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重点讲了我们应该读那些书以及读书的顺序是什么。

三字经的故事讲解(三字经导读第三讲)(1)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注: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曾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 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说完,便离开了。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曾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原文】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启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想当县令,但是迫于现实,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原文】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原文】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尚书》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尚书》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尚书》这本书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尚书》的价值所在。 

【原文】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可见“ 礼” 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 周礼” 。

【原文】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原文】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这本书里有著名的“ 春秋五霸” ,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 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   

【原文】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 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字经的故事讲解(三字经导读第三讲)(2)


读完经史子集接下来便是读史书了解历史了,三字经怎么教我们读史呢,下一讲我们将要介绍尽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