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说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明朝了吧,据说这句话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下的遗诏,目的是为了让后代君王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重。而事实上,明朝的后代诸位君王似乎也都做到了朱元璋留下的训诫。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要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似乎也不是只有在明朝才可以见到,它也并非专属明朝的标签。

天子守国门君王为什么被埋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1)

“天子守国门”是历朝历代的君王们都会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方针,历来王朝建立都会定都,而作为天子自然会呆在都城,也就是这里说的“国门”,只要守住都城,守住国门,那么国就还没有亡。而如果说“天子守国门”是必须的话,那么“君子死社稷”就是必然,是每个君王的宿命,汉朝如是,唐朝如是,明朝亦如是。不要以为只有殉国才叫做“死社稷”,只要当上了君王,为国为民也好,为己为私也好,不管是因此病死、累死、被杀或自尽,都可以称之为是死在社稷上,因为社稷是君王的。

天子守国门君王为什么被埋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2)

不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之所以被认为是明朝的专属,也是有原因的,这其中主要讲的是明王朝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有关。先来说说迁都的事,明朝初期的都城是定在南京,这是开国初期刘伯温的建议,当时朱元璋只占据了淮南大部分地区而已,中原地区还在元朝的手里,而南京作为北伐的根据地是元军南下必须攻占的城池,加之南京属于长江的龙头之处,如果天子在南京,那么南京的防卫必然会得到大大的加强,从而有了“天子守国门”的优势。

天子守国门君王为什么被埋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3)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继位,此时的朱棣还是燕王,因为与朱允炆有过节,于是从北平挥师南下,没想到轻而易举的就攻入了南京,顺利登基称了帝。后来朱棣因为考虑到自己挥师南下那么原在北方的兵力必然会减少,面对北方元兵骚扰必然撑不了多久,于是迁都北京,决定彻底消灭北元势力,实行真正的“天子守国门”。一直延续到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期间,当时的明朝内有闯王李自成的攻夺城池,外有被挡在山海关之外的后金势力虎视眈眈,可以说当时的明朝有些寸步难行了,直到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誓死不降,于是退到了煤山上吊自杀而亡,也正是因此被民间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为什么被埋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4)

但是细看历史你会发现,“天子守国门”是没错,但是“君王死社稷”放到明朝身上就不能算是全部褒义了,要知道的是,当时的明朝面临的处境是关乎存亡与否的,明朝国库亏空,作为君王的崇祯帝朱由检竟然不知道该向何人收税,朝中文官们也都不肯在国家存亡之际将钱财拿出筹集,部分得力武将们也纷纷降了清,因此朱由检只得灰溜溜一人跑到煤山上上吊自尽。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才会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归为了明朝的专属标签,但实际上这是君王的无能导致的,也是君王的一种无奈。明朝无法代表它,但明朝的君王视死如归的气节却足矣!

天子守国门君王为什么被埋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5)

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小编没有吹捧和抹黑明朝的意思,虽说我认为“君王死社稷”放在明朝末代是因为君王的无能,但他们的骨气依然值得敬佩。各位观众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