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名由来 枣庄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明代属峄县,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县级枣庄市,辖原峄城县行政区域,1961年升格为省辖市。
看看市中区一些“名字”由来!
坐落在唐初形成村落以村中枣树得名的枣庄,所以得名枣庄街,据《百年中兴》一书说枣庄街是枣庄第一条街道,形成与明崇祯元年,也就是1628年, 老枣庄街是枣庄地区最古老、最集中的回民居住区,也可以说是“枣庄”一名的发源地。按照回族的习俗,每迁一地,先建清真寺,然后再建住房,如果在回族来枣庄时,老枣庄街的陆地面还是煤井坑洼遍地,矿石土堆如丘,他们是不会在此定居,更不会在煤井上建清真寺这样的大型建筑的。
即现在的香港街,那地方曾经是市中区市区内的最低点,特别是该街的南半部分,解放前是一片汪塘。直到1953年枣庄煤矿恢复生产的时候才被填平。这一区域因此而得名大洼,洼不仅有坑塘的意思还有就是凹陷的地方,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一地带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1878年中兴矿局成立进行了多次地质勘探,据勘探结果报告这一地区以采出煤炭一千到两千万吨之多,,而开采过后形成的陷落造成了这一地带的地势低洼。
坐落在市中区市区东北部孟庄镇附近,原是“峄县八大家”之一的梁家居住地,梁家自明万历年间由外地迁此落户建村,应该叫梁庄或梁宅子之类的,可是为什么叫候宅子呢?据梁家后人回忆,该村最早是由来此开窑挖煤的候氏所建,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村毁人无,当时场景是村子西北有候窑及侯茔等遗迹,村子里尽是瓦砾,废墟一片。梁氏来此定居以后仍使用原来的名字。候宅子北面的鸭子汪及蒋庄和候宅子村的村史相似。
君山东路附近,村子始建于1728年因梁氏在此开窑,旧时挖煤需要用柳条或荆条编的筐子盛煤炭运出坑道,因此煤窑内破旧的筐子很多,被矿工们拿来盛土修筑他们居住的房屋周围的围墙,别具特色,“篑”的意思就是指盛土的筐子,因此煤窑所在地的村子就被取名为“篑墙”,因为村子地势比周围高许多的岭上,后来村子的名字变成了“篑子”,这个小岭也就叫做“篑子岭”了。
1878年中兴矿局成立,为了矿工们生活安定和方便,中兴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建设中兴街的决议,建成后,很长时间没有统一的名称,老百姓根据建筑特色把着这没有见过的新鲜街区笼统的称为“洋街”“老洋街”“洋行”等等,东西大街定名为“兴商街”,南北街定名为“中新街”,这里一度成为枣庄最繁华的地方。1935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又再次扩街,新扩的街道称之为“中新外街”原街称“中新内街”解放以后,1952年改中新街为“中心街”。这也是中兴公司在城建方面为枣庄城市发展做的一个贡献。
1939年11月,王志胜陈庄的家成了情报站。洪振海、王志胜根据支队尽快着手职业掩护和武装起来的指示,开办起一家炭场,取名“义和”,也就是义和炭厂,坐落在枣庄火车站北边的陈庄,炭厂原有若干间草房及3、4处焦池。其旧址位于老火车站北侧,西沙河东岸。
中兴矿局在称焦池街建筑大片土法炼焦池。当时“枣庄窑场”市面有田老九、王老怀等十余家。在枣庄西沙河以东,就是现在的耐火材料厂处建百余座唐山式圆形炼焦池。现在这些古迹都已经不存在了。1956年枣庄镇划为24条街,焦池街改为建国街。后来改作焦池里具体位置是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南北至广济路、南至市耐火材料厂、东至龙山路、西至西沙河 。
中兴公司的管理层,一直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企业,中兴公司先后兴办了学校、俱乐部、食堂以及工人住宅等福利来改善工人及家属的生活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宿舍区,“小洋楼”“八大家”“六大处”等由洋人、资本家及高级职员居住。未携眷的职员住在中兴公司“飞机楼”西不远处的“同仁宿舍”同仁顾名思义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中兴公司1933年兴建1934年竣工的惠工村是煤矿工人居住的集中区域,其意就是惠及工人的意思。
最早的枣庄有点商业气息的发源地-商城 于今北马路以南、南马路以北、解放路向东150米的平行线以东、也就是今香港街西段、80年代,那时候枣庄人购物买衣服都去商城!
七十年代末,位于(今君山路与解放路)中一个类似三角兴花坛,其实不是“三角花园一盏灯,半包瓜子吃满城”之说。三角花园仅有的一盏灯,成了枣庄的亮点。其实,三角花园既没有花也没有园,甚至连那个所谓的“三角”也不知道在哪里。很多外地人把三角花园想象得过于完美,真正来到三角花园的人大多是扫兴而归。现在花坛更是没有了,三角花园名字一直“传送”到现在!
二院
市中人最经典最内涵,没有任何恶意的,重伤你的方法:
把你送“二院”去!
枣庄市立二院(原市精神卫生中心)是枣庄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以精神科业务为主,以老年康复、心理咨询、癫痫治疗、疼痛治疗业务为特色的三级专科医院,始建于1960年,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
谢 谢 浏 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