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有什么成就简写(郑成功开辟荆榛)(1)

位于台湾台南安平古堡的郑成功雕像(资料图片)

日前,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举办“开辟荆榛 复我宝岛”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郑氏家谱树、“重走英雄路”光影体验、3D裸眼“民族英雄郑成功”游戏……观展的两岸民众穿越时空,再次认识和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赐他朱姓,赐名成功,老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老师钱谦益等人纷纷降清,而郑成功却选择了继续效忠明朝,经过多年浴血奋战,凭借海战优势固守厦门、金门两岛。

但这样的弹丸之地,对于养活郑成功的军队来说远远不够,于是,郑成功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彼时,宝岛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敌情、天气、地形、水道、潮汐、民情等进行分析研究,部队天天操练。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军经过充分的探察谋划,在金门料罗湾候风出发。出发前,郑成功在《祭海表文》中写道:“收复台湾,上报国家,下拯苍生,建立万世不拔基业;我师一举一动,四方瞻仰,天下见闻,关系实为重大。”郑成功所率大军先泊于台湾澎湖,后冒着呼啸的狂风毅然启航,直指位于台湾西南岸的鹿耳门港。

进入鹿耳门港的必经之路为北航道,该航道沙石淤浅、迂回曲折,虽然只能通行小舟,但可以避开荷军强大火力的防守。因此,郑军利用每月涨大潮之势顺利通过北航道,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成功船队,“骇为兵自天降”,束手无策。郑成功率军在鹿耳门港胜利登陆后,给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官写了一封信:“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军队得到了台湾百姓的热烈欢迎和鼎力相助。

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二月,在连续的围困和攻心策略下,荷兰殖民者终于投降。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写下《复台》一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收复台湾后,一大批不愿降清的明朝遗老和文人学士相继入台,他们在台湾著书立说,创办私塾,看病行医。郑成功逝世后,他的儿子郑经在台南修建了台湾第一座孔庙,被称为先师圣庙、“全台首学”。台南孔庙的落成,开启了台湾儒学的先声,标志着台湾文化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时至今日,郑成功早已成为台湾民众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符号,走在台湾的街道上,只要出现“开台圣王”“国姓”“延平”等字样的学校、庙宇、道路,都是为纪念郑成功而设。

360年来,两岸同胞对郑成功的英雄事迹、爱国精神一直铭记在心,十分推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杨彦杰说:“郑成功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拼死奋斗,这样的爱国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