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网游新规。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通知发布后引起众多家长的支持欢呼,各游戏厂商也纷纷表态增强防沉迷措施,欢呼之余也引发了全新的思考:如何疏堵结合防止未成年人这一庞大群体沉溺游戏?是否会出现“绕过”防沉迷规定的“对策”?新规对网游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仍旧需要家长、学校、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1)

游戏厂商迅速响应与暂时缄默

以国内游戏行业的头部企业腾讯为例,8月30日,新规新闻发布当天,腾讯即发布声明称,腾讯从2017年至今,一直自觉建立、完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机制,并积极推进各项新技术、新功能、新措施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未来,腾讯将基于主管部门的最新规定,进一步关注、投入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事业。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2)

9月1日一早,记者尝试打开腾讯旗下热门游戏《王者荣耀》时发现,游戏登录界面弹出之前,一则《防沉迷措施升级公告》首先出现在用户的眼前。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3)

公告中明确写道,对未成年用户的游戏时长进行限制。“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进行游戏”的字样出现在了醒目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该游戏还全面关闭了“游客模式”与“单机模式”。原本在“游客模式”模式下,用户无需注册账号即可进行部分游戏内容的体验。如今这一“试玩”功能也被全面取消,记者在尝试使用未实名注册的微信账号登录游戏时,游戏会弹出要求进行实名注册的窗口。如果不进行这一程序,将无法登录游戏。

与此类似,《使命召唤手游》《阴阳师》等热门游戏,也于9月1日对游戏版本进行了更新,加入了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限制以及消费限制。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4)

但记者在尝试登录《和平精英》《QQ飞车手游》《崩坏3》《跑跑卡丁车》等热门网络游戏时,尚未见到类似的版本更新或相关公告。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腾讯、网易等游戏大厂在新规发布后率先表态配合外,还有许多的游戏厂商选择缄默不语。一名江苏省内网络游戏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新规的出台需要厂商根据自身游戏现状进行措施调整,很多游戏企业仍在消化处理中,需要“落地时间”以达到符合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

仍有漏洞可以“绕过”防沉迷

“完全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只不过以后登录的步骤麻烦了一下而已。”南京市某中学高一男生吴越(化名)是手游“和平精英”的玩家,面对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新举措,小吴告诉记者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游戏体验。 “在手机里安装谷歌商店,便可以下载国外服务器的‘和平精英’版本。除了亚服以外,还有欧服和美服可以选择。”他略显得意地跟记者介绍起自己钻空子“秘籍”:“除了谷歌商店外,还有一些免费的VPN可以翻墙去玩游戏,班里很多擅长数码的同学都是这样操作的,我开始也不会,还是班上这些游戏‘大神’教我的。” 王涵(化名)是苏州一名即将升入初一学生,她在腾讯游戏实名制的时候,用了父母的身份证,所以一直以成年人的身份玩网游。 “防沉迷这个系统真的越来越严了,本来只要成人的身份证就可以,后来玩一段时间就会跳出来一个人脸识别来核验身份。”王涵说,父母对她的管理比较松弛,比较相信自己的自觉性,所以每次跳出身份的核验,她就让父母扫一下脸。“一周三个小时真的时间太少了,做完日常任务就被强制下线了,还没有好好的玩。” 9月2日,记者在淘宝、闲鱼等交易平台发现,仍有大量商家在向未成年人出售游戏账号。记者在淘宝上选择了一家月销量超1000、好评率高达99%的“和平精英”游戏账号售卖店进行咨询。

记者问道:“未成年人可以买来直接用吗?”客服表示,店里面所有的账号都是实名注册过,不受“防沉迷”影响,并很快给记者转发了一个“选号”链接。点进链接后,记者发现里面有几百个游戏账号,价格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最高的售价达58888元。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5)

“虽然网游账号实名制的规定几年前就已经出台,但具体如何进行实名验证等细则的不完善,导致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有漏洞可钻。”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宋宇波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游戏平台表面的合规性,很多网游厂商简化了实名制注册和登录难度,在很短时间内开通实名制的功能,但实际上用户仅需在注册时进行实名认证,一旦账号注册好,之后登录时则无需进行实名认证。“如果未成年人租借他人注册好的账户进行游戏,此时就可以绕过防沉迷系统,这样一来,网络实名制就成了一纸空谈。” 宋宇波表示,就技术本身来说,想要做到全程监管或严格防范未成年人使用他人账号进行登录是完成可以做到的。“常见的手法是在账号登录时采用生物认证,如面部识别技术等,从而确认登陆者是否为账户注册人;此外,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网游平台也可以随机进行真实身份认证,防止账号被盗用。”

电竞行业震动不小

新规出台,电竞行业震动不小。 知名手游“王者荣耀”职业联赛赛事委员会在9月1日发布了关于《KPL和K甲选手年龄限制的调整通知》,通知第一条就新增了“KPL和K甲选手必须年满18岁参赛”的要求,并于9月6日重新进行选秀大会,对于KPL和K甲所有流程重置。 南京市栖霞区的罗逸轩是王者荣耀职业联赛里QGhappy战队选手“小胖”的忠实粉丝,他告诉记者,因为防沉迷的限制,最近很多职业的电竞选手不得不暂时告别了舞台,“如Hero战队的星痕,Gk战队的梦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受影响无法参赛的选手至少有20多位。” “电子竞技已经变成正规的体育赛事了,但是现在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受限制,很多俱乐部的青训活动也都终止了,电竞赛事的未来在哪里?”罗逸轩说,电竞职业赛事选手的黄金年龄在16岁到18岁,若每周只有三个小时的训练量,又不准他们在18岁之前上台比赛,不知道以后诸如LPL或者KPL这些大型游戏赛事会不会就此没落。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王者荣耀官方认证作者,游戏博主“极光AuR”,他说:“我相信,这是电竞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将从行业自治开始转向政府管理,长期来看,利远大于弊。”

只能玩1小时未成年人网游新规(首页看点每周三小时)(6)

在他看来,后续国家可能会推出一系列电竞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比如电子竞技运动员等级考试。“凡是通过考试的人员,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可以注册比赛账号,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场地进行训练,这样一来,电竞选手选拔和参训的年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被问及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新规对网易游戏的影响时,网易CEO丁磊在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上称,网易未成年人游戏流水占比不到1%。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最重要的未来利益之一,作为企业要着眼大处,网易积极拥护和支持这一决定,并严格落实。 8月18日,腾讯在其第二季度财报中首次披露12岁以下玩家的游戏流水占比:二季度,16岁以下未成年人对其在中国网络游戏流水的占比为2.6%,其中12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占比仅为0.3%。 对此,资深游戏玩家赵刚表示这个数据并不能反映出实际影响。“几个头部游戏厂商都说,未成年人带来的流水占比是极小的,多数不超过半分之五,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他认为,未成年人贡献的不仅仅只是流水,更多的是提供了庞大的活跃游戏用户,使得整个游戏运营环境和知名度大大改善,为厂商带来了更多附加值收益,“这些利处,带来的后续影响远远不是在流水报表里能看到的。”

“戒网瘾”仍需多方合力齐抓管

“包括实名制认证在内的一系列从严规范,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利好的。”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主营游戏发行、代理的企业汇智互娱董事长孙志明谈到,2019年,相关部门收紧了对“游戏版号”的发放,就对早前“鱼龙混杂”的游戏市场进行了一次“大浪淘沙”,具有更高品质、且有长期运营策略的企业才能获得审批,而此次的政策则又一次发挥引导作用,相信未来“精品游戏”会更多。 孙志明说,游戏相关企业应该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今后将从严把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他分析认为,严管之下,多元、分级将成为行业趋势,游戏道具收费等可能将只存在于“成年人”级别的游戏中,“青少年”游戏或将实行“买断收费”,即花一次购买客户端的钱就可以玩游戏,家长付费前也可以了解游戏内容,为孩子做个把关、筛选。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企业等各方形成合力,但我认为,家长应更积极有为。”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王贤波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沉迷网游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源可能是爱的缺乏,比如家庭氛围、父母关注,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青少年成长,如果沟通、陪伴不充分,青少年很有可能精神空虚,转向虚拟世界寻找心理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堵”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他认为,如果家长通过没收手机、强行阻止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或许可以阻断孩子的网游行为,但不能解决“瘾”的问题,这个“瘾”可能会转移到短视频、刷直播等其他方面。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戒掉“心瘾”?“你越阻止的东西,孩子可能越是想尝试,不如让他感受,只是家长要做好监督和陪伴。”王贤波分享了自己的做法,他儿子今年11岁,这个年纪对娱乐、游戏,竞技都充满热情和好奇,“当他对某款网游表现出兴趣时,我会第一时间去了解这款游戏,甚至在周末陪他一起体验、闯关,我是他游戏中的战友,也是他现实世界中的监督者。” 在陪伴儿子游戏时,王贤波会了解这款游戏是否适合青少年,以及为什么儿子会对它感兴趣。在“陪玩”过程中他发现,儿子有段时间对“汽车”很感兴趣,就开始尝试一款“赛车”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不同汽车的构造、特性,以及赛车规则等;再例如一款“三国”主题游戏,儿子玩完后还主动要求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并不是所有游戏都是‘毒害’,只是需要我们拿出精细化的应对之策。”王贤波认为,一方面家长要更加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陪伴;另一方面行业也要积极引导,建议在现有游戏审批制度上增加强制的游戏分级制度,对沉溺营销进行规范。 “治理未成年人的‘游戏瘾’关键在于游戏开发者要有着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担当。”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杰认为,为青少年营造绿色上网的健康环境,需要相关企业担当作为,开发者不仅要创新游戏娱乐性,还要考虑游戏传达的文化、历史以及价值观。 此外,他认为,未成年人的校外时光如何度过,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节假日,家长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特别是对于电子设备的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孩子接触游戏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温馨、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增强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如果家长总是“手机不离手”,又何谈向孩子提要求呢?同时,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亲子活动,减少其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对于学校而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过度沉迷游戏的危害,并通过丰富课程供给的方式,发扬学生个性,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趣味。社会也要努力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氛围,规范游戏广告的投放和宣传,加大对不正规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链接: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国外也有不少的相关措施。在美国,游戏娱乐软件实行分级制度,将所有网络游戏按照年龄段分成7个级别,并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的首字母来命名。德国建有网络游戏黑名单,对一些宣扬杀人、暴力内容的游戏进行封杀。对于获准发售的手机游戏,德国有类似游戏评级的“娱乐软件自我监控”(USK)系统,如12岁等级的游戏可能注重于战争或者打斗,但会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内;16岁等级的游戏中可以有频繁的枪战,但不能有流血等暴力内容场景。日本政府要求游戏公司监控每一个玩家每天的登入次数和游戏时间,如果在游戏中耗费的时间过长,游戏公司应主动要求其退出休息。此外,游戏公司还会提醒玩家投入金额不要过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晞 王梦然 陈澄 谢诗涵 陆威 沈峥嵘 吴琼

实习生 徐浩方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