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打电话给振华化学陈春莲主席,说想到他们厂里的车间上一天班,能有机会与一线职工面对面交流。她开始以为我是去调研,我明确告知不是,是真正的下到车间去。
按照约定的时间,今天一早我便起床了,先是坐4路车到了西塞山脚下,后换乘10路车抵达湖北振华站,步行五六分钟到了厂门口。这时,陈春莲与王菊生同志已在等候——王菊生同志都六十五岁的人了,在我们工会做协理员,这次是与我一起去“体验”的。
陈春莲在前带路,她告诉我们,现在厂里规定,在厂区必须走人行线、斑马线,否则,监视拍到了,工人扣5元,中层管理扣10元,公司高管扣15元。我们觉得这个规定好,规范了人们在厂区内的行动,有利于安全生产。
在陈春莲的办公室,她说我下车间这事已经报告给蔡总,蔡总的意思:一是让她带我到各车间转转,算是视察一下;二是如果我真要去车间,建议到焙烧车间,那是核心部位。我态度依然明确,是真正到车间上班。于是,我和王菊生同志戴了安全帽,配了口罩和手套,跟着陈春莲出了门。
其实,我之前在其他岗位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振华化学有限公司,一些车间我都去走马观花过,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当然了,拾阶而上,来到焙烧车间办公室,我和王菊生同志还是头一回。
车间盛书记先带我们先到了监控室,那儿空间大,正面墙上装满了电视屏幕,只有一位小伙子在操作电脑,主要是监测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情况。我说我们不在这个环境中,要到就到生产的一线。这样,盛书记又把我们带到了窑头操控室。这是一间铁皮搭建的小屋,小屋窗口正对着窑炉,可以观测炉火燃烧,时不时还要出去看看。
我想,我想像的那种靠人工操作的“一线”在这儿是没的了,在这个操控室了解下生产流程及相关知识也好。我们支走了陈春莲,让她忙自己的事去,操控室便只剩下我、王菊生和小袁同志了。
小袁介绍说,窑炉进料主要有两个:一是燃料煤灰通过管道吹入;二是选料也通过管道输入,在炉中焙烧,炉温高达上千度。我们询问他的情况,譬如年龄、家庭、工资收入、劳保等等,他都一一作了回答。总的感觉,振华化学在职工待遇和劳动保障方面做得比较好,在辖区有一定示范作用。
小袁告诉我们,他上的是早班,从早上7:15到下午3:30,交接班后他即可回家。我们打算与他同步,在这个岗位上当天工人——当然,按照振华化学有限公司的规定,我们先得进行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所以还是有点“特殊照顾”。
我们坐在一边,不能只与小袁聊天,因为他得实际操控,学习也得自己揣摸。揣摸的结果是:知之一些,知之不深,更不用说精了。
其间,卢班长走了进来,我要求他带着我们转转,直观地查看下车间生产情况。他欣然答应,我们便从上往下走,由他介绍生产设备及流程,印象最深的是他赞叹从日本进口的天秤,一百多万元,好使。
我在与车间主任段祥云的座谈中谈到了此事,中心思想是日本为什么能生产出这么好的产品?在包括同陈春莲和段祥云的谈话中,我都提到了自己的意见:振华化学想要实现二次飞跃,应该做到“三个创新”:一是产品技术要创新,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产品向深度与广度进发,扩大市场的需求;二是生产工艺要创新,从生产设备到流程,要围绕生产精品做文章,保证实际生产能够达到研发要求;三是公司管理要创新,积极探索柔性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范生产、经营和工厂日常管理——这些是我上班时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中所想到的。
关于焙烧车间,出了最美西塞人余元友和西塞工匠游功铁两位先进模范,更应大力倡导和弘扬其精神内涵,塑造崭新的车间文化,给职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优美的生产环境——这也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应有之义。
从早上九点走进振华化学大门,到下午三点四十走出焙烧车间,中间除了吃饭花了三四十分钟,我和王菊生同志基本没有歇息。我们告诉我们的同事,在窑头操控室里,虽然没有炉火的炙烤,但是外面机器轰鸣,小屋子一直摇晃不停,加上偶尔有粉尘的浸入,长此以往,我们未必能承受。
我还告诉我们的同事,工会工作要创新思维,最终要以职工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做企业,说到底就是做人的事,我们亦是如此。
2016年8月12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