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注意!

这里所说的秦国长城,是指秦始皇没有统一之前秦国所修筑的长城。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的长城。

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千万不要搞混了。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境内的大部分属于雍州和凉州,故称“雍凉之地”。

西周的时候,秦人的祖先在甘肃省东部即今天的天水地区定居,开始了由游牧民族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在今天的甘肃东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1)

堑洛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最早修筑的长城叫“堑洛长城”。

话说秦国东部黄河河洛之间的土地屡次被魏国攻占。

为了抵御魏国,公元前408年秦国退守洛河西岸,沿河修筑长城,并修建“重泉城”用来自保。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堑洛,城重泉”。

堑就是挖掘的意思,这里所谓的堑洛,就是削落河岸边的山崖以利防守。

重泉城遗址在今天陕西蒲城县东南,距洛河三公里,是一个屯军的地方。

这段长城的修筑的方法采用的是“筑墙与削山”相结合,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堑洛长城”。

它是战国时期秦国最早的长城,比河西的魏国长城“滨洛长城”早了50年。

到了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24年),为防备赵国,秦国又修建了位于洛河中上游沿岸的长城,称为“筑上都塞”。

以上,这两条都属于秦国的东长城。

都是因防御邻国魏国而修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秦国的长城有北,东之分。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秦国的北长城。

秦国的北长城修建于秦昭襄王时期。

也就是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下令修建战国秦长城。

当时的秦国西北有一个义渠国,义渠国的首领与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私通乱淫,还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后来,宣太后在甘泉宫(今天陕西淳化县秦直道起点)用计杀掉了义渠王,又起兵攻占了义渠国。

从此,秦国的疆域包括了陇西、北地和上郡。

于是,秦国便在北面修筑长防御胡人。

秦国的这条北长城,从甘肃临洮起,一直向东延伸到达陕西安塞县境内,分为两只支:

一支止于陕西榆林附近;

另一只直接到达了今天的内蒙托克托县12连池附近的黄河岸边。

止于陕西榆林附近的这道长城,叫“秦昭王覃长城”。

秦昭王长城筑于秦昭襄王25年,公元前272年。

延安境内的有段长城秦昭襄王长城。

它西起吴起县庙沟乡好林沟村南,经过关庙乡和吴起镇,进入志丹县纸坊乡,后又进入吴起县薛岔乡境内,经过五谷城乡边缘地带进入榆林地区靖边县红柳沟乡。

秦召襄王长城在陕西境内长度为235公里。

那么,战国时候的秦长城的秦长城(北长城)的西起点在哪里?

说到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地名,一个是甘肃定西市临洮县,一个是甘肃定西市的岷县。

那么这两个地方到底哪一个才是战国秦长城修筑的起点呢?

我们来慢慢捋一捋。

今天的临洮县,古称狄道。隶属于甘肃定西,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

自周安王18年,也就是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开始设陇西郡。

岷县的,属于甘肃定西市,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名。

秦穆公37年,也就是公元前623年,岷县进入了秦国的版图。

秦孝公12年,也就是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岷县也在其中,岷县因濒临洮河,古称临洮县。

这个名称始见于公元前23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岷县归陇西郡,是秦王朝最西边的边界。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今天的临洮县在战国不叫临洮,而叫狄道;而今天的岷县在公元前239年叫临洮县。

公元前239年,正处于战国末期,今天临洮设县应该是公元前384秦昭王到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以来都为郡,州,道,县所在地。

今天的临洮县设置时间早于今天的岷县。而且政治军事意义也强于岷县。

在地理位置看,岷县的在临洮南面。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陇西郡所在的地位于今天的临洮县,而战国秦长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北方胡人的入侵,秦国在实行兵制改革的同时,修筑“拒胡长城”并派军驻守。

所以战国秦长城修筑只能设置在军所在地,也就是说,古代的狄道县,今天的临洮县,而不是南面的岷县。

还有一点,园林桃师范学校的孙艺敏老师研究情长城历史20年,并收集了战国秦长城起点为今天临洮的有力物证。

所以,

一句话,

战国时期秦国的长征起点在今天甘肃的临洮县。

战国时期秦国北长城的修建比秦始皇所建的秦帝国长城了早了半个世纪。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2)

秦国北长城的走向

秦国北长城的走向脉络,大致起于今天甘肃临洮县,向东南经过甘肃的渭源,然后转向东北,经过通渭,静宁等县到达宁夏的西吉,固原,然后再由固原折向东北方向进入甘肃环县、华池,进入陕西横山、榆林、神木,最后,抵达黄河西岸。

另一条是进入陕西临县、延安、绥德,再进入内蒙,止于准格尔旗黄河南岸的12连城,全长1700多公里。

巧的是,这个五一假期我有幸和儿子去甘南旅游,回来的时候途经临洮,偶遇秦长城西起首,也就是秦国长城的西起点,甘肃临洮30里墩这个神秘的地方。

在临洮境内以北的高速路上有一块显着的牌,写着30里墩,看到这个牌子,你就赶紧从30里墩出口处下来,一下来就是30里墩这个村庄,村庄背靠的就是大山 ,大山的最西端(就在三十里墩)就是秦长城的西起首。

整个村庄就在山脚下,通往山上的路是一条不宽的路,很好走,当地有出租车专门把游客拉到山上。

我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跟儿子拌嘴,这家伙居然把我撂到桥边通往山里的岔路口,让我一个人爬山,寻找长城。

好在我对长城有着无限的向往,所以我非但不生气,而且很兴奋,一个人沿着公路走进山里,顺着回形针似的公路,一路爬上山顶。

1991年的纪录片《望长城》有这里珍贵的画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看。

现在这里的路况,要比那时好很多,上山登长城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秦长城在临洮境内有大约45公里长,起点在临洮30里墩沙王坡上的望儿嘴,然后依山势向东,经过长城岭,长城坡等进入甘肃渭远县境内,(临洮,渭源属于甘肃定西地区,)自西向东横穿了临洮八个乡镇。

望儿嘴位于洮河东岸的高台上,东临深谷,北邻大河,地势高峻险要,该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一游,十分震撼。

前面开篇我们提到过秦国的东长城即“堑洛长城“和“筑上都塞“。

长城学家根据《水晶注》理的有关记载,已经找到了它的踪迹。

这条秦国的南长城的南端,起源于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脚下的小张村,像东北经过阴县,跨过沙渠河,到渭河之滨,渭河以北渭河沿着洛河南岸向西进入蒲城县境内,再沿着洛河西岸向北到达白水县黄龙山麓。

以上是秦东长城的轨迹。

另外,秦国还有一条秦东长城,就是秦国与赵国边境线上的长城。这个在前面提到过。

说了这么多,在哪儿能看到战国时期的秦长城(北长城和东长城)的遗址呢?

怎么说呢?

以下这几个地方都能看到秦长城的雄姿。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3)

秦昭王长城遗址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4)

秦昭王长城遗址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5)

秦昭王长城遗址

甘肃境内(秦国北长城)

首先是它(北长城)的起点——甘肃临洮。

甘肃临洮今天依然能看到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墙基,城墩,关门 、烽燧等遗址。长城在临洮县境内有45公里。

其次是在甘肃的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

这是从临洮延伸过来的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国以后所修筑,西起甘肃临洮,进入渭源县境内后进入陇西境内。

这段长城大部分层高在三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

宁夏境内(秦国北长城)

西吉县,固原县城北战国时期秦长城。

在宁夏境内有400多公里,2001年,宁夏的战国秦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境内(陕北)秦国北长城

在陕北地区,尤其是榆林地区,你随处都能看到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所筑的长城,即秦国北长城。

陕西境内(关中地区)(秦国东长城)

渭南蒲城县有战国时期秦国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秦国东长城。

这段长城为秦简公时期所筑。

北起蒲城县西头乡,向南经过东陈庄,平路庙,至钤饵乡,全长约50公里。

当时,秦国为加强防护,保障国内改革而修筑长城,他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也是秦国数条长征中重要的长城,又称“秦东长城”

蒲城段长城遗址共发现了两处:

一处是位于晋城村东北洛河右岸最高处的源头,遗址为东西走向,长约400米。上夯下堑城墙遗址,根基利用自然地形。

另一处位于晋城村北的一条冲沟的南侧,夯土清晰。在这些遗迹处发现大量的器皿,陶片,陶下水管道残片。残存墙高。4至6米。封顶残留20到30平米,说明建烽燧之处,均有外面包裹有砖瓦建筑。

蒲城境内的秦东长城是我的最喜欢的。

因为这个长城遗址是我去的第一个在陕西境内的长城遗址。

在蒲城乡平陆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那里有一段完整的长城遗址,在它陡峭的、布满荆棘的、满是草的长城上,在它垮塌的缺口上,岁月流逝的印记显而易见。

如今的长城脚下是一大片果园,但无人理会这个千年屹立的长城,甚至没人叫出它的名字,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他远远的屹立着,凝视着周围的群山与大山,颜色融为一体,沉默着,站在这段长城脚下,看着它雄浑的躯体,一时间让人感慨万千。

内蒙古境内(秦国北长城)

在内蒙古境内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发现有战国秦长城的遗迹。

在伊金霍洛旗境内,有一段战国时期的秦长城,这段长成为秦昭襄王时期所处,也叫秦昭襄王长城。

走进长城,仰头望去,长城如巨龙漂浮在崇山峻岭之间,跌宕起伏40公里,气势恢宏,锐气不减当年。

墙缝没有隐泥 ,也没有白灰,所以形成了千眼百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艺术。

墙高约1.7米,宽3米。

此段长城历经风雨而不倒,饱经沧桑却不老,虽然不能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相比美,但他却独领风骚几千年。

值得一探。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6)

其实,细心的你从地图上已经看出端倪,秦国跟楚国也是邻居,为何没有在两国边境修筑长城呢?

话还要从两国关系说起。

秦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的关系。

整个春秋时代和 战国初年,秦楚都是称兄道弟,楚为兄,秦为弟。秦楚之好保持了几百年,拥有共同的敌人晋国和魏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公元前611年,楚国入侵庸国,当时楚国邀请秦国和巴国一起出兵。

公元前505年,秦国出兵帮楚国复国,赶走吴国人,楚国用商於之地作为报答。

秦楚不仅军事合作频繁,还不断地和亲,秦恵文王宠爱楚国公主芈八子,一宠就是十几年。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随着秦国的崛起,秦楚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过去秦楚保持同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楚没有领土纠纷。

秦楚之间的领土,只有商於之地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块地本属楚国,春秋末年秦国帮楚国复国,楚国将商於之地献给秦国。

秦国获得商於之地,在其东侧修筑武关,楚国也对应地有方城(南阳楚长城修建年代早),双方各自威胁不到对方,又达成一种战略平衡。

随着秦国拿下汉中和四川盆地,我们来看看两国漫长而相邻的国境线上,三块重要的矛盾冲突地与楚国南阳的交界地。

商於之地本属于楚国,春秋末年秦国帮助楚国复国之后,楚国将这里送给秦国。重新强大起来的楚国人,不甘心商於之地被秦国控制,楚怀王对这里也是垂涎三尺,这一点后来被张仪所利用。

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这里修筑了“武关”要塞,防止楚国来夺取故地。

到了秦惠文王晚期,秦国国力非常强大,秦国考虑不应防御楚国,而是要以攻为守,进入楚国的南阳。

楚国对应修筑南阳长城,号称方城,不仅防御北部的韩国,也防御西部的秦国。

虽然东汉中和西汉中之间隔着一些山脉,但流淌着同一条河汉水,秦国控制的西汉中与楚国控制的东汉中,属于同一板块,(如今都划归陕西省管辖。)两个地块在地缘上有着统一的诉求,因此秦楚在这里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这种局面下,楚国必须通过一些方式,来扭转不利的地缘矛盾,否则时间长了,楚国总会输在地利上。这就引发了后来的秦楚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双方合计阵亡数十万。

但是最终楚国还是秦国所灭。

透过一扇窗品长城风光(历史我在长城等你)(7)

未完待续

明天见

2022年1月12日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