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北京半夜曾经人最多的地方,不是三里屯也不是工体,而是北京东五环的大柳树市场。如果你凌晨3点来,就会看到这里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擦踵,但大家都只鸦雀无声地逛,没人出声。

每个摊位前只有微弱的灯光,卖家不吆喝,买家不问价。

北京鬼市夜市(凌晨3点的北京鬼市)(1)

当地人都管它叫“鬼市”,不仅开张的时间有讲究,收摊的时间也很统一,神出鬼没。不少外行人一听是一头雾水,有的人听了“鬼市”这个字眼还能冒一身冷汗。

那引得大量商贩入场、大批古玩爱好者入市的“鬼市”到底是什么来头?

“鬼市”的由来

鬼市文化其实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当时的“鬼市”跟黑市别无二致,卖的基本上都是拿不到台面上的东西。

有人把自己用剩的东西拿来充数,黑灯瞎火的能卖一个是一个;还有人把自己偷来抢来的赃物带来卖,尽快销赃。

甚至还有纨绔子弟偷拿家里的宝贝出来换钱花,什么古玩字画、瓷器花瓶,这在“鬼市”上都属于“好货”,普通人平时难得一见。然而即使是这些奇珍异宝基本上也都不太光彩,怕让人戳脊梁骨,并不想让人看见。

北京鬼市夜市(凌晨3点的北京鬼市)(2)

“鬼市”的鬼,恐怕也有卖货的人心里也有“鬼”这么一层含义。

久而久之的这个半夜开市的隐秘场所逐渐形成了市场,大家心照不宣地半夜三更来卖货,天亮了就撤退,“鬼市”文化也延续至今。

“鬼市”的江湖规矩 :看货不问价 照货不照人

“不买就别问,决定了要买我再告诉你。”基本上去逛鬼市上去就问价的人,都会被老板这么回怼。

因为鬼市的特殊性质,“看货不问价”也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默契。自知见不得光的卖家,要是见人就报价也容易引火上身,只有真心想买的人他们才会给个价钱。

然而现如今的“鬼市”,虽然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但是也把从前的“江湖规矩”延续了下来。要是你随便地就去问价格,卖家也会把你当作外行人。

而“照货不照人”的规矩跟“看货不问价”也是如出一辙。

北京鬼市夜市(凌晨3点的北京鬼市)(3)

卖家们的摊位前往往只有一盏微弱的灯,为的就是让你只看得清货物,看不清他们的脸。

当今那些有经验的买家为了方便,通常都会自备一个手电筒来照货物,但是也严禁照到卖家的脸,否则也会受到卖家的不满。

“鬼市” 也是中国万亿文玩市场的缩影

时代变迁,即使“鬼市”文化传承至今,但现如今的“鬼市”也逐渐变了味。这几年,各种珠串、工艺品开始流行,老货们悄然退出了市场。

“鬼市”悄然发生地变化,也是中国万亿文玩市场的缩影。

这几年随着文玩市场的兴盛,大量赝品、假货涌入了文玩市场,真正的老货真货难以寻觅,这也是文玩人心里的隐秘之痛。

就拿我身边一位在沉香圈子里玩香多年的朋友举例子,他告诉我,现如今的沉香市场也不比从前,假货泛滥。要是不学点真本事,基本上出门就得被商家药着。他最近就在看这本《破解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据他所说这是他们圈子里的一位老先生推荐的,里面不仅详细描写了沉香如何分辨真假、产区,还写了各种业内套路和行业内幕。

北京鬼市夜市(凌晨3点的北京鬼市)(4)

这本书的作者孙玉辉,深耕行业十几年,这十几年一直坚持每年飞往国外亲自收香,也看遍了行业各个时间段的变迁,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也是沉香圈子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玩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仍在不断洗牌,就如同“鬼市”的变迁,我们都相信这种“变化”也是短暂的,是市场沉淀的正常过程。

纵使文玩市场起起伏伏,但文玩精神依旧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国的历史变迁,意义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