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孩子的背影,大声数落孩子:一点自觉性都没有,写作业慢,连上学都要催,长大做什么好……
这位母亲好多家长都认识,她的孩子在班里有个绰号叫“尾巴”,因为他什么都慢,交作业也好,排队做操也好,他都是最后出现。不知哪一个调皮学生说了他一句:“你是班里的尾巴”从此“尾巴”的绰号就叫开了。
他的母亲对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切都一清二楚,但她没有办法。她很委屈对老师和其他家长说:“这是老天派他来难为我,我不是没有教育他,而是从小就不断提示他,催促他,可越催促他越拖拉,现在是不催他都不动了。这孩子本质就这样,真不知怎么出现如此的变异…”
孩子的母亲是一位风风火火的人,语速快、行动快。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果断、干练的人。孩子的降临,让这个原本很有效率的家庭经常性出现“鸡飞狗跳”的场景。
孩子刚能够独立吃饭,母亲就看得不耐烦,厉声责他:“几口饭吃这么久,还弄得周边满是饭粒,快快快…”急躁的她抓起匙子,三下两下把饭喂到儿子口里。
儿子要上幼儿园,总是叫不起床,母亲急了,一把将他拉起来,三下除五、动作麻利给他穿好衣服。再然后,在一叠声的“快快快”中催促儿子完成刷牙、洗脸、吃饭等事情。
儿子放学回家,母亲催促他做作业。儿子作业写得慢,母亲继续不断催。儿子洗澡、睡觉等,母亲也无法不催促。
催促成了他们家的主旋律。母亲将这些发泄给其他家长,她觉得自己很憋屈:自己怎么就生了这样一个儿子……
她不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缺憾,都有父母的原因。她更不懂得:经常性催促,是对孩子内驱力的最大挫伤。
“内驱力”是一种行为、思想的动力。孩子的内驱力,其实就是孩子内在的一种积极性,它源于孩子的心理和期望。
在父母不断催促孩子时,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会产生情绪,会有无力感,变得被动,茫然。孩子所有行动都由父母的外部压力推着发生,尤如木偶,父母推一下动一下,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期盼。
要让孩子有思想和行为动力,需要满足孩子三个内部需求,即给予孩子愉悦感、自主感和成就感。
是孩子的愉悦感。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也许这样的节奏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但父母的催促,只不过给孩子施加外部压力,孩子是逼于压力才改变节奏。一旦没压力,节奏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催促,可以说是最笨、最没效果的办法,家长要充分考虑各种能够保护孩子愉悦感的办法。比如跟孩子说:“咱们来个比赛”。比如对孩子进行暗示激励,跟孩子说:“我相信你未到规定时间,就已经完成”。或者运用激战法,对孩子称:“我不大相信你能做好,不信试试看。”让孩子对面临的事产生挑战的欲望。
一位家长为了改变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每次陪孩子写一模一样的作业,然后用自己的速度去影响孩子的速度。这位家长不催促孩子,而是提示孩子自己写到哪里,并把控好自己的节奏,让孩子可以跟得上,并及时鼓励。
对孩子不爱学习的懒散行为,父母也不骂不催,自己拿起一本书,对孩子说:“一起学习吧,你陪我,我陪你。”
在保持孩子愉快的情景下,让孩子慢慢形成良好习惯,这时候父母退出已然不成问题。
是孩子的自主感。
催促无疑是让孩子听从、执行,孩子行动过程自我意识自然会受挫,可以说孩子是不情不愿,无可奈何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总是遭受家长的催促及责骂,孩子内心的内驱力必然越来越低。
一名小女孩,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异,自升上三年级后,一方面作业增多,另一方面她的父母认为她已三年级,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于是为了她更好利用时间,不断催促。
她吃完晚饭,刚想休息一下,看小会电视节目,母亲催她:“还不赶紧去写作业”。她写完作业,刚想听几首歌,母亲又催她:“快去看书”。她开始勉强听话,但不久就以行动进行抵触。写作业拖拖拉拉,看书心不在焉,眼睛看着书,大脑却在云天外。父母若有事不在家,她就看电视,作业也不写,更别说看课外书。她的成绩明显下滑。母亲很生气:好好的孩子怎么变得如此不爱学习,如此不自觉?
再则,是孩子的成就感。
催促孩子就是对孩子不满意,是否定孩子。孩子完成一件事或取得一点成绩,只有在孩子自己付出努力后获得的,孩子才会有成就感。如果孩子在到达目标之前,就被父母不认可,那么再好的成绩孩子也未必心动。
学生中不乏学习成绩不错,但自己毫无学习兴趣的人。这类学生基本是被父母“瞪”着学习的,他们只是为应付父母而学习,对学习成绩没有多少感觉。
要给孩子成就感,父母不能只是简单催促,而要给孩子设置目标。设置的目标是孩子付出努力能达到的,并且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如孩子因为自制力问题,迟迟不见成效,父母也不要以催促去解决,而要利用附属内驱力,通过对孩子鼓励,让孩子获得认可,唤起孩子的内在动力。
一位父亲在发现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带孩子去跟爱学习的优秀孩子在一起,但绝不拿自己的孩子跟优秀的孩子比,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在一起,当孩子受到对方一点点影响时,父亲立即给孩子竖起大拇指,慢慢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力,让孩子爱上学习。
其实有时候注重对孩子内心的引导,只要内驱力不被破坏,孩子的学习动力多半没问题。
身为父母,要知道孩子缺乏内驱力不是孩子的问题,要懂得反思自己,从改变自己开始。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