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莫言确实是一个挺沉得住气的人。自从2012年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就长期被网友质疑。同样是农村出来的文人,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很红的女诗人余秀华。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1)

同样是面对质疑,余秀华是嬉笑怒骂,有人说她是必定要回怼。但莫言不一样,基本上他不说什么,出现在公众面前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云淡风轻的样子。他穿得朴素,以至作家马家辉上节目直接说他土里土气。虽然得奖后,他也经常参加各种节目,有公益的,也有商业的,但基本上他都没摆过什么谱。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2)

许久以来,笔者一直搞不清楚,他是如何扛得住这些质疑。直到我看了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这是一个专门朗诵文化名人作品的节目,在有一期节目中,曝光了一封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写给父亲的信。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3)

此信写于2003年7月14日,当时莫言还没有拿诺贝尔奖。虽然此时他在文化圈内已有名气,但远不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他的这封信写得挺长,最重要的内容,笔者觉得有两段。本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段,读懂了就能理解为何他长期被质疑却还能沉得住气,能云淡风轻地面对这一切。

第一段话:他知道他的根在哪里。大家看下图: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4)

这其实就是一位离乡的孩子对家里的挂念。对于常年在外的孩子来说,哪里都比不上家里好。外面的馒头不如家里蒸的好吃,连大葱都不如老家的辣。他说的这些,或许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这字字句句都藏着他的乡愁。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5)

多年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莫言的小说基本都是写高密?这就是因为故乡有他太多的回忆。这一点,就像贾平凹的小说,多数都是写秦岭文化,贾老甚至表示:若是觉得迷茫,就回家乡一趟。是的,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心中有藏着那些儿时的温暖,他就会变得很坚强,很沉得住气。不管名气再大,他都不会飘。

第二段话:他明白严厉是为了让他更好。大家请看下图: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6)

在这封信的前几段里,莫言回忆了父亲从小对他们几个的严厉。而以上这段内容,则是母亲的解释。作为一个父亲,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要夹着尾巴做人。他希望孩子不要在外面闯祸,这是人之常情。而父亲的严厉,正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这让笔者想到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你管不好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自然有人会替你管。

莫言的这段话,正是这个意思。他明白严厉是为了让他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对于网友长期以来的质疑,他也是这样想的,他都能微笑面对。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7)

事实上,多数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以莫言为例,他和很多上一辈人一样,只有小学学历。据他后来回忆,之所以会想当个作家,是因为村里一位搞文字工作的先生,能经常吃上饺子,这就是他创作的动力。后来,他通过再学习,考上了文学系,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创作生涯。家境不好,因为各种原因,父亲都得“夹着尾巴做人”,所以被严厉要求。可以说,他如今的成功,就是从小时候被严厉要求开始。

这种能带着正面的心,接受他人的质疑,并严格要求自己,就是莫言能成功的关键。还记得有一年春节,莫言毛笔手书了一首诗,却被网友挑出了有两个错字。明眼人一看,这就是毛笔草书时潦草所致,并不是他真的不会写。但莫言没有解释,反而又写了一首打油诗,于是就有了前后两首诗,大家请看下图:

莫言父亲与儿子的感人故事(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8)

此时莫言已经拿了诺贝尔奖了,但是有错不选择删博,也并不给自己找各种托词,而是用打油诗的方式来认错。不少网友看完后,都称他有气度。

这篇在《见字如面》上曝光的书信,让我们看到了莫言更真实的一面。因为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他很坚强。因为从小被父亲严厉要求,所以他对“夹着尾巴做人”的理解很正面,对他来说这其实是父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不管走到哪里,有多少质疑,他都能积极面对。他的成功,并非是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