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以少胜多通常并不是指士兵们在战场上以一当十,大破敌军。伟大领袖曾经批评过这一观点,说因为红军常常以少胜多,导致许多将领以为我军官兵们个个都神勇无敌,kmt官兵则全是草包,想要拿少量兵力去和敌人大军硬碰硬,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军虽然在整体上要弱于敌军,但在局部战场从来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我们打胜仗靠的不是在战场上以少敌多,以多胜少才是战争的真正规律。
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无论哪一个大胜仗,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是战略的说法,是对整个战争整个敌我对比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是如此。不是对战役和战术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决不应如此。无论在反攻或进攻,我们总是集结大力打敌一部。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红军
这一观点后来被浓缩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面对敌人的大军团,不要被数字吓到,任何部队都有其弱点,认真分析,树立以少胜多的信心,这就叫战略上藐视。但在具体作战时,就一定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敌军的行动进行合理预案,绝对不能轻视敌人的实力,这就叫战术上重视。
同时,军队数量本身也不是越多越好,很多人对于数万大军是没有形成正确概念的。说到这里,又要拿出经常用的这张图了:
这是一只六千人的军队
图中的大军一眼看上去说是几万人应该也会有许多人相信,但实际上只有六千。对于没有见识过真实战争,只在书籍史料里感受战争规模的我们来说,几千人仿佛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现实里却并非如此。局部战场上几千人已经是非常庞大的部队,如果再进一步扩大规模,那么连排兵布阵后勤驻扎都很成问题。
数万大军的战役其实是将若干部队分布在一系列战场,如果有人真的把十万人以上的部队集中于单独一个战场,那完了,等着找地方给自己收尸吧。
像淝水之战时前秦的苻坚征召了百万大军,但实际投入战斗的最多不过先遣部队的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里还有不少是后勤人员,同时也没有全部集中在淝水一个战场。即便如此,前秦部队依然因为过于庞大而造成指挥调度失灵,结果不战自溃,而当这些先遣部队遭到晋军的攻击而大败之后,其他战区的六十多万大军顿即化作鸟兽散。因而所谓十万以上的大军带来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在军事和政治上反而容易带来大麻烦。而淝水之战就是一次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
在真正交战中,也不是要一方置另一方于死地才算赢。当交战开始后,由于部队移动、通讯受阻、官兵减员、编制打散、士气下降等原因,通常只要伤亡达到一定比例就会造成军队的整体崩盘。美军文档里把这个数字定为30%,但这是经过现代化组织、且装备精良的部队,古代战争中能坚持到伤亡率5%才崩溃已经能算是训练有素了。
因而作为统帅,要打赢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想的不是要怎么在实际交战中用自己精妙的指挥来战胜庞大的对手,在没有无线电,传令全靠士兵和信号箭的古代战争里,是不可能做到像游戏里那样把统帅的个人意志精准地即时下达给每一支参战部队的。统帅应该利用外交、地形、后勤、情报、天气、谋略、兵种、士气等多种因素,在交战前就在局部战场上尽可能地为己方创造优势,并在正式交战时对部分敌人造成重创,从而达到瓦解敌人全军的效果。
在国共交战中,这一点被完美体现。kmt落后的军政体制导致部队在调度上显得笨拙无比,总是打出各种令人窒息的操作,坐拥大量军力却总是打败仗。委员长喜欢搞微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换作是其他人站在他的立场上,看到各种战报后,估计也会恨不得来一把骑马与砍杀。
蒋介石
但说了这么多,不代表现实交战中不存在微观意义上的以少胜多。在双方兵员素质差异极大的前提下,出现夸张的以少胜多是很正常的情况。日本战国有几十人冲垮数千人的记载,还有几千部队吊打十多万农民起义部队的。
因为古代军队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三种来源,一是世代军户,二是混口饭吃,三是直接被抓壮丁。加之古代军队里没有配备现代军队中的政委和辅导员,因而士兵思想素质普遍不过关。戚继光在训练士兵时曾因这一点而感到苦恼无比,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招募民风剽悍、好勇斗狠的浙江义乌人来参军。古代政权里都喜欢招募少数民族来充当精锐部队,就是看中他们身上的野蛮习气。
而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大家当兵也就是混口饭吃,犯不着搭上老命。所以古时候常常出现勇猛无敌的将领率领部队一马当先,突入万军之中冲杀,取敌军上将首级的情况。对这种装备精良、武艺高强、打起仗不要命、身边还带着亲兵的猛将,单个士兵上去阻拦的死亡率太高了。而将领们玩的也不是割草游戏,他们的目的不是刷人头刷素材,而是打击士气或者直取将领,同时他们还要考虑自身的体力消耗和武器磨损,因而对于不阻拦自己的士兵通常不会进行无差别砍杀。这样一来,双方心照不宣,士兵们自然乐得让出一条路来,换你你也让。
所以兵员素质差异大的时候,精良的小股兵力击溃缺乏意志或训练的大股兵力并非天方夜谭。就拿日本战国来说,备中国的三村五郎兵卫曾率领五六十人攻击宇喜多直家麾下的3000人马。宇喜多军的阵势多次被冲散,最后依靠宇喜多直家的弟弟从侧面袭击斩杀五郎兵卫后,宇喜多军才反败为胜。虽然表面上看两军实力悬殊,但三村军这边的五六十人绝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的武士,而宇喜多军则掺杂了大量杂兵,光比精锐力量,双方未必相差那么大。而杂兵部队的溃散更容易造成己方阵势的混乱,三国时的潘璋以及日本战国时的伊达政宗都有击杀友军士兵来防止败兵给己方部队带来混乱的记载。
伊达政宗
由此可见,士兵的素质问题十分重要,越是重要的任务越要交给精锐的部队。汉朝时招募羽林军以及出塞作战部队时经常要求应募者必须为边郡良家子弟,首先是因为这些人通常拥有优秀的军事素养和操练水平,其次是这些人战斗意志较高,建功立业和保家卫国的动机比较强,不会轻易溃逃,所以才能担当重任。
综上,在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而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只是这些东西并不容易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毕竟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加上游戏本身服务于玩家的理念来看,要在游戏中完全模拟出战争还是很困难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