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邓伦因税务问题被罚1.06亿,全网封杀。
很多喜欢他的女孩,看到偶像塌房了哭得很伤心。
但有一个女孩,却很开心。
她在B站发了一个视频《我妈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配图文字是“今天是个好日子。”
原来,她的妈妈是邓伦的粉丝,平时喜欢给她安利邓伦。
她觉得妈妈因为追星,有时忽略了自己。
所以听说邓伦塌房了,第一时间发给妈妈“报喜”,虽然并没收到妈妈的回复。
视频播出后,引发了年轻网友们对中年妈妈追星的群嘲:
“有这样的妈各位也是很可怜了”、“还好我妈妈心思全在我家人身上”、“追星追得没皮没脸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评论,我真的很痛心。
邓伦被罚1.06亿,当然是他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但这位妈妈被亲生女儿和网友如此嘲笑,实在是让人寒心。
年轻人有这样的观念,无疑是社会潜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的结果。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女性都认为:
妈妈应属于且只属于家庭。
妈妈所有的价值,都理所应当地全部贡献给家庭。
甚至连追星自由都没有,喜欢的明星塌房,收到的不是亲生女儿的安慰,反而幸灾乐祸的嘲笑。
而这样隐秘而普遍的母职绑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母亲,至今依然在影响着现代妈妈们。
妈妈不被允许
有自己的生活
那位追星妈妈,不过是在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辛苦生活中:
通过追星,获得小小的情感寄托。
但仅仅是这一点点宽慰,也不被允许。
母职,对妈妈们来说太过沉重。
相对于社会对父职的要求,也太过不公平。
还记得之前那位,陷入假靳东骗局的60多岁阿姨吗?
母职繁重,情感荒芜。
她唯一的出口,就是抖音上刷假靳东的视频,哪怕被骗钱,也执迷不悔。
外人看她这么疯狂追星,像看一个笑话。
但可笑的背后,又何其可怜可叹。
阿姨曾说,“我是他(丈夫)家老黄牛,我忍还是为了这个家。”
养育孩子、伺候老公、老了还要带孙辈……
她密集的母职生活,是很多妈妈一生的缩影。
关注假靳东账号的人,很多ID是“三个丫头的妈”、“幸福一家人”,或者“用户 一串数字”。
就像现实中,她们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没有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自己的生活。
她们追星寄托的情感,与年轻女孩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对她们而言,那更像是密集母职生活下的,一场寻求出口的自救。
曾看到有读者留言,自己意外发现了妈妈藏起来的另一面:
妈妈微信里有一个高中班级群,虽然她很少发言,但每天睡前都会点开群里大家的语音,反反复复听……妈妈在厨房的角落里放了张歌词,原来她一个人洗碗的时候会偷偷唱歌……从未得到丈夫宠爱的妈妈,原来在深夜会看厚厚的甜宠小说。
这些被妈妈藏起来的另一面,是她们摆在明面上,将不被允许的生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最能牺牲的妈妈,才最称职。
为母则刚从荣耀,慢慢变成了枷锁。
在妈妈做出付出和牺牲,被看成一种义务、不被允许是种选择之下:
男人有了孩子和家庭,依然可以活得像个单身;
女人有了孩子和家庭,却活得像个单亲。
爸爸这个身份,与男性身份可以平行;
妈妈这个身份,与女性身份却是侵吞式。
“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以后当母亲就知道我的心情”、“生你们下来就像去鬼门关走了一趟,还不好好听话”……
这些话,听起来很有怨气、很讨嫌。
但当我们自己做了妈妈,才知道:
这已经是忍了又忍之后,实在藏不住的委屈。
为了孩子和家庭
妈妈习惯忘记自己
妈妈,不是天性里就有无私奉献的基因。
她的付出和奉献,是出于对孩子、对家庭的爱。
也正是因为她的付出和奉献,丈夫、孩子才可以一直是自己。
但妈妈,却没有了自己。
还记得之前一位豆瓣网友呗苦,分享的妈妈的购物车吗?
她在妈妈因为更年期抑郁自杀后,打开了妈妈的手机淘宝。
发现妈妈淘宝上下的第一个订单,就是给她买的手串。
购物车里最多购买的东西,就是各种品牌的手撕面包。
因为爸爸只有吃这个面包胃才不会难受,值夜班的时候能够充饥。
而妈妈放进购物车、准备给自己买的冬衣,一直都没买……
还有一位网友曾分享:
她的妈妈曾经是一个喜欢看琼瑶,写情感日记的女人。
之后爸爸劈腿、赌博、离婚,妈妈离开家里在外面打工,生活能省则省,为了把所有东西留给她。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她上了大学,某天翻出来妈妈藏在家早已忘记的日记,才恍然明白:
为了这个家,妈妈渐渐丢失了那一部分自己。
有人挑刺,觉得是现在的妈妈矫情。
上一代人养育更多的孩子、更辛苦,为什么没有觉得付出太多、牺牲太多?
有专家指出,上一代人不是真的没有这个困扰,只是在之前的家庭模式下:
她们不觉得,或者说意识不到,丧失自我是个问题。
可她们不觉得,不代表她们不委屈。
不然忍了50多年的苏敏阿姨,也不会在知命之年,毅然决然地自驾出逃。
金一虹曾在《教育拼妈:家长主义的盛行与母职再造》中指出:
当成为母亲之后,在密集母职文化下:她们的意志甚至自由变得不再重要,孩子成为了整个家庭生活的核心。她们被要求以孩子身心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目标,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确实,很多女性自从她们被赋予了妈妈这个身份,主动或被动地:
将孩子和家庭排在第一位,将自己排在最后一位,甚至忽视自己。
妈妈的生活
不止孩子和家庭
82岁的妈妈杨本芬,最近火了。
拉扯大3个孩子,照顾有肺结核、常年忙于工作的丈夫,帮忙带孙辈……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丈夫是位优秀的医生,称职的父亲,但却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丈夫。
她几乎没有体会过丈夫的疼爱,就这么隐忍求全,操劳了一生。
图源腾讯视频《倒带》
在老了才忽然意识到,在妻子、母亲、奶奶、外婆这些前缀之外:
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杨本芬,就是她自己。
于是,她在女儿家的厨房里,在外孙女的摇篮边,在阳台的缝纫机上:
用不停地书写,找回自己的价值感。
如今,出版了3本书,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
还有《俗女养成记》里两个很戳心的片段。
一个是陈嘉玲的外婆,阿嬷李月英,不顾小辈的苦劝与街坊的流言蜚语,执意一个人在外单住一段时间。
被称呼医生娘、陈太太、老婆、妈妈、阿嬷的一生:
终于短暂地拥有独处的房子,终于能享受小院宁静午后,终于能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做菜。
一个是陈嘉玲妈妈、陈嘉玲、育萱三个女性,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旅行。
不需要强求做所谓的贤妻良母、做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完美妈妈”是妈妈自己的伪需求,对孩子、家庭而言,你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了。
在妈妈、妻子身份之外,你还是你自己,你还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
妈妈一定要相信,自己在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同时:
有权、值得、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
另外,作家艾德丽安·里奇在《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一书中曾说过:
母性是双刃剑,既可以是压迫、限制和剥夺,也可以是滋养、力量和充权。母亲固然伟大,但也应拥有说出挫折和疲累的权利,以及任性选择的空间;而不是每当暴露软弱失败,就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人们常说现在生育率低,女性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
而一个婚恋友好、生育友好的社会,首先是一个妈妈友好的社会。
只有当妈妈从密集母职惩罚中,被允许解脱出来;
只有当妈妈除了是妈妈、是妻子,还被允许是她自己;
只有当妈妈除了带娃、顾家,还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出口;
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女性,女性和男性,其实是个命运共同体。
所以,希望妈妈不囿于家庭的同时,更重要的:
是我们齐心协力,给予妈妈不被困在家庭的权利和自由。
点个“赞”,希望每位妈妈都能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