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牌坊的背后

1、古代中国牌坊最多的地方

2、寻访徽州最早的牌坊

3、许村的8个牌坊:一个中国经典世家古村落的文化标本

4、最后的贞节牌坊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1)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2)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3)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4)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5)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6)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7)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8)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9)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10)

(二)、寻找古徽州最早的牌坊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社会学家曾动情地写道:

“旅行中国社会的观光者,差不多在游踪所到的城邑乡村或郊外墓门之前,总可以看见一种旌表的牌坊或牌楼,在市声鼎沸中或苍烟落照中矗立着,这些都是古色古香的前代遗物。这些古色古香的遗物,有的因为年代太荒远了,石柱或已倾倒在碧草黄沙之中,在风露中微喘着,有草虫在其下低唱着不知名的曲调,顿使旅人们油然生思古的幽情,微感到人世沧桑之悲绪;有的仍然巍然独秀,在夕阳里发挥无限的光辉,无形中流露着一幕悲壮热烈的史实,使人临风悼意,使人起舞低昂;有的则又华美如新,它那壮丽的雕刻和古意的构图,在在都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美术的轮廓,又绩大,又伟严,如同鹤立鸡群似的,又如同鲁殿灵光似的,岸然痴立在镇市乡村生活的迷惘里。”曾铁忱《清代之旌表制度》,原文见《妇女风俗考》高洪光等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牌坊既不能住人,也不供神,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一般认为其作用无非是宣扬封建礼教忠孝节义之类的东西,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特别是贞节牌坊,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部妇女血泪史……面对牌坊,对于这个老祖宗留下奇怪的东西,今天的我们体味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感叹封建道德礼仪的坚强隐忍以及沧桑和辉煌,有人唏嘘这块生长牌坊的土地曾经经历过的沉浮起落……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每一座牌坊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座精心设计精心雕刻的牌坊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却是谁也不能忽视。

“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宋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门仍然以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为牌坊,立于大街、桥梁的显要位置。牌坊在南宋已经出现,至明则成常制。牌坊还有表彰性的意义,起源于汉时的‘榜其闾里',经唐宋之‘树阙门闾',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 ——关于牌坊,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概括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专家考证,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到了唐代,我国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这种坊门的实用价值慢慢丧失,只剩下形式,老百姓就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再之后,牌坊才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在我国古代成为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但是由于牌坊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就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现存的徽州古牌坊,可谓中国牌坊的一个博物馆。从建筑材质分,有木质的,有砖砌的、最多的还是能够历久弥坚的石头牌坊;从形制看,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八柱方形坊,有构造简朴低小的全国最小的双孝节坊、有集里坊、门坊和功名坊三位一体的贞白里门坊等等;

从内容看,又可分为三类:一为标志坊,门坊里坊之类,某处有纪念意义,便建牌坊作为标志,以昭示后人。如歙县郑村街道北侧一个巷口的“贞白里坊”、歙县城的“高阳里坊”、“古紫阳书院坊”等;二为功德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显示官位与政绩的功名坊,最典型的有“许国牌坊”。二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如徽城东门外的“江氏世科坊”、“吴氏世科坊”等等;三为节烈坊:其中有表彰忠臣的,如歙县城的“豸绣重光坊”;有表彰孝子的,如“鲍逢昌孝子坊”;有表彰妇女贞节的,这类牌坊最多,著名棠樾村牌坊群中就有两座节孝牌坊。另外还有义字坊、百寿坊、墓道坊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么,古徽州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牌坊的?徽州最早的牌坊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哪一座呢?

要搞清这些,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找到的答案同样不止一种:

从《歙县志》、《徽州古牌坊》等几种公开出版物来看,古徽州最早竖立牌坊是在元朝,即,位于现歙县郑村街道北侧一个巷口的“贞白里坊”。然而,歙县文物局鲍雷先生却认为,牌坊建立后,各朝屡有兴废和重修,现存的“贞百里坊”是不是就是元末的遗迹?存疑。从现存牌坊的形制严格来看,县中“三元坊”旁边的“尚宾坊”,可能才称得上是徽州最早的牌坊,时在明成化年间。

当地摄影家晋元靠先生,寻找到过他能找到的几乎全部的徽州牌坊,他的观点无疑也很重要。晋元靠先生认为,除了“贞百里坊”,本文上述的“三元坊”也值得考证。这个牌坊,现存观点认为是明成化年间的东西,但在这之前,这里有没有过牌坊?值得考证,这个牌坊,也有可能就是后世改造的结果。

年代更最早的一个观点是邵国榔先生,老先生认为槐塘村的“丞相状元坊”是古徽州大地最早的一座牌坊,该牌坊现在被认定是明朝弘治年间重修无疑,但中间的一块写着“丞相”二字的红石头,据考证应当就是宋朝的东西。该牌坊,当地人至今还称做“红牌楼”,说的就是中间的那块红石头,所以,至少在宋代,徽州就有了牌坊。

考证这些,枯燥而令人头疼,我们还是实地去看看这些牌坊现在都是什么样子吧。

先找“贞白里坊”,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在歙县坐上开往著名的棠樾牌坊群的公交车,几公里外就是郑村。

下车顺着公路进镇,不用寻找,远远就能看见“贞白里坊”,在一个十字路口,牌坊外面的三面都是大马路,能走汽车。牌坊里面仍是一条小巷,进出只能走牌坊下面,仅能容人和马车通过。

猛看起来,这座牌坊毫不起眼,仿木结构,一柱一间三楼,既不高大也不威猛,静默矗立。资料上说,这个牌坊高8米,宽5.7米。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郑千龄,字耆卿,曾任延陵巡检、祁门县尉和淳安、休宁县尹。操守廉洁,所至有惠政。死后,士民私谥“贞白先生”,并建贞白里坊“以导民风”。一楼额枋上有篆刻“贞白里”三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

抬头仰望,牌坊这时就显得太高大,二楼匾额已经石层剥落,资料上说的字迹,已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不过,一楼额枋上的“贞百里”三个篆体大字,古朴典雅,倒还是清清楚楚。上枋下枋的“凤穿牡丹”和“双狮戏球”雕刻,构图洗练,虽然经历沧桑岁月的洗礼已经残损,但仍感受到其精致和水准不俗。

进到牌坊里面三、五米,路边矗立着一个方形石柱,石柱的两边各有一块矩形雕花板石相连,看起来,和“贞白里坊”的柱石一模一样,这可能是一座已经毁坏的牌坊的残迹。

从“贞白里坊”沿公路右行两三、百米,三座牌坊赫然相拥而立扑进眼帘,是汪氏忠烈祠前的三座明代石坊:忠烈祠坊、直秘阁坊和司农卿坊,是为崇祀徽州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汪华而建的忠烈祠的门坊。

汪华是徽州一个传奇到被奉为地方神灵的人物,千百年来,徽州民间浓郁的英雄情结和功名思想将其崇敬到尊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此次我们的徽州之行,纪念汪华的忠烈庙和忠烈祠,见过的已经不止一个了。汪华活跃于隋唐之际,隋末天下大乱时起兵,率众攻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称吴王,自治一方保境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归顺大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被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死后谥号“忠烈王”,归葬歙县。从资料上看,郑村的这个汪华忠烈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眼前的景象却是残破不堪到让人无语,只见牌坊门外胡乱堆着杂物,晒着衣服,进的牌坊里面,更是垃圾成片。

见我们拍照,几位村民给我们指点:垃圾堆里还有一头石狮子,原来就蹲在牌坊下面的。忍着臭味,翻开来看,果然,依稀能看见狮子的脑袋和背藏在垃圾里面,是个大家伙,有两、三米长。想知道完整的狮子的样子吗?村人又热情地找来一张一位郑姓村民20年前与该狮子的合影,一个很小的黑白老照片,只能看到一个半人高的脑袋,除了感谢和唏嘘,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从“贞白里坊”沿公路左行两三百米,还有一个牌坊,是郑氏宗祠的门坊,柱石上的华文是我们所见的最精细的。大约是因为前些年一位美国人捐资70万元人民币进行过大规模维修,保存的较好。郑氏宗祠是歙县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为纪念元末高士郑玉而建。郑玉隐居乡里,创办师山书院,讲经传学,尊称“师山先生”。郑氏宗祠建于明代成化丙戍年(公元1466年),万历年间重修。©开拓旅论坛 -- 开拓旅论坛  )BQ

出郑村,满目金黄的油菜花令人陶醉,俨然置身世外桃源。在油菜花中穿行几公里,就是棠樾村,一路上瞪大眼睛盯着看,著名的七座牌坊却是怎么也看不见。一打听,原来都让建筑物围住了,游客要从县城来的公路上远观,是看不到的。

那就先不看吧,时间不早了,我们决定过棠樾直奔槐塘。还未出村,一小伙追上来喊着买票,有些恼火,说,我们现在不看你的七个牌坊也要买票?遂急急赶路。

跟着一位热情地槐塘村民,走了也就一、两公里的样子,就远远看见“丞相状元坊”伫立村头。棠樾和槐塘两个村子离得很近,其实已经差不多连成一片了。“红牌楼”看起来也不大,四柱三间三楼,那块邵国榔先生所说的有“丞相”二字的红石头,就在正中央。

翻资料,“丞相状元坊”高11米,宽约9米,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明间龙凤板上刻“丞相、状元、亚卿、学士”。 约建于南宋,以后历朝皆有重修。为纪念宋朝的右丞相程元凤以及工部待郎程元岳、廷对御赐状元程扬祖、直阁学士程念祖而立,四人共立一坊。

至此,关于徽州最早牌坊的几种说法的实物,我们都看到了。

在槐塘村,看了“丞相状元坊”,当地人说,更著名的另一座“龙兴独对坊”不可不看。就在村子的另一头,是为纪念唐仲实和朱元璋对话事件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建立的。

穿越村庄,竹林边的这座牌坊直观看起来比“丞相状元坊”要华丽的多,纹饰雕刻复杂。牌坊东西向,三间四柱五楼,鳌鱼吻脊饰,挑檐下作仿木结构斗拱,梁枋与雀替均作半立透雕,镌镂华丽。明间二柱外侧础石上立一对蹲狮,枋额刻“龙兴独对”四个大字。

这个牌坊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上面刻有朱元璋皇帝和徽州大儒的一段佳话,说的是1358年,明太祖朱元璋至徽州,宣召贤儒,访问民事,向唐仲实等大儒请教天下之道的故事。

何谓“龙兴独对”?意思就是创立王业,独献对策。事情怎么回事?牌坊最上的大石板上就刻着经过:“太祖高皇帝自宣至徽,召故老儒者,访以民事。有儒士唐仲实等来见。高祖问曰:“自丧乱以来,民多失业,望治甚于饥渴,吾深知之。”促实对曰:“大军克复,发获所归矣!”又问曰:“邓愈筑城,百姓怨否?”对曰:“颇怨。”高祖曰:“尔能博今古,谙成败之迹,若汉高祖、光武及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仲实对曰:“此数君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主公英明神武,兼数君之长。驱除祸乱,未尝妄杀;出民膏火,措火衽席之上。开创之功,超于前代。然以今日观之, 民虽得所归,而未遂生息。”太祖曰:“此言是也,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事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以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仲实曰:“诚如是,民之生息可以待矣!”太祖曰:“有不便者曷尽言之!”仲实等拜谢。乃赐诸父老布帛,抚慰而去。” ——志书载:唐仲实,名桂芳,曾任紫阳书院山长,一生从文,文以气为主,著有《武夷稿》、《白云集略》40卷。

真可谓一座独特的牌坊,也可谓一段传奇。

天色不早了,急忙回头再到棠樾村去拍的著名的七座牌坊群,我最想看的是那座“义字坊”。——这座牌坊,在徽州摄影家晋元靠先生的嘴里,非常有意思:古代中国,讲究的忠孝节义,棠樾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别的牌坊都有了,独缺一个“义子坊”。这获得这“义”字牌坊的过程,令人震惊。皇帝老儿先提赈灾,鲍氏家族遂水灾捐粮十万担、银三万两;皇帝又说,淮河大堤需要修,出资修筑八百里;又说三军需要粮草,又是发放三省军饷,捐粮多少多少,终于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获赐了这座“乐善好施”的义字牌坊……至此,这个家族希望彰显地对古代君主的忠诚、绵延千年的孝道、家族妇女的坚贞,重道守义的气节,才都终于铸造在巍峨的牌坊之中了。

传说难以考证,我们的震惊更在于,史志记载的该年代鲍氏家族的慈善款物数量的确很是惊人,说是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在我们多年来所受的教育里,这些人被称为封建地主,眼前的事实却不由不让人感觉到这有些不贴切,不符合实际。在联想徽商的辉煌历史,这些人不是官僚资本家又是什么?……刚好看到学者韩德强的文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天涯》杂志,2005年第1期),韩德强先生惊人地认为:“中国古代在经济上是市场经济,在各王朝的中后期甚至是大资产阶级群体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看完,觉得韩先生说的有他的道理,遂顺便推荐给好事者不妨一览。

更多细节请搜索:百度阅读“税晓洁 --《影像航拍中国大山脉》 http://yu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11)

如今的徽州牌坊还多嘛(古徽州牌坊的背后2)(12)

edu.baidu.com/ebook/9188d6989b6648d7c0c74651

微博:@真实探索 @tbtv税晓洁

真实探索

更多相关高清航拍视频请见合集:http://i.youku.com/i/UMzcwOTYwOTAwOA==/videos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见:http://yuedu.baidu.com/partner/browse/profile?id=51f5831c59eef8c75fbfb392

以及:http://yuedu.baidu.com/ebook/abc34ea83186bceb19e8bb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