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载磨一剑亮锋芒(才华30年温故知新)(1)

《才华横溢出新秀》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

选秀节目《才华横溢出新秀》曾是本地造星梦工厂节目,但后期却默默退场。今年恰逢《才华》30周年,盛传新传媒将再办选秀节目。记者找来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一起回首当年,也展望新的选秀节目。

我飞得最高最远,我的梦无际无边,管他什么考验,一切都能实现……

这首《才华横溢出新秀》主题曲《飞高梦远》,曾是本地人的集体回忆。

从1988年到2010年,《才华》举办10届,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演员。节目确实为不少年轻人实现当演员的梦想,却不是人人都能“飞得最高最远”。

30年才出一个阿姐郑惠玉,这个曾被视为本地造星梦工厂的节目,为何到后期默默退场?

今年恰逢《才华》30周年,圈内盛传新传媒将再次举办选秀节目,记者找来第一届冠军郑惠玉,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李铭顺,以及2010年第10届冠军徐鸣杰回首当年,也展望新的选秀节目。

郑惠玉——1988年第一届冠军

30年前的今天(2月28日),郑惠玉一觉醒来已从默默无闻的模特儿,摇身变成全城瞩目的《才华横溢出新秀》冠军。

对于那一刻,她全无印象,“比赛隔天我如常生活,因为比赛当晚很迟才睡,醒来发生什么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对一夜成名毫无记忆,但她对比赛过程记忆犹新,“过程蛮长的,需要上课、彩排、做访问,还要录音、唱歌、跳舞,很忙很忙,但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体验,年轻人在一起挺好玩的。”

当时她对演戏一窍不通,也没想过当演员,却一路过关斩将,“我参赛只是想吸取经验,进到大决赛我就开始慌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上台会怯场。”

结果她竟打败大热门刘琦拿下冠军,“宣布我得冠军的时候我傻掉了。大家在一旁起哄,叫我吻颁奖的吴作栋部长,我就问部长可以吻你吗?他说当然可以!我就吻了。”就这样,她留下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吻。

比赛后郑惠玉获得三年合约,“我当时想,哎呀!要怎么挨!结果我呆了30年。所以我常说never say never(永不说不),很多我以为做不来的事,后来都做到了。”

电视台给她很多机会,伴之而来的却是千斤的压力,日以继夜地拍戏也让她吃不消,“我每天都在倒数日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

因为觉得自己表现不好,她一度失落得想转向幕后,后来靠着前辈黄奕良、王秀云、王昱清等人指点,以及自己慢慢摸索,渐渐抓到演戏的窍门,开始爱上演戏。

1991年她接到《三面夏娃》拜金女BoBo的角色,“我有很多想法,会跟监制蔡萱提意见,也会跟导演沟通。那算是我开窍,比较有信心的一部戏,不是说演得最好,但至少角色能跳出来。”

这部戏奠定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让她一跃成为一线艺人,之后的星路扶摇直上。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阿姐感激地说:“过程中我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不只丰富我的人生,也让我有不同的启发和成长。”

李铭顺——1995年第四届男子组亚军

李铭顺当年虽不是冠军,后来的成就却远超过其他人,不只是《红星大奖》两届视帝,2014年更拿下台湾金钟奖最佳男主角奖。

回忆当年参赛的情形,李铭顺感慨地说:“一晃眼就那么多年,参加比赛的记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他在本地工厂打工,一个在电视台当摄影助理的旧同事觉得他适合拍戏,把他的照片给了电视台监制区玉盛。对方邀他试镜却被他一再推辞,“我从不喜欢表演,会怯场加上语文也不好,所以觉得不适合这一行。”

后来他回马来西亚,恰巧《才华》在当地召人,区玉盛鼓励他参加,他这才有所行动。

他笑说,整个过程他都很务实地以金钱来衡量,“当时有经济压力,进入半决赛有2000元现金,我算了算,可以顶半个月,就辞职参加。通过半决赛后,须留在新加坡一个月,但有6000元,我算了算还OK,就继续比赛!”

后来得第二,他一点也不失望,“我算了算,亚军可以拿四万块!那对我来说已经是一步登天了。”

他的起步并不顺利,拍第一部戏,剧本有50%他都看不懂,“经常NG让我很没自信,还一直被导演骂。”他一度想放弃,后来因为不想辜负监制没离开。

他说,比赛让他领悟,遇到突如其来的机会,只要年轻,有热忱、有决心,就不要放弃,“机会来到你面前就要好好把握。”

徐鸣杰——2010年第十届冠军

离乡背井从上海来新加坡参赛,徐鸣杰赶上《才华》末班车,此后流连忘返,不愿下车。

“当你只想当一个过客,命运却让你留下来。留下来后,我经历很多,那是很宝贵的成长过程。”

比赛过程是很快乐的,“因为只把它当做来新加坡旅行,没那么在乎成绩,加上我在上海是学表演的,对自己还蛮有信心的,所以压力没那么大。”

后期《才华》优胜者给人感觉不像以往那样被力捧,但徐鸣杰说:“签约后机会一直都有,但也要看高层喜不喜欢你,喜欢你就多用你,机会自然就多。我很庆幸,一直能遇到伯乐。”

对于选秀节目,他认为是百利无一害,“这个圈子需要新血,需要专业的人才。现在自称演员太容易,拍一两部戏就是演员,他们不知道演员须要做多少功课,前辈们是花多少心思去揣摩角色。演戏不只靠外在,不是拿着拐杖就能演好瘸子。我们需要放下身段去学习,外国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值得我们学习。”

分区域注意力被分散

前几届的《才华》办得相当成功,陆续捧出周初明、李锦梅、郑秀珍、赖怡伶、王建复、陈秀丽等。

后期《才华》气势渐渐疲弱,大家甚至想不起冠亚季军的脸孔和名字。

对此郑惠玉说:“可能后来的形式改变,分成不同地区的冠军,再选总冠军,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阿姐指出,新加坡人重视学业成绩,让寻星更困难,“新加坡的孩子读书读到20几岁,外国很多演员是科班出身,十几岁读戏剧学院,毕业时还是很年轻。”

至于通过比赛招募新人究竟是好是坏?阿姐说:“比赛的好处,是能选到条件优越的人,至少外形都OK。比赛也能让参赛者很快被注意到。潘玲玲和朱乐玲都很漂亮,出道的时间也跟我们差不多,但我们却比较受瞩目,可是相对的,我们也面对更多的压力。”

李铭顺则说:“后来比赛办不成,其实跟市场有关,很多地方都面对同样的问题。现在观众可以选择看其他地方的选秀比赛;此外制作费也提高,要办大型选秀节目不容易。近年中国节目崛起,制作费和节目质感,其他地方都比不上。”

要办比赛先做好培训

受访的三位艺人都对《才华》复办表示乐见其成。

但李铭顺指出:“其他地方有演艺学院,演员出道前都有根基,但本地演员不一样。若真要办比赛,参赛者的训练、排练和辅导等,都要做得完善。本地年轻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必须了解这个行业的基础。训练起码三个月,让他们学习语言、表演理论和演戏课程等,才不会像我们那样走冤枉路。”

他也劝告想参赛的人:“如果要在华语频道演戏,就要把华语学好,不然苦了自己。也必须认真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对演戏有热忱?如果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那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我也想跟那些对表演有热忱,但不敢来参加的人说,你不一定要高颜值,只要有天分就不要管那么多,放胆试一试!”

郑惠玉则说:“我当然很期待,那是我入行的途径。年轻不怕失败,要去经历去尝试!”

徐鸣杰也说:“很好啊!毕竟这是新加坡人关注的比赛,让新人入行前在专业平台上,由大家来评断你好或不好。”

幕后人:目前的寻星制度不完善

一名不愿具名的幕后人说:“复办《才华》对寻找新血有帮助;现在寻星的制度不完善,阿姐到现在都没有接班人,真的青黄不接。现在有点‘没鱼虾也好’,这很不健康。”

本地不像中国、韩国等地新人辈出,“我们多久才出一个阿姐,来来去去是那几个人在撑,所以复办是好事。”

这名幕后人也认为,赛前必须先培训,“演员光靠外表不够,还要看语言等各方面,须要找专业的导师传授。前几届《才华》成功,因为有专业导师教导语文、演技、发音,甚至剧本和角色分析等基本功。80年代的演员根基扎得稳,所以能屹立不倒,现在则是揠苗助长,以为凭外形就可以,那是行不通的。”

幕后人指出,后期的《才华》是“为了办而办”,而且只看短期的利益,“赛前培训差,入选素质也不如从前,渐渐失去吸引力。后期电视台缺乏完善的栽培计划,不再为优胜者量身订作剧集和角色。郑惠玉拿了冠军后,马不停蹄接戏,这样能学得快;剧本为她而写,发挥空间大,不像现在都是家庭剧,以群戏居多,新人很难进步。”

“甄嬛”孙俪曾参加《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