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刮片一般有几种结果(宫颈刮片为何悄悄改名为)(1)

有小伙伴问笔者,之前多次提到的“宫颈刮片”,是否就是常说的“宫颈涂片”的意思?

的确如此,包括另有“宫颈抹片”的称谓,三者都是“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俗称。

不管以往习惯称呼什么,目前都倾向于简称“宫颈涂片”。

其实这个称呼是容易产生误解的,但之所以这样叫也是有过推敲的。

在某次进到大学校园的乳腺癌和妇科肿瘤防治宣讲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对于宫颈癌防治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的互动环节反响尤其强烈。

一位青春美少女举手提问,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请问,您说的涂片检查真有这么大作用吗?我之前做过,感觉是极其简单的检查,真有那么神奇吗?”

此言一出,偌大的阶梯教室里一下子就充满了一股“邪恶”的气息。

显然现场有不少男生女生还是很“懂行”的,开始窃窃私语,甚至对这位女生指指点点,还有捂嘴讪笑的。

幸好,本人一眼就看出了提问者的“纯真”,立马解围道:“不好意思,应该是我没讲得很清楚。到底咱是个男的,一讲到妇科的内容,自己还有点怪不好意思的。

“同学,你做的应该就是‘白带常规’,专业点的叫‘阴道涂片’,拿棉签抹一下就行。女生进入青春期后都可以做的。

“做过‘宫颈涂片’的,也就只看到医生把取到的样本往玻璃片上一涂一抹就送病理完事儿了。其实,称呼TA‘宫颈刮片’可能更合理。检查医生是一定要用薄木片或者现在都是一种特制的采样工具,伸进阴道直至子宫颈口,在四周刮一下……”

说到这里,远远地都能看到,刚才提问的女生恍然大悟般得臊了个大红脸。

还有的女生的表情则是透露出了惊讶,一个个都吐了吐舌头。

笔者也get到了她们的想法,继续解释道:“但是被检查者,是感觉不到宫颈是被‘涂’还是被‘刮’的,因为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疼痛,更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

后来与资深妇科专家相遇,也谈及“刮片”改名“涂片”事宜,多认为这是一项健康教育理论应用的极好案例。

“涂片”不仅是从受检者角度来直观描述这件事情,而且极大的消除了她们的顾虑。

因为一讲是“刮片”,就给人一种很疼的感觉,会让她们产生先入为主、望而生畏的错觉,从而对是否接受检查犹豫不决。

一个字的改动,或正是“以人为本”思想转变的体现。

而今不再有强制检查,而是纯属自愿了,所以要说得好听点。不说能吸引人来做,起码不能把人吓跑吧。

之前提到了传统妇女保健制度和妇女病普查的因故削弱,以往是强制性的每年检查,后来改成每二年检查一次。

那么现如今,说这种保障缺位,导致受检率降低了,应该是事实。

但常说是经费不足造成的问题,也许并非关键。

到底一次宫颈涂片检查,以往收费20元的都有,而且不是骗人的,是妇保医院专业人员认认真真做的。

如今收费上调,但也就50元左右。

当然也出现了更新技术的TCT(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收费将近200元,但是有“现在1片顶过去5片”的效果。

即过去每年做1次宫颈涂片,现在只需要每5年做1次TCT。

但是之前妇保制度定下来每2年做1次的建议还在,那么号称以1顶5的TCT,是不推荐每10年才做1次的。

如今则更是趋于保守,建议每3年做1次。

不管如何,每年花50多也好,或者每3年花200多也罢,对于有健康意识的女性来说,不是大问题。

对于一般企业来讲,每二年或者每年组织妇科检查也不是问题。

而且这项检查的可及性很高,不说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码每个区的妇幼保健医院和二三级医院凡有妇科的都能提供相应服务,几乎所有商业体检服务提供单位也都能做。

所以关键问题就出在了那些健康意识不是很强的女性身上。

以往实施全面的妇保制度时,对于检查的覆盖率和漏检率都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厂医或社区医生个人,甚至是落到车间主任或者里弄干部身上。

然后用认真负责到“烦死你”的工作作风,一次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未接受检查者,最后还不乏用近似“押解”般的强制手段来执行的。

现在酱紫做肯定是行不通的了,只能是尊重受检者自觉自愿,最多来一二次善意的提醒。

那么以上供求关系相加,最终的效果如何呢?即2年内的受检率有多少呢?

这项数据,可以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2013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一书中查询到:“18岁及以上女性2年内子宫颈脱落细胞筛查受检比例为21.55%”,其中45-59岁最高,接近30%,18-44岁和60-74岁也就近20%,75岁以上的最低。

那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90%以上是无法比拟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时至今日这样的比例,真的是保障不够的结果吗?个人意识不足的具体障碍又有那些呢?


本文是春晓医生参与肿瘤登记项目的心得体会,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用于分享交流。

欢迎参与和关注本项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议,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