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早期生产生活离不开一样工具——柳编筐。用筐装土豆、装柈子、装土、装蘑菇、装野菜……真是无所不能装。谁家要是没有几个筐,那真是太舍手了。再说林业生产上,也能用得到,早期筑路工人就是靠肩挑臂挎一筐一筐把砂石堆积起来,把路铺进大山里。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1)

柳条筐

这种筐不大不小最好了。

除了这种带梁的框,还有大笸箩,还有一边是平的一边是半圆形的,可以背在肩上的筐。还有圆柱形的花筐,做好带子,可以双肩背在肩上,林区人采蘑菇常用。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2)

中间加个花边的筐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3)

两种颜色组合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4)

可以背起来的筐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5)

大笸箩,晾晒用极品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6)

现在的柳编筐

编筐的柳条以红毛柳为好,河套柳的柳条也不错。有手更巧的,编成好看的就用来装吃的了。不像现在,柳编筐成了工艺品了。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7)

花样编法的筐

那时候会编筐的人也不多,所以谁会编筐就受累了,每年开春入秋的免不了有人来索要。谁能给自己家编个筐那也是人情呢!

编筐是个技术活,编不好,筐就七扭八歪的,还不结实,一年不到头就烂乎了。而编筐高手,一天能编好几个,用几年都不坏!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8)

编筐的老年人

这位老人肯定是个编筐高手。这个年纪了,还能熟练地编。他有可能成为林区年龄最大最后的柳筐编制者。

关于柳编的(大兴安林区即将)(9)

这样的筐必须珍惜

现在的人们大多住楼了,老一辈会编筐的人越来越少。再者,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大,红毛柳、河套柳都不允许随意割了!林区这项“绝技”恐怕要“绝迹”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