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民族解放、共和国成立过程中建立了千秋伟业,值得万事敬仰,关于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陈毅元帅能文能武堪称一代伟人,但是关于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的军衔一直有人议论,那么,为什么陈毅元帅在军事上不如粟裕,却在军中威望如此之高,名列十大元帅第六呢?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1)

十大元帅

陈毅在军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

陈毅元帅在军中的地位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本名陈世俊,字仲弘,名字里面有了一个“弘”字,后来取“士不可以不弘毅”之意,改名陈毅。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2)

陈毅在留珐期间(后右一)

陈毅早年立志事业报国,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取赴法国勤工俭学,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回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然而,在赴法国的路途、走出国门才发现,西方并非国内宣传得那么好,一路上这些留学生饱受欺凌,差点儿丧生在轮船上。到了法国,发现中国的领事竟然是一名法国人,中国、中国人在法国面前毫无地位与尊严,法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法国期间,陈毅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从事社会活动,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

回国后,陈毅一面揭露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难境遇,争取国内对他们的支援,一面准备当文学家、办报纸唤醒民众。这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恐怕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看清国家悲惨命运的根源。回国后不久,100年前的1922年,陈毅加入共青团,1923年来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期间,陈毅得到李大钊的赏识,也有资料说李大钊是陈毅的入党介绍人。在北京期间陈毅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他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著作,还写诗歌、杂感、评论、小说,甚至写长篇小说,一面唤醒民众,一面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钱缴纳党费。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3)

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1925年,中央决定陈毅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北京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并兼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党团书记,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26年3月16日,日本制造“大沽口事件”,并纠结英法美等国联合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部队撤出天津塘沽一线。李大钊、陈毅号召发动游行,1926年3月18日,凛冽的寒风中,一万多人的大游行被血腥镇压,李大钊手部受伤,陈毅被挤在两挺机枪中间没有遭到机枪扫射,机枪一停,他抱着受伤同志离开。

陈毅愤慨地说:“我陈毅永远不会忘记今天!”,两三个月后,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陈毅被李大钊派遣回四川从事军运。本身的才干和革命热情,以及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工作的经历,形成了革命初期陈毅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此时,粟裕还没有入党。

红军初创时期

回到四川,陈毅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川军杨森的司令部里,陈毅见到了刚从苏联回来的朱德,陈毅写下了“温文不做惊人语,大度自然是英雄”的诗句评价朱德。后来,在朱德的介绍下结识了共和国另一位元帅刘伯承,三人做了大量有利于革命的工作,并领导了泸顺起义。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4)

1948年陈毅朱德聂荣臻粟裕等

1927年,南昌起义前,陈毅本来也被派往叶挺的部队,后改派到中央军委,中央军委聂荣臻安排他到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分校书记,公开身份是政治部秘书(政治总教官是著名革命家恽代英)。陈毅虽然没有进入黄埔军校成为学员,却成了黄埔军校分校的党委书记,利用政治部秘书的公开身份领导7000名学生军。学生军驻地分散,陈毅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各个驻地之间,指挥领导和影响着这些青年学生军。

南昌起义前,革命形势严重恶化,陈毅奉命参加起义。赶到南昌时已经是8月6日,部队已经转移,陈毅和特务连长萧劲光一同追赶部队,最终和大部队汇合在一起。见到了英姿勃发的周恩来,也见到了朱德、刘伯承、聂荣臻、贺龙、恽代英等领导人,担任叶挺所部73团任党代表。起义部队进入广东后,由于叛徒出卖遭遇挫折,陈毅配合朱德三河坝阻击10倍于己的敌军。他们不足3000人,面对30000敌军,毙敌3000人,损失900人,创造了辉煌战绩。林彪在陈毅任党代表的73团担任连长,在最艰难时刻,林彪串联几名黄埔生逃离部队,被围堵回来,又向陈毅建议率部离队另谋出路,遭到陈毅严厉斥责,陈毅的铮铮铁骨在起义部队中逐渐建立威信。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5)

1948年朱德和陈毅

此时,团以上领导只有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关键时刻,陈毅配合朱德整顿了这支队伍,并随朱德参加了湘南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湘南起义后,三人率部12000人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井冈山原有的两支部队各有几百人合计1000人多一点儿,朱德、陈毅、王尔琢的到来壮大了革命队伍。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朱德任军长兼第十师师长、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第十二师师长。

土地革命时期,陈毅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很高,在红四军七大上,一度曾任前委书记,排在毛泽东之前,成为红四军(红一军团主力)的中流砥柱。红一方面军后来分成三个方面军,陈毅任西方军的总指挥,虽然逐渐淡出中央军事领导集体,长征前夕已经比不上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贺龙那么抢眼,但是党内军内地位比粟裕(最高职务红七军团参谋长)还是要高很多,和其他元帅也是不遑多让的。

抗日战争时期

红军长征时,陈毅元帅因为在党内有一定影响,懂军事又熟悉当地环境,当时还受了伤,被安排担任中华苏维埃办事处主任留在了根据地,扮演红军主力,掩护大部队转移。期间的艰苦卓绝可想而知,当时同时留下的何叔衡、瞿秋白、阮啸仙、贺昌、毛泽覃、陈谭秋相继牺牲,陈毅也是九死一生,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1937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经过艰难谈判留守江南的游击队大部分被改编为新四军(琼崖支队还有一支部队未改编),这支1.08万人的部队成为共产党在江南的战略支点。新四军成立后,叶挺任军长,部队在安徽集结,陈毅任一支队司令员。红军长征时期,粟裕奉命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同样留在了江南,在福建浙江一带发展,新四军成立时,任二支队副司令。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6)

1939年5月陈毅和新四军部队

1939年11月,新四军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首次搭档,粟裕任副手,次年二人领导的新四军渡江北上站稳脚跟。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毅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粟裕从副手编为一师师长。这是粟裕第一次独立指挥一支部队,之前都是任参谋长、副手或者与人搭档,这次才真正成为一支部队首脑。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7)

陈毅和粟裕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领导的军队有中央苏区时期的老兵,经验、战斗力、政治素质都非常高,在不断斗争中,队伍发展壮大,粟裕的军事才能也逐渐显现出来。期间,陈毅与粟裕一直在华东作战,虽然曾经分兵,但陈毅一直是粟裕的领导。他们领导的军队成为共产党军队的一支主力,到解放战争前夕已经发展到31万人。民兵、人民自卫武装发展到96万余人,抗战期间共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华东人民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和新四军第3师挺进东北,新四军军部率主力一部北调山东,新四军兼山东军区。10月15日,进至鲁南的新四军部队和山东军区第8师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指挥。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纵队和第7、第8师,共7万余人。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8)

解放战争中的粟裕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6、第7、第8、第9纵队,共4万余人。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短暂的两线作战,分别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并肃清各自战区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保卫山东和苏皖解放区。1946年9-11月间,两支军队会师,1947年12月~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共同进行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7.4万余人。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9)

三野将领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任副参谋长(后张震),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合编成为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

此后的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陈毅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动了豫东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每一仗都歼灭国民党军队数万人以上,济南战役创造了我军攻克大城市的先河,歼敌10.7万人,在孟良崮歼灭将军嫡系张灵甫领导的74师......最辉煌的是粟裕提出淮海决战的思路,得到中央认可,华野与中野联合发动了淮海战役。此一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解放了苏、皖两省长江以北地区,为而后渡江和解放江南广大地区创造了条件。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10)

陈毅和粟裕

解放战争中,陈毅、粟裕一直搭档,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正是陈毅向中央推荐了粟裕,并在关键时刻力挺粟裕,在军队中陈毅身担司令员、政委重任军事上却能大胆交由粟裕指挥,两人配合相当默契。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1949年12月,三野的总兵力达到82.5万人。在解放战争中,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45万余人,涌现出1163名战斗英雄、2.7万余名模范人物,立功者达56万余人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11)

1947年5月陈毅和华野干部

这样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和林彪是可以比肩的,超越其他元帅。当然,就历史功绩而言,我始终认为,二野也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壮举,虽然直接战功不及三大战役,但是,打破了战略平衡,解除了解放军被围剿的窘境,虽然付出惨重代价,但是直逼国民党的国都南京和重镇武汉,像一把刚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历史功绩与三大战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元帅名单和军委名单

关于十大元帅、十大将的排名有种种解释,比如军功、资历、代表性、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等等,实际上十大元帅的构成和排名是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开国将帅们的初心并非为了军衔,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他们是没有自己的正式军衔的(授过国民党政府的军衔),新中国成立后评定军衔也不是论功行赏,而是为了军队的正规划管理,以及对外交流的方便。所以,尽管被授予军衔是无上的荣耀,但授不授军衔是出于国家、军队和革命工作的需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因为这份名单和当时军委名单是一致的,构成和顺序都没变。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12)

陈毅元帅

1954年9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新的中央军委,毛泽东为军委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955年元月,讨论授元帅衔的结论是,以现任军委委员为基础,包括毛泽东主席有12人。毛泽东、朱德是大元帅的候选人,毛泽东主席坚决不同意授自己军衔,他说那样不利于自己作为国家领导人开展工作,一开会清一色的军装给外界的感观印象不好。同时,毛泽东建议在地方上(政府)工作的同志都不再授衔,邓小平当时主要工作在党务(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不参与军中事务,他表示毛主席不授大元帅衔自己也不授元帅衔了。

粟裕最厉害的一集(陈毅打仗不如粟裕)(13)

泰州陈毅、粟裕塑像

本来陈毅元帅已经担任上海市的市长,也不在军内工作,也是属于可授元帅衔而已经到地方工作的同志。此时,周恩来在外地接到中央关于授衔的意见后给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打了个电话,提出陈毅同志授元帅军衔对其工作并无不便,并引用苏联的例子向中央陈述自己的观点,建议授陈毅元帅衔。中央军委和授衔领导小组认为周恩来的提议是合理的,于是陈毅元帅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第六。

陈毅元帅功勋卓著、实至名归,当然,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粟裕统兵解放台湾,或者身体不是带兵出征朝鲜(毛主席考虑的志愿军司令员第一人选是粟裕,可惜粟裕当时病得厉害),或许粟裕评为元帅也是非常可能的,对此您怎么看?

谨以此文向所有的先烈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