气恢宏,百舰万人牵浪行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关于出海的目的,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通过郑和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是朱棣的一个想法,而在后代史学家看来,赴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朱棣多次派遣船队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

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200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载着丝绸,棉布,瓷器,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沿海岸南行,至闽江口,入冬后乘东北季风,驶向茫茫大海。

有幸目睹这支船队经过的沿海居民惊叹不已。因为,在南方的海域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壮观的海上景象,几百艘船只在海面上航行,上千张风帆遮天蔽日。一个由二百多艘船只,两万多人组成的船队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

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路线以及耗时(先人海上的脚步)(1)

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在驶离明帝国的版图之后,首先到达了占城,又先后访问了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紧接着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翠兰屿、锡兰、柯枝等地区和国家,随后继续沿印度海岸北上又访问了甘巴里,阿泼把丹等国家之后开始返航。

明成祖给郑和带了一些给西洋藩王和头目的信,大致就是告诉西洋藩王我们来干什么了,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表示出我们的友好,表示出我们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这种主旨,同时我们要向世界各地赠送礼物和交换礼物,同时要开展和所到国之间的贸易。

不仅如此,郑和的船队还带来了各种农具,开井用的工具。每到一处,官兵们一边开井取水,造屋居住,一边教会当地民众耕田种稻。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很多农具在今天马来西亚的偏远地区仍在使用。郑和船队开凿的水井,住在马六甲海峡的人们至今仍在使用,并称为“三宝井”

而郑和船队在返航的途中还完成了一次海外维和行动。当时,以广东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长期盘踞在东南亚地区,各国商船苦不堪言,郑和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经过一场激战,陈祖义被俘,他的几千名海盗全部被歼。在明朝时期,东南亚航线上很不太平,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定和和平。

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路线以及耗时(先人海上的脚步)(2)

万国来朝图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船队返回南京并带回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前来向明王朝回访进贡。

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明成祖朱棣

自公元1407年到公元1433年,二十六年间,郑和舰队又六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船队已经到达了今天的伊朗霍尔木兹。从第二次下西洋开始,郑和分别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西南部建立了交通中心站。接下来的几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这些交通中心站出发,向外派出多条分支船队进行远航,开辟了数十条新航线。到第六次下西洋,有船队已经西抵南非海岸,有部分学者认为,船队向南到达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甚至澳大利亚沿海岛屿和进行过环球航行。随着一次次远航,郑和不仅不断开辟新航线,而且,随船来朝贡的各国国王、使臣,络绎不绝。

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路线以及耗时(先人海上的脚步)(3)

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完成了永乐皇帝交给他三项任务中的两项,政治上加强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经济上开展海外贸易。这支船队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宣扬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它传播中华文教,力求建立和平与和谐为核心的国际社会秩序,这种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理想。

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路线以及耗时(先人海上的脚步)(4)

郑和雕像

国风扬异域,壮志名中华

英国学者李约瑟是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的:东方的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以恩人自居,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不殖民,不侵略,所到之处都是进行友好的交往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方式路线以及耗时(先人海上的脚步)(5)

三宝塔

如今的东南亚遍布郑和下西洋留下的遗址与风俗,在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井、三宝亭;在吉隆坡,怡保有三宝庙,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柬埔寨都有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或三宝塔。东南亚以三宝命名的纪念地有庙、井、山、还有城,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来纪念这位海洋之子,纪念这位给他们带来文明与和平的中国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