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总是伴随着绵绵春雨,为大地笼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也为祭祖添加了些许愁绪。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1)

古代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就如同如今我们看重春节一样。在古代,清明节到来便代表着家人将会团聚,一起春游踏青,一起祭祀先祖

如今过着快节奏生活外出打工的人,印象中那个四季分明,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便只剩下冬天。清明节也变得可有可无,相比起回家祭祀先祖,也许我们更在乎放假踏青

备受重视的清明节

黄庭坚曾写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春季本是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的季节。

清明节时,行人却神情庄重,来到先祖坟前,点上香烛,倒一杯白酒,烧上一堆纸钱,在火光的摇曳中,诉说着又一年过去,家中发生的大小事,同时祈求先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安康。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2)

在古代人们对祭祀先祖非常重视,在漫长的时光中,人们上坟祭祖的行为方式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大家约定俗成。

因此在民间渐渐流传出“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俗语。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含义

要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俗语。俗语是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行为习惯或者现象的归纳总结,约定俗成,广泛流传并且通俗易懂的一句或者几句话。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3)

单从字面意思上说,这两句话十分好理解。

“扫墓不过三代”的意思是说扫墓祭祀先祖时往往是在三代以内,比如作为儿子祭祖就会祭祀父亲辈与爷爷辈。而更高辈分的先祖便由辈分更高还活着的亲人来祭祀。

“上坟不过未时”的意思是上坟最好在未时之前。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总结出“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这样的俗语呢?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道理?

“扫墓不过三代”的原因

其实在人们看来,祖先不等于菩萨,他没有神通广大的能力,无法保佑到自己所有的子孙后代。这句话现在听起来有些荒诞,却也代表着人们对先祖的理解与尊重。

同时古代的人平均年龄并不长。因此作为后辈,往往只见过爷爷辈的人,而辈分更高的人便很少听闻,更不会有印象。因此后辈人对曾经见过或者共同生活过的先辈,往往在祭祀时会更情深。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4)

如今的我们也一样。我们祭祀祖先时,往往在内心会更重视辈分离得更近的祖先,而辈分较高的先祖更像例行公事一般。

而这也无可厚非,对于不曾见闻过的先辈,又如何在内心中虔诚的祭拜呢?

因此年代久远的先辈的坟便在一代代人的祭祀中,渐渐地被遗忘在山林田地间。在如今的乡间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零零散散的新坟还存在着,而年代久远的坟地早已重归大地,甚至连存在过的证据也消失了。因此便有了“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

当然,也有人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祭拜祖先不重视,以至于慢慢将祖先坟墓的位置都忘记了,而之所以有“扫墓不过三代”这句话,则为了告诫后代不能忘记先祖。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5)

但是不管是哪种原因,现如今的我们一定要明白:祭祀先祖是为了缅怀先人,尽孝道,同时也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上坟不过未时”的原因

后一句“上坟不过未时”则牵扯到古代的计时常识。古代中国用十二地支来计时,根据昼夜交替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对应十二地支,而古代的一个时辰便是如今的两个小时。

“上坟不过未时”中的“未时”换算到现在便是中午一点至三点之间。那么为什么会有上坟不超过未时的说法呢?这就与中国的阴阳学说有关系了。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6)

古代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哲学,而富有智慧的古人便将其归纳为两个字——阴阳。他们认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排斥,也相互补充。例如中医里讲究滋阴补阳,活人与死人之间被称为阴阳相隔等等。同时他们也认为阴与阳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白天与黑夜作为一明一暗,便被人们赋予为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因此十二个时辰中,也有了对立面。

阴阳学说其中包含了古人的大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非常多的东西都有相对应的事物,例如水与火、白与黑、天与地等等,而古人仅用阴阳二字便能概括完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可见智慧之高。

话说回来,白天黑夜相互交替,在阴阳学说中,它们相互转换,同时也存在着两个极点。一个是由阳转阴的中午十二点以及由阴转阳的晚上十二点。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7)

古人认为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中午十二点,过了十二点,阳气便开始减弱。而活人与死人同样被人们用阴阳概括,活人为阳,死人为阴。

祭拜祖先时,是人们离死人最近的时候,而此时活人很容易受到阴气影响。所以就要选择在阳气上升之时祭拜祖先,才能避免被阴气所伤。

风水学中也有相同的讲究。墓地在修缮时,通常都会选择阳气最重的时候,也就是中午十二点前后。

从另一点来讲,古人和现代人有所不同,他们到了夜晚不能外出散步逛街。

在古代也只有首都长安或者开封这样的大城市,到了夜晚才会灯火通明。而除此以外的农村地区,到了晚上基本漆黑一片。

清明节上坟好不好的典故(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8)

古人比较迷信,认为世上不仅有神仙妖怪,也有孤魂野鬼。中午以后,阳气减弱,阴气滋生,孤魂野鬼便会出来活动。到了夜晚整个大地便是孤魂野鬼的世界,而活人就应该回到家中。

同时古人在碰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情况时,往往会将它与鬼怪联系到一起,因此人们会对夜晚怀有敬畏之心。

祭祀祖先如果在下午,阴气便开始滋生。这对活人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古人不愿意在未时后上坟,也就产生了“上坟不过未时”的习俗。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在外打拼,一年到头几乎都在为生计而忙碌,因此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弱化

而有关节日的一些习俗也在消失。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传承五千年而生生不息,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它们正确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