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

文|阿朱啊

朱允炆慌了,企图集结50万大军快速打败朱棣。

却不敢征用有实才的徐辉祖,错用了只懂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又惩戒了善守的能臣耿炳文,一步步把自己逼得毫无退路可言。原本是一场必赢的中枢镇压藩王的战争,却被藩王反扑,不仅没能保住皇位,而且还不得以自焚宫殿以死明志。

天子下神坛,藩王居高位。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2)

只不过,朱允炆永远想不明白为何输的是自己,即便把误国误民的罪责全全推卸到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三人头上,他的皇朝还是免不了覆灭的可能。

死了三个士大夫,便会有下一个士大夫填补,只要还是朱允炆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拔官员,他的命运就不会改写。

尤其是朱允炆一味地像快刀斩乱麻般废除藩王制,推行宽政,其核心不过是与士大夫共天下,还是与民共天下的选择。但无论是哪一条道路,唯有利益才是最牢不可破的。而他的失败真是只是庸臣的罪责吗?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3)

方孝孺

方孝孺是“南北榜案”后,朱允炆第一次启用的士大夫,而且还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说方孝孺不仅能做朱文奎他们的教书师傅,就是做他自己的师傅也是使得的。可见朱允炆对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而朱元璋之所以同意重新启用方孝孺,也是认可方孝孺的学问,而且又加上南人的背景,方孝孺都有被重用的机会。

只不过,自朱允炆登基后,这位大学士并没有专心搞学问,反而是朱允炆重用的“三人组”里最先跳出来插手军务的人。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4)

就在朱棣刚起兵之时,方孝孺就高喊“臣方孝孺为陛下贺,燕王谋逆以自绝于先帝和天下,陛下无忧矣”。而后又献策道燕军不足三万人,而朝廷的大军则云集,削平燕军不过旦夕间而。一下子给了原本还有些慌神的朱允炆吃了一剂强心剂。

可惜他们却忘记了朱棣曾有仅带800骑兵就直捣大元首都,还劝降了乃尔不花的战绩。更何况一群酸儒书生看得只不过是前人著作的兵书,但带兵打仗靠得却是了然于胸的形势和亲自上战场总结的经验。如果只靠读书就能打赢胜仗,那朱元璋也就不会为了朱允炆能坐稳皇位,而尽数斩杀功臣武将了。

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听,朱允炆自己毫无半点经验也无分毫对策,却轻信了一个文人的谏言。打仗是真的会死人的,而不是搬把椅子打打嘴仗就能断胜负的。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5)

单就方孝孺委以重任的宋忠,朱棣只用一招“攻心为上”,把众多将领的家眷亲友往城门下一站,再用心理战术动摇守城军。又加上谭渊趁乱杀死了宋忠,朱棣第一阵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拿下了怀来。不过几日的功夫,就打脸方孝孺的献策。还放归了不愿归附的降将,打破了朱棣滥杀无辜的恶名,为以后的对阵奠定了基础。

而方孝孺却只能下跪认罪,但朱允炆身边并无他人信赖,只能以“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抹过此次的失利。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6)

齐泰黄子澄

随着宋忠的失败,齐泰又举荐了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但徐辉祖是朱棣的妻弟,遭到朱允炆忌惮,唯一能推出来的就只剩下李景隆了。

但李景隆却以“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事涉戎机,臣知之不详”为由推拒了。其实,李景隆的意思就是自己打不过燕王,就暂退后方不参与了,却把徐辉祖再次推了出来。

徐辉祖身为徐达的长子,又做过北平军司的千户,不仅有实战经验,也有军事才干。毕竟虎父无犬子,而且徐辉祖对朝廷也是真的忠心,推荐徐辉祖出战绝对是最正确的人选。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7)

只不过,徐辉祖是出来了,也出谋划策了,但朱允炆却没有让他出战,齐泰黄子澄等人立马大呼陛下圣明,很明显都不愿相信徐辉祖,随后把权力交给了长兴候耿炳文。

虽说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的名将,但其特长是善守不善攻,屯兵13万却在真定按兵不动。这一举动却惹怒了朱允炆,就让齐泰拟旨崔兵。结果这一操作,直接让耿炳文丢了雄县,其副将顾成还被朱棣活捉了。

黄子澄就跳了出来,要参耿炳文兵败之罪,虽被齐泰拦下了,方孝孺却提出要严惩顾成。朱允炆采纳了谏言,并且以旨到之日,不必等司法审谳就地处斩了顾成的四个儿子。又让黄子澄重选领军大将军,削去了耿炳文的侯爵,回京待勘。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8)

而朱棣这边却派谭渊和陈亨取得联系,陈亨原本就是北平旧部,虽被派到宁王处,但由于宁王的坐山观虎斗,陈亨带领的大军便直接通归朱棣所有。

朱棣借用徐妙云写给徐辉祖的家信,联手徐妙锦故意拆开让朱允炆猜疑,齐泰站出来指责徐辉祖对朝廷的不忠。方孝孺则明谏道,派谁去伐燕都行,但唯独徐辉祖不能用。导致朱允炆放着能将不敢用,却只能用庸臣乱发言。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9)

李景隆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嫡子,世袭罔替做了曹国公,虽然也时常跟随其父打仗,但每次却在胜仗后就被遣了回来,又自小和朱棣关系要好,实则接替大将军也不合适,只不过比起徐辉祖跟朱棣的关系要远一些。

其实,李景隆早在朱允炆第一次想委以重任就推拒的时候,就已经很明白自己不可能打赢朱棣,而后又亲眼目睹了顾成的遭遇,以及对耿炳文的谴责,这些都让他心中犯嘀咕。

而且朝中早就已经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三人的一言堂,其他文武百官除了附和,任何谏言都很难被采纳,更别说李景隆这个武将了。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0)

但其弟李增枝的突然归家,又让李景隆重燃起了希望。在紧接着的第二天,李景隆就被委任为讨伐燕军的大将军,还把朱元璋赐给朱允炆的飞景剑赠与他,希望他能早日旗开得胜。

李景隆接替过耿炳文交付的军印后,就把二十万大军停留在河间府,转身离开的耿炳文却连连摇头,似乎能预测到李景隆的惨败。

只不过,李景隆很快就和耿炳文一个下场,在他想等另外30万大军汇合,集结50万大军一举拿下燕军时,却接到了朱允炆再次崔兵的旨意。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1)

这次崔兵的谏言是徐辉祖提出的,而旁边的方孝孺三人却禁言不说,毕竟在真正有实力的将领面前,士大夫那套纸上谈兵的侃侃而谈就失了底气。

虽说徐辉祖这计谋不错,但李景隆却是真正的大将军,大军还未开拔就接到朝廷指挥打仗的旨意,也会让李景隆内心里不舒服。

李景隆清楚地知道自己也逃不过耿炳文的老路,只能做个被朝廷遥控的在外领军大将军。打赢了只能保命,打输了就很可能侯爵不保,性命堪忧。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实,朱元璋为朱允炆配置的文武百官还是不错的。诸如文官可以仰仗铁铉,夏元吉这类真正的能臣,而且也出自南方;武官可以依赖耿炳文、郭英、徐辉祖等人,能打能守的武将都齐全了。

朱允炆想要集中事权,原本也没有错,削藩也是对的。其策略也早就被历朝皇帝尝试过了,朱允炆只要取长补短,不踩坑就能坐稳江山。

铁铉早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谏言道,一手萝卜一手棒槌,奖赏王中贤者,严惩骄奢不法者,给诸王立规矩,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之。而这个方法也是朱元璋亲自实验且成功了的。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3)

只是,铁铉的方法再好,却因为朱棣求情惹怒了朱允炆,朱允炆就把铁铉发往了山东,但铁铉却依旧想着去山东该如何阻拦朱棣。可惜,朱允炆已经开始着手对付朱棣,只是绕开了铁铉而已。

而夏元吉是在立储中支持燕王的,更不可能得到朱允炆的重用,但夏元吉也是朱元璋在世时,钦定的户部官员,朱允炆虽没有动他,但也绝对不会重用。

耿炳文虽然打了败仗,但只要坚守住真定,就能拖死朱棣,为朝廷实现削藩打开真正的通行证。但朱允炆目光太短浅,只看重一阵的胜负,根本不给耿炳文第二次机会,直接走马换将,还诛杀了顾成的四子,下了耿炳文的军权,寒了那些原本可以真正护卫京都的能臣良将。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朱允炆当政时的班底并不差,但要看朱允炆如何利用了。即便他想推行的宽政,也可以实现。

只不过,朱允炆只相信自己外戚推荐的士大夫,却不给真正的寒门留一点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偏听偏言,只相信方孝孺三人,其他人几乎很难有进言的机会。

但方孝孺三人虽有真才实学,但毕竟术业有专攻,打仗本就是武将的事,却事事插手,左右着朱允炆的决策,让原本该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明天下,却输给了一隅之地的北平。

藩王没造反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山河月明看懂朱允炆重用的三个半人)(15)

说白了,朱允炆还是太过心胸狭窄,对于得罪过自己的人,就一棒子打死;对于一手提拔的人,就毫不犹豫地听之信之;用人更是疑人不敢用,只敢用庸人。

身为掌权者,却识不出真正的千里马,更培育不出千里马,信亲不信贤,输得不算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