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的电影存在两种极端:

处理“暴力”,惯常做法是一剑封喉、一枪毙命,简练而又残酷;处理“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的路数,所有的爱都藏在“沉默”之中,含蓄而隐忍,充满东方的美感。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把“沉默”发挥到淋漓极致。故事主角是两个聋哑人,剧情很简单,用“学冲浪”三个字就足以概括。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1)

聋哑人茂,是环卫工,某天他捡到一块残破的冲浪板,他平凡无聊的人生,因为冲浪,开始起了变化。他的女友贵子,也是聋哑人。她陪着他学冲浪,买冲浪板,参加比赛。某个阴雨天,贵子有事来迟,却没有在海上看到茂的身影,只剩下一块冲浪板被卷上岸。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撕心裂肺,北野武塑造了一段纯粹的爱情,然后无情地摧毁,再告诉你,有那年夏天的美好回忆,人生便足够了。

这部电影成绩不俗。豆瓣评分高达8.4,获得第34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久石让为电影创作的配乐,获得第46届日本每日映画大奖最佳电影配乐。

这是一部剧情简单的电影,如果单从内容层面无法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因此我将从“大海”的意象解读、情感表达、死亡美学三个层面,进行深度解析。

1、“大海”的意象解读:大海象征命运,茂在海上冲浪,象征着他与命运的角力

北野武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大海”的场景。他曾说:

“ 我一直搞不太明白进化论以及地球上的任何生命形式都来自大海的理论。于是,我决定把所有的杀戮都放在这块生命开始的地方。”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大海的场景几乎占到全片的90%以上。

开场是一个长镜头,一望无际的蓝色海面。接着,切了一个特写镜头。茂深情地望着海面。大海,对于茂来说,有某种不可言说的致命吸引力。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2)

茂是聋哑人,做着最底层的环卫工作。同龄人见到他,朝他丢石子,他淡淡地扭头看一眼,不做理睬。同事也不待见他,自顾自把车开走,任由茂在身后追。

有一天,茂在垃圾堆旁边看到一块冲浪板,断了一头,已经不完整了。他上了车,开出一段路之后,还是忍不住回头,把它捡回家。

活着已经很艰难了,为什么还要学冲浪?

越是卑微,越要在某件事上证明自己,这是小人物维护自我尊严的奋力一搏。是被命运压弯腰之后,一种无声的、顽强的抗争。

平凡的小人物和壮阔的大海,预示着人和命运。人要怎么活?是服从命运的安排,穷极无聊地度过此生?还是奋起挣扎,和命运搏斗到底?茂,选择了后者。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3)

茂带着冲浪板,一次次迎着浪头冲过去,是他向命运的宣战。他的人生,原本是一眼望到头的无聊,因为他对冲浪产生了近乎疯狂的“热爱”,“活着”才变得有滋有味。

这种“热爱”也影响了身边人对他的态度。

原本欺负他的同龄人,也学他买了冲浪板。冲浪用品店的老板,一个黑心商人,看到茂对冲浪的“热爱”,大受感动,不仅送了他一套冲浪服,还让他报名参加冲浪比赛。为了让茂能去参加比赛,同事独自承包了两个人的工作量。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4)

看着沉默寡言的茂,一次次与海浪过手,从一开始被海浪掀翻,到最后顺利站上冲浪板,轻松自如地凌驾于波涛之上,每个人的内心都会生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

茂,是一个脱离了世俗的理想主义者。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凡的溃败。他一次次奔向大海,与海浪角力。他让我们相信,再卑微的个体,也有搏击巨浪的勇气,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2、死亡美学: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直面死亡的禅意,生命最极致的热烈,就在于“须臾之美”

日本受武士道影响极深,而武士道就是死亡艺术。印度的哲人奥修曾说: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是一种得道,当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准备好死去,那么他就彻底拥抱了活着的每一秒。”

茂参加冲浪比赛,他身姿矫健,踩在冲浪板上,一次次顺着海浪涌动的方向,俯冲、滑行、转弯。那些曾经嘲笑他的选手们,都不由得赞美茂。

贵子捧着茂的奖杯,一群人开开心心拍了合照。命运好像开始眷顾茂了,他有了朋友,有了交心的同事,拿到了奖杯。

然而,悲剧来得猝不及防。天空下着毛毛细雨,这样的天气,没有人去海边玩滑板,除了茂。贵子来的时候,海面上没有茂的影,她只见到茂的冲浪板被卷上岸。

贵子没有哭。在全片情绪最高点,贵子没有流一滴眼泪。导演为什么这样处理?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5)

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时刻直面死亡的禅意——日本是岛国,他们有最美的地理风貌,雪山、海岸、温泉、森林遍布,但是常年灾害频发,一年到头要遭受地震、雪崩、台风。

他们常常看到美好的事物在一瞬间被摧毁殆尽。因此,“无常”的观念深深植入每个人心中。他们认为,生命最极致的热烈,就是“须臾之美”、“永恒的宁静”。

茂的生命,犹如樱花,在绽放到最绚烂的那一刻,归于沉寂。这样的处理和《花火》异曲同工。犯了杀人罪的警察,带着患了绝症的妻子到处旅行,看寺庙,看雪景,看大海。旧日同事赶到,要逮捕他的时候,他和妻子紧紧相拥,自杀身亡。生命在高速燃烧之后,骤然消失,留下一道流星划过的光亮。

电影没有极力渲染死亡的悲伤。茫茫大海中一叶冲浪板,随着波涛飘向远方,这个俯拍镜头,处理得非常抒情,淡淡的怅惘,慢慢的释然。生与死,喜与悲,都被大海所吸纳。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6)

3、情感表达:用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呈现了极具东方美感的爱情

大部分电影都在表达热烈的爱情,热烈的互诉衷肠,热烈的争执。我们听多了甜言蜜语,似乎也有些腻味了。《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营造了一个沉默的世界。无言的爱,反而更能产生冲击人心的力量。

贵子和茂的爱,都藏在小细节里:

在吃醋这个情节里,贵子流泪了。一滴泪,犹如一记重击,让人心中不由得产生惊涛骇浪。她的委屈和伤心,不需要通过言语,不需要歇斯底里,就轻而易举地击垮了茂,以及屏幕之外的我们。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7)

最动情的一幕,是两人去买冲浪板。公交车人太多,司机不让茂带着冲浪板上去。贵子在车上等茂,希望他能跑到下一个站点。旁边一位阿姨示意贵子坐下,她笑着摇摇头,一直站着,时刻留意着窗外。但她没有等到茂。

于是她下了车,一路往回狂奔。茂揽过她的肩膀,两人一起走夜路回家。相爱是什么?不是说出口的“我爱你”,而是我陪着你。

北野武用了很多长镜头,画面非常简洁,通常是无人的街道,广阔的海滩,只有贵子和茂两个人。那种天地寂静,唯有你我的氛围,衬托出两人的脉脉温情。

宁静对生活的感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8)

语言上的空白,并没有削减情感的浓度。久石让的音乐生动演绎了无言的爱、欢乐和悲痛,增加了影片在情绪上的层次感。

茂死后,贵子把两人的合照贴在冲浪板上,背景音乐《Silent Love》响起,灵动的电子碎拍,暗合两人快乐的夏日时光。紧接着,贵子把冲浪板推入海中,好几组闪回短镜头,将我们带入贵子和茂的美好回忆,轻渺的女声唱着“silent love,forever love”,道别的情绪烘托到制高点。随着音乐休止,切入最后一个长镜头,是他们并肩望着海面。这样的结尾,处理得非常温情。

北野武在表达情感方面,永远像个羞涩的大男孩。《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就像年少时,我们偷偷写下的一封情书,无关风月,只为真心。

最美好的爱情,永远停留在夏天。

@埃及蓝的书影人生,多平台签约作者,分享优质书评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