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的真实理由(以武载道话奇观)(1)

作为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不管你是赞还是弹,都有着不可等闲视之的文化含量,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凝重的哲理思考,让看官苦思冥想生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这部《道士下山》亦是如此。影片把小心翼翼地抽离政治与战争等背景因素,做出有别于传统功夫片的“武林江湖”,虽不见往昔的历史情怀,但更凸显人性悲歌,而且在摄影、剪辑、美术、音乐等技术层面堪称华语商业片的顶级水准。

具体说来,《道士下山》把徐皓峰的原著小说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改编,主要节选书中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进行精巧的串联,使之形成段落式结构。片中的三个故事,一是医馆崔氏兄弟与美妇玉珍的三角孽缘,二为太极门内部的恩怨纷争,三曰戏剧名伶为兄弟的武力复仇。而下山还俗的小道士何安在则作为旁观的目击者,来见证俗世凡尘里的奇人异事。影片镜像下的场景有着东方山水画的钟灵毓秀,画面透出静谧空寂的雅致韵味,可令观者悠然神往。人物间言谈的话语,有着儒道释三家的生命哲学探析,那奥妙的禅意道悟,细细品来有滋有味。而搞笑的喜剧、华丽的武打、香艳的爱情、丛生的悬疑等等商业元素的添加,让这部武侠大片能够愉悦众生,看起来毫不腻歪。

片中王宝强饰演的小道士何安下因比武获胜却被逐下山,山下那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对他犹如一个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名与誉、权与势、利与贪、情与欲、仇与怨等各种红尘俗世的丑恶,使得不谙世事的他在懵懂的状态下,有了一系列的奇特经历。先是范伟饰演的医生崔道宁带领何安下入世,解决了吃饭的温饱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他的七情六欲,他的正义感支撑起的道德信仰,却随着凿船杀死偷情的师娘而崩塌。随后因欲念走上歧途的何安在,遇到了郭富城扮演的道士周西宇,后者成了解毒使者,相助其重塑辨别善恶的价值观。最后何安在跟随张震所演的名伶查老板来除恶复仇,由此表明有上有下、有善有恶,才能真的向善,何安在也因此彻底明白,师父罗隐道人下山送别时那“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的话语内涵。而何安在悟道的变化与递进,由借助王学圻所饰的僧人如松解疑答惑,来加以侧重说明。整部电影主题是小道士的悟道过程,也寓意心灵的洗礼。那何安下的名字,浅白地道出人的命运在何处安放的困惑,他经历的奇幻漂流,恰似初出茅庐的学生进入社会遭遇的写照,片里的三个阶段性的故事,宛如一个年轻人成长的三个步骤。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虽然总结的有些偏颇,却也不无一定道理。按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啊。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从这个意思上而言,《道士下山》似乎是陈凯歌那些现实失意客,开出的一剂药方,启示他们要解脱烦恼、懂得知足而乐。影片显然是在强调追求人格自由而“实现自我”,而又分明是道家的梦想理念。仔细审视何安下这个人,在他身上有着道家那重在“自然本性”的情感气质,循自然之道、率性而为,其经历也较好地显现“身安”到“智开”的悟道变化。或许,陈凯歌就是想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在出世与入世两者中,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既不离入世“兼济天下”的不坠之志,也不弃出世“独善其身”的洁身自爱吧。而片中道家的元素随处可见。何安下所带的葫芦是道家的法器,同时也暗示人们对“福禄”的追求;那行走的鹅分明带有旅行的意味,也间接提示着何安下要辨别是非。那周西宇那何安下扫桃花花瓣的段落,更是具有双重含义,一来提醒何安下戒色,二来表现对世间繁杂之事的清扫,而逐日扫花恰恰是道家修身的一项重要行为,何况扫的桃花还是道教的教花。而这些细节里暗藏的玄机,使得故事充满浓郁的道家色彩。

综合来看,《道士下山》是文以言志、武以载道。片里武打场面带来非同凡响的美妙感觉。无论是彭乾吾同赵心川师徒球场雨中激战的硬桥硬马,还是太极同门两兄弟于道观充满想象力的恩仇血杀,还是查老板丛林的复仇开打,华丽特效的作用下,各种奇异武功的对决应接不暇。那张震枪挑汽车翻滚、郭富城扫帚舞落满院花瓣、元华霸道非常的隔空打物等壮观炫目的功夫奇观,看起来叹为观止。而众多明星的出色表演,让这部有着古典神韵的武侠电影上映后瞬息间话题爆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