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春天,中书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正式致仕。

李善长名义上退休,因为他比较擅长经济事务的管理,朱元璋没有让他闲着。当时,朱元璋正在自己的故乡濠州兴建中都,李善长被派去监造工程。当年的闰三月,朱元璋还派人给李善长送去米、肉、茶、酒,慰劳他的辛苦。

为什么不让李善长当丞相(李善长指责工匠厌镇)(1)

关于中都的建设问题,当时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论。

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下令,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决定把自己的出生地临濠府改名为中立府,因为它位于南京和北京之间,所以定名为中都。

从这个命名来看,朱元璋是想以中都为都城的,他下令在中立府以西二十里的万岁山一带大兴土木,建造皇城、宫殿、宗庙和中书省、御史台等机构。

但诚意伯刘基明确反对这种做法,说:“临濠虽然是陛下的故乡,不是建都之地。”

刘基代表着朝廷中的江浙势力,而李善长、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集团是他的政治对手。所以刘基反对的,李善长等人就要支持。这恐怕也是朱元璋派李善长前去督造中都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不让李善长当丞相(李善长指责工匠厌镇)(2)

到了洪武七年,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朱元璋终于意识到,刘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告诉大臣们,北京大梁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不适合充当都城。此外,明朝刚刚建立,人民生活艰难,不适合大兴土木,另建都城。

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把中立府改名为凤阳府,府治在刚建的新城当中。又从临淮县当中分割出来一个凤阳县。选择“凤阳”这个名字,是因为新城在凤皇山的南面。这个改名的举动,说明朱元璋放弃了中都营造。

到了洪武八年的四月,朱元璋亲自前往中都。《明史》中说,朱元璋坐在中都的宫殿当中,隐约听到一种声音,“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

对此,负责监造的李善长认为,是建造宫殿的工匠们做了手脚,使用了所谓的“厌镇法”,诅咒朱元璋或者明朝廷,以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什么不让李善长当丞相(李善长指责工匠厌镇)(3)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声音的来源有多种可能,比如风穿过空旷的殿堂。或者新建筑物的沉降过程中,各个构件之间自然发出的声响。第三种可能是朱元璋的听觉错误。还有第四种可能,就是工匠在建筑过程当中真的做了手脚。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既然朱元璋听到了不好的声音,这些宫殿就有严重的问题,就不合格,李善长就有责任。

这是一口沉重的黑锅,李善长当然不肯背,但总要给皇帝一个交待,于是把责任推给了那些可怜的工匠,说他们施行了厌镇之法,而且这种事情最难说清楚。

当时的工部尚书薛祥很了解朱元璋的行事风格,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对李善长说:“太师一言坏天下人若此,恐不利于子孙。”

朱元璋相信了李善长的说法,要把工匠们统统处死,数量大得可怕。薛祥冒死谏言,把准备建筑材料的铁匠、石匠们排除在外,又排除了那此因为轮换而没有参加建造的工匠,总数多达千人。

为什么不让李善长当丞相(李善长指责工匠厌镇)(4)

剩下来的大批工匠都被处死,数量不详,估计相当多。

同月,朱元璋回到南京,正式宣布罢建中都。与此同时,退休的刘基死去。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又派李善长监造大祀殿,用来祭祀天地,并且命令他善抚工匠,争取早日完成。

据此看来,李善长并没有受到中都一事的影响。

于左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