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仡佬族作家王华的长篇小说新作《大娄山》,既书写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也表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有魅力。
写作《大娄山》这部作品,王华是成竹在胸、有备而来的。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她曾深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用数月的时间走村串寨,实地踏访,接触到许多一线的扶贫干部,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体验他们的艰辛劳作。尤其是曾任晴隆县县委书记的姜仕坤,以“晴隆羊”为抓手,因地制宜探寻脱贫之路,使晴隆县不断改变面貌,而他却因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的事迹,更使王华大受教益和深为感动。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历和感同身受的体验,给她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她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发挥应有的艺术想象,创作出长篇小说《大娄山》。作品先在《民族文学》杂志刊出,再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选载,又经众多文学评论家、编辑家阅读和提出意见,再经由作者进行较大修改后,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可以说,切身的生活经历、厚实的生活积累、精心的文学打磨,共同铸就了《大娄山》的丰厚内涵和文学品质。谈到《大娄山》的创作,王华曾经说过,自己写过不少小说,有一些让读者哭过,但真的把自己感动得流泪的就是这部《大娄山》。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这样用情用意的作品,自然会打动读者。在我看来,《大娄山》的特色在于它直面现实有锐气,忠于生活有深度,并富有现实主义的鲜明品格。
作为生活形象化反映的文学创作,一个基本的要求是真实。现实主义文学更是要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并特别强调“细节的真实”。王华在《大娄山》的写作中,忠实地秉持了这些创作原则,把真实性既贯穿于作品的主干故事,又落实到叙述的具体细节。于是,人们就看到,“拖了全市脱贫攻坚后腿”的娄山县的种种景象:碧痕村的赤贫户张美凤,她的丈夫因偷盗被判刑,脑子不灵光的儿子外出搞传销失联。驻村干部娄娄既要帮张美凤走出贫困,还要想方设法帮她寻找不知身困何处的儿子。花河镇的刘山坡,为了争得“贫困户”的相关待遇,从镇上返回山上的破旧老居,以撒泼耍赖的方式与镇干部较上了劲……针对大娄山如此的种种难题,扶贫干部、村镇干部们“对症下药”,苦下功夫,任劳任怨。年轻的花河攻坚队副队长李春光,面对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但刘山坡的事却像一窝刺丛般套着他。他打开左边,右边还困着,等他打开右边,左边又被困住了”。他的这种尴尬处境与两难感受,十分真实地披露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样态与心理状态。作品里写到面对这些扶贫难题,县委书记姜国良与各级干部谈心、交心,坚定自信的理念和入情入理的话语,或使他们打开心结,或使他们振奋信心。这里,被帮扶的一方,有面上的客观状况,有内在的心理隐情;帮扶的一方,有工作中的具体作为,也有头脑里的思想活动。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与揭示,使得作品在生活现实的真实基础之上,平添了心理现实的真实,从而使作品在真实性表现上富有一种立体性,在实现全面反映生活整体性的同时,更使作品具有真实可信、打动人心的内力。
《大娄山》在叙述感人故事、描画生动细节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几位扶贫干部和县委书记姜国良,都以其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令人钦敬。
作品里写到的碧痕村第一书记娄娄,因不幸殉职并未出场,但作品从娄娄的继任者龙莉莉和网友周皓宇的角度,侧面细写了这个默默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女青年干部的感人事迹。娄娄在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带领村民们创建苗绣工艺厂,并在就任第一书记时不遗余力地帮扶张美凤一家。龙莉莉从娄娄留下来的工作日记里,知晓了娄娄的一系列工作计划与设想,就以此为工作参照,逐件完成娄娄未能完成的任务。而通过网络结识娄娄的周皓宇,为她的回乡创业所吸引,赶来苗寨见她,方知娄娄已不在人世,但为娄娄的种种事迹所感动,依然留了下来,成为碧痕村的扶贫志愿者。因公殉职因而始终没有现身的娄娄,一直以她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别人,服务于脱贫攻坚事业,长存于碧痕人的心里,这样的人物形象是独特的。
姜国良在作品里既是重要的串场人物,又是主角人物。但作者的用笔用墨,主要通过种种生活化的细节,把重心放在其领导艺术的展示和思想境界的揭示上,经由“人民性”的理念阐说和“大娄山羊经”的竭力推广的两个要点,写出了姜国良一方面着眼于做好扶贫干部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着手于娄山县的产业经济发展,在两条主线上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一个党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的初心与使命、勇气与担当表现得淋漓尽致。
脱贫攻坚的意义在于消除贫困、走向富裕,还在于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样深邃的思想如何在具体的扶贫故事中予以揭示和体现?《大娄山》有着很好的故事编织与细节描写,使得作品在思想蕴涵上别有洞天。
为了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让他们真心理解和自愿配合,扶贫干部全心全意地扑在工作上,不畏艰辛地迎难而上,点对点地精准解决问题,面对面地倾心交换意见,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解困与搬迁安置的繁难工作上,并且想到了各种方法,用尽了各种办法。在此过程中,娄娄等一线扶贫干部,因各种原因前赴后继地牺牲在扶贫路上。他们以不负人民的信念,坚定不移的意志,超乎寻常的努力,为娄山县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以此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形象地演绎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精髓。
作为消除贫困的历史创举,作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发生于中国大地的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伟业,产生于脱贫攻坚实践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有理由在当代小说写作领域得到充分的书写,留下历史的影像,甚至成为当下乡村题材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与主题。王华的《大娄山》在这方面以直面现实的姿态,正面强攻的方式,深入开掘的勇气,取得了突出成绩,这是这部作品值得人们关注的理由所在。
(作者:白 烨,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