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年艺术家游晓蔓

洛阳三彩,始于汉,盛于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洛阳三彩又被称为“中国最艳丽的陶瓷”,是中国工艺美术类别中的一个独立门类。其中,三彩釉画、大型三彩环境艺术壁画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备受国内陶瓷艺术界人士的推崇。

三彩艺术虽历史悠久,但工艺一直在进步。“艺术工艺不能停滞,一定要与现代审美和环境相融合,这样才能让古老的艺术保有持久的生命力。”青年艺术家游晓蔓认为,艺术素养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艺术工作者需要不断补充各种门类的知识,刷新固有的创作模式,才能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使创作更具延展性。

传承创新传统技艺焕新颜(让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1)

游晓蔓近照

游晓蔓的祖辈是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游晓蔓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对陶瓷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她本人也肩负着澄泥砚新一代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从2006年开始,游晓蔓一直致力于澄泥砚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形制设计创新的研究工作,利用现代设备将澄泥砚原材料进行理化分析,获得砚史上首例“澄泥砚工艺配方”,填补了澄泥砚理论上的缺失。

为了使澄泥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她刻苦研究相似的工艺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借鉴其他传统工艺的技术,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传承创新传统技艺焕新颜(让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2)

传承创新传统技艺焕新颜(让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3)

传承创新传统技艺焕新颜(让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4)

陶瓷《生》,40×40cm×3,2018年

身处这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游晓蔓迫切想寻找到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和新时代伟大复兴的艺术象征。在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三彩艺术创新人才”项目时,游晓蔓创作了系列作品《生》,展示出无限的遐想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作品包含三个直径为40cm的圆盘,以饱经沧桑的荷叶、灿若云霞的荷花、饱满丰硕的莲蓬为元素,表现出一种残而美、而优、而雅的气质。作品采用三彩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使用沥线、堆、点、扫等技法,以三彩黄、褐、绿釉色为基调,利用重叠、调和、扩张、渗透等不同的施釉手法,表现作品中不同物像,通过窑变形成色彩的神奇流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荷的外在特征。

从荷叶、荷花、湖水亦色亦幻、瑰丽多姿的韵律中,体现出生命不息的律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莲荷出淤泥而不染、遇风寒而不屈、生命不息的水土厮守,积蓄沉淀而绽放的形象,恰恰符合了她心目中对民族和时代精神的诠释。莲“廉”谐音,犹如缕缕清风;荷“和”同意,兆我中华政通人和,繁荣富强,共筑中国梦。盛开的荷花、苍翠的莲蓬,象征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创作的过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三彩釉料的流动、厚薄、不同颜色的叠加、颜色渐变等因素,都会影响作品中荷花的灵动性和荷塘的韵律感。”游晓蔓说,想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就一定要有足够耐心和毅力。经过多次试验、反复试烧后,《生》终于呈现出让人惊喜的效果,荷塘的水韵层次和荷花摇曳的效果,正符合她心中对这幅作品的定义。这组作品也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生》系列作品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肯定,给游晓蔓带来了极大的信心,更让她明白了艺术创作要切合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特征,表达属于时代的声音。游晓蔓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表示将继续以表现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为主要方向,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气息,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

在游晓蔓看来,青年艺术创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傍身外,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深入普通人民的生活中去感受和把握鲜活的时代脉搏,体悟当下的时代精神。作为年轻一代,要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

(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