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让我喜欢上了曹操,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人,又拜读了《三国志》武帝纪,终不能解。也许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许多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其一历史形象,其二文学形象,还有一种便是民间形象。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晋代人,晋代司马家族希望陈寿将曹魏作为正统,来撰写这本《三国志》。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写,那么这本书压根就不可能流传后世。由此我认为《三国志》内容并不完全可取。而《三国演义》又是一本小说,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必然会出现张冠李戴、夸大事实的现象。
曹操戎马一生,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有人骂曹操是奸雄,说曹操通过挟持汉献帝的手段,灭掉了绝大多数的诸侯。于是曹操声称,“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先是献刀不成,反被识破迫而外逃。而后十一路诸侯联盟,虽然看起来多达十一位地方豪强领导了数十万士兵,但是除了初次领兵的曹操之外,竟然没有人主动出击,最后反而是同盟之间互相攻击。可见初入职场的曹操也怀有一颗“习得文武艺,报与帝王家”的心态。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此时的曹操,人生是多么的得意。于是曹操在铜雀台,作诗歌《短歌行》,而诗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迫切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归为己有的渴望。要知道刘备占据皇家血脉而吸纳人才,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更是无人能比,孙策更是有江东才俊跟随,而曹操一个宦官之后,为名流所不齿,仅有本家跟随。而最终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使自己门生无数。我想此刻的曹操是激动的,是振奋的,人生能有几人像此刻的曹操一样,人的一生又能有几时有如此职场得意。待续……
宛城之战,曹操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曹昂,在我看来,对曹操的打击是巨大的,曹昂弱冠举孝廉,且随父出征,嫡出于丁夫人,丁夫人又没有孩子,按道理来讲曹魏以后就是曹昂的。曹昂宛城之战中舍马救父,对于曹魏势利来说,失去了未来的继承人,也就有了后来的曹丕曹植之争,也就有了七步诗流传千古。如果曹操重来,估计也不会纳张绣的婶娘,也不会招降张绣。也就不会有了祭奠与自己南征北战死亡战士的悲痛。
曹操是无情的,曹昂在宛城之战战死,丁夫人常常说:“你杀了我儿子,都不怀念他!”于是不加节制地哭泣,曹操很愤怒,把她打发回了娘家,想让她屈服。曹操也曾回乡寻丁夫人回家,丁夫人默不作声,也许是看透了红尘,看透了世间炎凉。于是卞夫人成为正室,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则成为嫡长子。而丁夫人最终孤独终老,曹操依然妻妾成群,莺歌燕舞。女人是重感情的,男人是重自我的。
曹操《遗令》有言:“吾夜半觉(醒来),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
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本以为曹操对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太多的嘱托,但曹操却更多的嘱咐了自己的妻妾,以后如何生计,遗物分割,幼小子女照顾……也许人之将死,其鸣也哀,最终明白了人世何为重要。
对待一个人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活着的人在他人嘴里还有多个面目,更何况已经去世年代久远之人。如果我们带着苛求的态度去读书,看事物,品人,那么也许会大失所望,其实更多的是丧失了读书的乐趣,所以既接受治世之能臣的曹操,也接受了乱世之奸臣的曹操。就如戎马一生的他,在战场上接受自己失败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