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1)

01

自从宁波夜间地铁免费之后客流有了明显增长,连续多日客流都破了纪录,2月17日客流再度破百万,前景可喜。

有知情人表示,地铁客流提升有助于增加下一轮地铁获批的筹码,之前一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被否,就是因为客流不足。但这个说法也带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靠免费才能吸引客流,岂不证明宁波地铁的吸引力依然不足?

确实如此。

就在几天前有朋友在一个群里扔了一张图,给乐观的人们又泼了一盆冷水。

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2)

在上图的20大城市中,宁波地铁客流人次黯然垫底,客流强度也仅高于青岛。青岛客流强度低是因为城际线路先于市域线路开发,而宁波则只能找别处背锅了。

记得前几年宁波的客流强度是每公里6千多人次,为什么现在连续破纪录客流强度反而低了?因为地铁线路更长了,3、4、5号线通车后,里程翻番,但客流暂时还没跟上,强度被稀释。

按照地铁的一般审批标准,城区人口要到300万,这方面宁波基本达标了。但同时客流强度要达到0.7万人/公里,宁波的差距就来了。

如今又有6、7、8号上马建设,如果客流还上不去,第四轮落地可能就遥遥无期了。

02

客流强度不高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主要从建城区人口、日常外来流动人口、三产比重(即产业特征)三方面做了解释。

人口和商旅活跃度,都是影响地铁客流的核心因素。此外还有地铁对主要商务区和居住区的覆盖不足。

去年有调查机构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在之前某篇文章中也略做了呼应。

“南部商务区和东部新城CBD至今都只有一个站,而且东部新城CBD的站点还是在CBD边缘。下地铁后通常要步行好几百米,甚至一公里才能到上班地点。在居住区方面,长丰、青林湾、明楼的大部分区域、联丰、明珠、新明等等巨型居住区,依旧未被地铁覆盖。”

其实类似东部新城的情况,在多个已开通地铁的板块都存在。

比如慈城新城,地铁建在一片还在建设状态的空地上,离新城建成区还有大约1公里,中间是一段荒无人烟的裸路。

比如五乡站,五乡原本已经是郊区,地铁五乡站居然建在了五乡的“郊区”,从乡镇中心擦肩而过。当年我就是因为五乡要通地铁,在五乡的“市中心”投资了一套房子,结果投资了一个寂寞,属实从业以来的奇耻大辱。

再比如高新区的盎孟港站,看地理位置确实就在小区边,但实际的出口距离小区入口都有2、300米远。

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3)

出入口建在一片绿化带上,周围没有商铺,没有写字楼,没有景点,就像军事上说的,“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目标”。得亏地铁刚建成时三官堂大桥下停车很自由,许多市民抓住这个城市管理的窗口期,将车停在站点附近,然后换乘地铁,这一行为就等于让地铁站起到了交通换乘的作用,方才带起了一些客流。

最迷的是5号线布政站,矗立于一片农田,进出地铁站就是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很难想象出未来的开发场景。

有时不得不佩服当初的规划者目光长远,远到了常人目力之所不及。就如五乡站,建成八九年了,还在为李家洋板块做概念铺垫。

只是眼前的问题也要解决啊,目光太远就如步子太大,都要扯到那啥。客流十年上不来,未来就更加遥遥无期。

03

上述现象也涉及到地铁开发的另一个问题——地铁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吗?在城市建设中他还有没有其他可开发的价值?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不算问题,在过往的无数案例中都证明,地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尤其是地铁站点。如果我们把每个地铁站点都视为一个交通枢纽,继而把站点设计完全融入到所在街区和所在板块,使之能和周围街区发生密切且深度的关联,那么不仅将直接提升客流,也能引爆更可观的城市价值。包括房价和租金的上涨,营业额的提升。

举个例子,TOD。多少广场在号称TOD?多少楼盘在以TOD丈量自身的价值?地铁对商业的赋能是惊人的。来福士在地铁开通后营业额有明显的提升,杨柳郡因为地铁概念,成为2017年的超级红盘。

再来看这两张北京的热力图。很多热力板块都是围绕某个地铁站点展开。

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4)

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5)

以地铁站为圆心,热力再向周围扩散,最终以点带面。

所以关键在于,能否在一开始就围绕地铁站点进行更合理更科学的板块开发。注意是“板块开发”,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地铁站点。

就如五乡站,如果当初在规划时就把李家洋板块的规划考虑在内,同步实施,五乡站的价值早就不是现在的状态吧。金磐的五乡豪宅项目也不用为定位和定价发愁了吧。

地铁站和周围板块发生密切关联,也不仅仅只是靠TOD。景区、公园、住宅,以及包括图书馆、医院、学校在内的大型公共设施,都是地铁站可以连接的对象,都能引来巨大的客流,并创造可观的可持续的价值。

04

再设想一下,如果地铁的规划和开发部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运营商,不是仅靠财政供养,而是依赖地铁板块的价值递增获取回报,那么这个运营商是不是就能有更多动力,将地铁的建设纳入到板块整体开发的蓝图中?

香港的地铁运营部门貌似就是这么做的,因此港铁也是全世界少有的还能盈利的地铁机构。地铁的开发也因此进入良性循环。

并且也要相信,地铁乘用习惯是可以慢慢养成的,价值的可持续也是可期的。

去年看到的一份材料,提到宁波最早通车的1、2号地铁线客流正逐年提升。这是因为人们会逐渐发现地铁的好处,用人单位为了增强招工优势,会搬到距离地铁较近的写字楼;上班族为了方便也乐于住在地铁附近。

宁波地铁里程总量(再谈宁波地铁客流)(6)

这种不断地双向奔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地铁出行习惯,且趋势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如果运营策略得当,这种习惯的培养会事半功倍。此次地铁免费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主动迎合市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出行首选。

地铁站点内也可以增设一些吸睛的场景,和都市人、和乘客发生更密切的关联。比如仿效日本,放置一些储藏柜,比如发布招聘和求职信息,或者为商旅做目的地指引。

总之,如果我们将地铁——尤其是地铁站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场所,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瞬间扩大,它和所在街区的关联也会更加紧密,并能更快速的吸引客流聚集,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