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

格物·资本 seek for 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格物·货币】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

“英国货币”内容系列从属于【格物·货币】

第一部分:不列颠岛的货币从何而来?

第二部分:三次大改革和三大历史使命

本文为“英国货币”系列 第 三 部分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2)

格物者说:1344年,英格兰货币史从银本位时代迈入了金银复本位时代!

1300年左右,由于欧洲的银矿逐渐枯竭,白银的供给难以满足商业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需求,欧洲大陆的一些城市通过重新启用金币来缓解银币供给不足的问题。英格兰也效仿了这一做法。

金币引入

直到1344年,英格兰王国才正式开始流通金币,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银币完全垄断着英格兰的货币流通。

1257年,亨利三世(Henry III,英格兰王国金雀花王朝第四位国王,1216年—1272年在位)首次尝试将金币引入英格兰,当时叫做Penny金币(沿用了Penny银币的名称),然而,Penny金币因面值定得不合理(一枚Penny金币的重量是Penny银币的两倍,面值是Penny银币的20倍,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为1:10,这个比率定得太低)而很快被私人熔化,几乎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过。Penny金币以引入失败告终。详细阅读:《英格兰货币史:三次大改革和三大历史使命》

▼图:亨利三世时期发行的Penny金币,直径21mm,正面是亨利三世的全身像和名字,背面是长交叉的十字和分离的四朵小花,伦敦铸币厂,铸币师William图片来源:numista。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3)

1344年,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 1327年—1377年在位)再次引入了金币(仿造佛罗伦萨的florin金币和1/4 florin金币),当时仿铸的新florin金币面值定为6先令(72便士),重量为108格令,而一枚Penny银币的面值为1便士,重22.2格令,所以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为1:14.8(108:22.2*72),这个比价定得过高,因而florin金币的引入也以失败告终。

▼图:爱德华三世,英格兰王国金雀花王朝第七位国王,1327年—1377年在位。图片来源:The Royal Collection。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4)

就在1344年同年,另一种名为“Noble”的金币取代了florin金币。Noble金币面值定为6先令8便士(80便士,1/3英镑),标准重量为138.9格令。

1346年,Noble金币的标准重量下调至128.6格令,与此同时,Penny银币的标准重量也下调至20格令,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变为1:12.44(128.6:80*20),从此Noble金币成功进入货币流通中。

自1346年开始,Noble金币(面值6先令8便士,或80便士,重128.6格令)、1/2 Noble金币(面值3先令4便士,重64.3格令)、1/4 Noble金币(面值1先令8便士,重32.15格令)便成为了英格兰铸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Noble金币很快就在欧洲的国际贸易中流行起来。

▼图:爱德华三世时期的Noble金币、1/2 Noble金币、1/4 Noble金币。图片来源:coinarchive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5)

另外,在爱德华三世时期,还成功地将大面值的Groat银币(4便士银币,面值和重量都是Penny银币的4倍)和Half Groat银币(1/2 Groat,2便士银币)引入到英格兰的货币体系中(此前1279年爱德华一世货币改革,首次铸造了Groat银币,但并没有成功进入货币流通)。

Groat银币和Half Groat银币很自然也融入到英格兰的货币体系中,进一步提升货币流通的灵活度和便利性。此后两个世纪,英格兰一直都没有引入更大面值的银币,直到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时期。

▼图:爱德华三世时期的Groat银币,铸造于1361-1369年,直径27mm,4.26克,伦敦铸币厂。图片来源:coinarchive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6)

在爱德华三世时期,英格兰形成了“金银币并存、多种面值并存”的货币体系,且正式从银本位时代(973年爱德加改革至1344年Noble金币成功引入)进入到金银复本位制时代(1344年至1816年金本位正式确立)。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铸币和银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资格,都能自由流通、自由兑换,也都能作为价值储藏,且都可作为记账单位和计价标准,民众也可以自由地将金银条块(或旧币)送到由国王控制的铸币厂铸成标准的金银币。

其中,大面值的金币(Noble、1/2 Noble、1/4 Noble金币)适用于国际贸易和国内大宗商品交易,而大面值的银币(Groat、 Half Groat银币)适用于国内中等规模的商品买卖,而小面值的银币(Penny、Half Penny、Farthing银币)适用于零售贸易和工资的支付,金币和银币都有多种不同的面值,且可以自由相互兑换。

金银币的变化

从1344年到1460年间,英格兰的几种金银币在名称、面值和纯度上一直没怎么变动过,只是重量做过几次调整。

到1460年代时,由于高价值金币的逐渐使用,金币占据了当时流通货币总价值(所有铸币的面值总和)的三分之二,银币占据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单枚金币的价值大,因而银币在数量上仍比金币要多。黄金相比于白银更为稀缺,这先天性地决定了银币在数量上的优势。

到爱德华四世(1461-1470年及1471-1483年在位,英格兰约克王朝首任国王)第二次统治时期(1471-1483年),又引入了一种新金币“Angel”。 Angel金币的币面上有一个天使屠龙的图案,因而名称为“Angel”,意为“天使”。

Angel金币的面值和此前的Noble金币一样,同为6先令8便士(80便士,1/3英镑),纯度也非常高,达99%以上,但是重量下降至80格令(此前1351年Noble金币标准重量为120格令)。Angel金币发行后,逐渐取代了Noble金币。此后历任英格兰国王都发行Angel金币,还有1/2 Angel和1/4 Angel金币,一直延续到查理一世(1625- 1649年在位)时期。

▼图:爱德华四世时期发行的Angel金币,直径约30毫米,重约5.14克(标准重量80格令),相比于Noble金币,直径要小,重量也更轻,但更厚。币面正面是天使St Michael屠龙的图案,背面是一艘船的图案,还有一个十字架。图片来源:vcoin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7)

1485年,亨利七世(Henry VII)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开创了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亨利七世是英格兰王国都铎王朝的首任国王(1485-1509年在位)。

1489年,亨利七世首次铸造了面值为20先令(正好等于1英镑,或240便士)的金币“sovereign”,这是英格兰货币史上最早尝试铸造面值刚好为“1英镑”的铸币。Sovereign金币标准重量240格令,高纯度95.8%。Sovereign金币的重量和面值都是Angel金币的三倍。此后,Sovereign金币和Angel金币并行流通。

亨利七世时期发行的Sovereign金币共有五种不同的样式,不过重量和纯度一直保持着高标准,在欧洲大陆非常受欢迎。

▼图:亨利七世时期发行的sovereign金币,铸造于1502-1504年,直径约42mm,重15.4克,币面正面是亨利七世的全身像,背面是都铎王朝的徽记“都铎玫瑰” (Tudor rose)。都铎王朝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因而币面设计非常精美,有较高艺术价值。图片来源:vcoin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8)

1526年,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的宠臣沃尔西主持了一次货币重铸。在这次重铸中,将Sovereign金币和Angel金币按照原来的重量和纯度重铸,但Angel金币面值从原来的6先令8便士(80便士)上调至7先令6便士(90便士),Sovereign金币面值从原来的20先令(1英镑)上调至22先令6便士。

同时,这次重铸还引入了新金币“George-Noble”(面值6先令8便士),以及Crown金币(克朗金币,面值5先令)和Half Crown金币(半克朗金币,面值2先令6便士)。

▼图:亨利八世时期发行的George-Noble金币。正面是St. George(不列颠岛上传说中的神话英雄)骑马用长矛屠龙图像,背面是一艘船、都铎王朝的徽记“都铎玫瑰”和十字架、有“H”、“K”两个字母。George-Noble金币从1526年开始铸造,到1544年后就没有铸造了。图片来源:vcoin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9)

▼图:亨利八世时期发行的Crown金币,正面是王冠和“都铎玫瑰”,背面是王冠和英格兰的盾徽,Crown意即“王冠”。图片来源: wikipedia。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0)

15世纪下半期至16世纪上半期,英格兰的货币体系除了引入新金币(Sovereign、Angel,George-Noble、 Crown四类金币),还引入了多种面值的新银币,包括: Shilling银币(面值1先令)、Crown银币(面值5先令)、sixpence银币(面值6便士)、threepence银币(面值3便士)。

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在位时期,都试验性的发行了面值为“12便士”(刚好1先令)的银币“Testoon”,Testoon银币铸造量很少,很少进入流通中,币面设计上和Groat银币、Penny银币类似,不过要更大、更重。

到了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都铎王朝的第三任君主)时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且广泛流通的面值1先令的 Shilling银币,从此,英格兰正式开始流通Shilling银币。Shilling银币最早于1549年4月开始铸造,最初时发行量非常大。

▼图:亨利八世时期发行的Testoon银币,铸造于1544-1547年,7.40克,正面是亨利八世国王图像,背面是王冠和都铎玫瑰。图片来源:coinarchive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1)

▼图:爱德华六世时期发行的 Shilling银币,正面是爱德华六世胸像,背面是长十字和英格兰盾徽,重6.15克。图片来源:coinarchive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2)

1551年10月,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的第六次货币重铸,提高了金银币的纯度,同时又引入了三种新银币:Crown银币(从Crown金币沿袭过来,面值5先令,重480格令)、sixpence银币(面值6便士,重48格令)、threepence银币(面值3便士,重24格令)。Crown银币是英格兰货币史上面值最大的银币。

▼图:爱德华六世时期的Crown银币,正面是国王骑马像,且有刻有铸造时期“1551”,背面是长十字和英格兰盾徽,铸造十分精整。当时Crown银币的标准重量为480格令(31.1克),标准成色92.4%,下面这枚重30.83克,成色也很足。图片来源:coinarchives。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3)

在英格兰王国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尤其是1544年-1551年“都铎货币大贬值”期间,金币和银币在面值、重量、纯度、币面设计上发生了频繁的变动,货币流通较为混乱。但其间,仍有一些进步性变化:

首先,铸币的币面设计更加精致优美,这主要受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在爱德华六世时期,铸币上还出现了铸造日期(如上图Crown银币),这在英格兰历史上是首次。

其次,铸币的面值进一步丰富多样,基本能满足各种额度的交易需求。

最后,国王强化了对铸币厂的直接控制。1544年是“都铎大贬值”开端,当时亨利八世国王设立了财政官和副财政官控制和管理铸币厂,并对任何利润和花费进行记录。财政官和副财政官直接向国王报告、负责。同时 ,严惩铸币厂官员的各种违法行为 ,如利用职权之便伪造铸币合同或铸币厂记录,以谋取私利。此外,铸币厂的官员以及其 他工作人员以领取薪水的方式 获得收入 。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格兰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在英格兰货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在此期间,金银复本位的弊端开始凸显,而弊端的核心问题就是金银的法定兑换率设定是否合理。

金银兑换率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货币体系稳固的关键在于设定合理的金银兑换比率,让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由统治者设定的,铸币厂按照法定兑比铸造金币和银币)与市场兑换比率(由市场上黄金和白银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相符合。一旦法定兑换比率偏离市场兑换比率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套利机会,从而破坏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举个例子:

现有1磅纯金和1磅纯银,铸币厂用1磅纯金铸造了10枚金币(这里不需考虑重量和成色的问题),每枚金币面值10先令(120便士),用1磅纯银铸造了100枚银币,每枚银币面值1便士。那么这1磅纯金的面值总和(或称为“铸币等价”)就是10*120=1200便士,而1磅纯银的面值总和就是100*1=100便士,那么1磅纯金的法定价值就是1磅纯银法定价值的12倍(1200:100),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为1:12。

但是市场上的金银兑换比率并非如此,并不是统治者(铸币厂)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是随时期波动的。若金银的市场兑比为1:14,那么铸币厂对黄金的价值就定得过低(金银法定兑比偏低),人们就不会把黄金送到铸币厂铸成金币,反而会把白银送到铸币厂换成金币,导致铸币厂的黄金持续流失,直到枯竭无法铸金币;而市面上的金币则可能被投机炒作,或者被熔化私藏,或者被出口到国外,最终导致流通中的金币渐渐消迹,只剩银币。

反过来,若金银的市场兑比为1:10,那么铸币厂对黄金的价值就定得过高(金银法定兑比偏高),最终导致铸币厂白银持续流失,市面上的银币渐渐消迹,只剩金币。

自1344年进入金银复本位制以后,英格兰王室通过设定铸币厂的金币和银币的“重量、纯度或成色、面值“(金属铸币的三大核心要素),从而确定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同等重量的纯金和纯银法定价值兑换比率)。

1344年时,爱德华三世将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设为 1:14.8;1346年,调整为1:12.44。

到1351年时,Noble金币重量标准再次下调至120格令(之前1346年为128.6格令),而Penny银币的重量标准也降低至18格令,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定为1:12,这一比率此后维持了约六十年。

1412年,Penny银币重量标准降至15格令,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变为:1:10。

1464年,Penny银币重量标准再降至12格令,Noble金币的重量也调整至80格令(面值依然6先令8便士,或80便士),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变为1:12。另外,此后约八十年里,Penny银币12格令的重量标准一直未变,1:12的法定兑比也一直未变。

1526年,金银币的衡制发生变化。铸币厂改变了金银币的度量衡标准,从原先的塔磅制(tower pound)改为了金衡磅制(troy pound),1塔磅为5400格令(重约350克),而1金衡磅为5760格令(重约373克)。同时,Penny银币重量标准从12格令降为10.67格令,同时也对金币的面值做了调整,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变为1:11.44。

从1544年到1551年,英格兰货币史经历了著名的“都铎大贬值”,在此期间,金币和银币的标准重量、成色、面值都发生过变化,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也频繁变动,且波动非常大。

▼图:Penny银币重量、含银量和金银法定兑换比率变化:1344-1553年。制图丨格物·资本。

英国90年代的货币(金银复本位时代)(14)

“都铎大贬值”期间,金银法定兑换比率不合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法定兑换率一度出现了极度扭曲,达到1:2.06(即1磅纯金只能换2.06磅纯银),这对黄金是极度的低估,这已经严重偏离了市场兑换率,破坏了金银复本位的正常运转,扰乱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都铎大贬值”期间及之后,英格兰货币流通仍经历了十多年的混乱局面,最终在1560-1561年时(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重新回到了正轨。

不过,到17世纪下半叶时,金银法定兑换率问题这一“先天性顽疾”再度发力,直接摧毁了金银复本位,为金本位的到来埋下伏笔。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D 800),John F. Chown (英),李广乾 译,商务印书馆,2002

《权力的象征:改变世界的10种货币》(Symbols of Power: ten coins that change the world),Thomas Hockenhull(英),王树良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4

论近代英国金本位制度的形成,陈梁,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英国货币制度与经济增长(1500-1750年),肖建光,硕士学位论文,2007.5

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问题初探——基于英王货币政策的考察,崔洪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12月第16卷第6期

英国中世纪钱币,丝路币语,腾讯网,2018.1.27

版权声明

本头条号“格物资本”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稿、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其版权均归属于本号及其运营者(运营者已实名制),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修改或发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