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三八妇女节可以放假半天,我想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去浦东美术馆看看。特别喜欢浦东美术馆,去年去过一次,今年的展览都换新的,所以就好想去看看,分成4篇文章做分享。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1)

美术馆顶楼可以看到黄浦江两岸风景,晚上去灯光亮起,景色更加

一进展馆就能看到徐冰的巨作。这幅作品,从B1层到4层,每层的视角都在呈现不同的效果,传达多样的信息。它们似乎都在引导观众走进“剧场”。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2)

从2楼看的视角

徐冰去年的展览“徐冰的语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造字能力,重新规划字的每一笔结构,从而创造出新的字体,简直太有创意了 (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感受徐冰语言的魅力)。而这次的字体也是由英语单词的每个字母拆分重组,写成中文的构造方式,真的挺像模像样如同一种字体。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3)

从4楼看下去

徐冰,中央美院的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限,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他获得很多荣誉,而且他的作品也在海内外众多美术馆展览,在国际上也获得很高的影响力。

而这一件作品是一件基于透视原理,而并非终结于视觉性的装置艺术作品。

遮天蔽日的"英文方块字书法"被引力拉伸延展,直至地面,制造了一个扭曲的文字空间,也使观众身陷于"观看"与"阅读"的拉扯关系中。

站在作品下方,关于"观看"的问题首先浮现出来。展厅中的文字背对观众,加之变形、交叠,更不易辨识。而地面的镜像同时又使文字嵌入到一个巨大的、贯通两个颠倒空间的"虫洞模型"之中。不难发现的是,反转的文字在镜像空间中得到了修正,变得可以阅读,但被置于空间中的观众,仍然无法看到作品的全貌。装置与美术馆特殊空间的配合似乎呈现出戏剧般的诱导性,随着楼层的升高,这些变形的文字在观看视角的改变中趋近正常。到了展厅最高层,观众终于可以看到文字的正面,但却仍然无法完整地阅读文本。这件作品的理想视角在哪?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4)

从一楼的视角

实际上,整个装置如同一个巨大的"视错觉"模型:人们习惯于阅读书写在平面上的文字,而文字在空间中的拉伸则会使视角反向推远。在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中,透视规律内在地规定了一种角力关系,使作品形态与观看视点在动态关系中相互拉扯,迫使"理想视点"被拉升至美术馆之外,无法到达的位置,它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

原点透视法的有效,来自于自然人的视线不能转弯的局限性,而此刻,这种局限性本身成为一种"材料",被使用在作品中。透视法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语言,它如同所有的语言,成为我们的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我们的思维也由各种语言所塑造,它必定带有盲点。

作品中的"英文书法"摘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Wittgenstein )的一段文字,它在表面上呈现为对几个视觉案例的单纯分析,而实际上却是指向人类认知上的共通误区。他认为人们用逻辑归纳的方式总结概念,并试图通过对概念的澄清,系统地透视世界,实际上却让我们远离了世界真实的部分。这如同当今世界的状况,文明之间的拉扯似乎从根本上都来自于人类视角的错位与差异,它制造了一个引力与牵制无处不在的剧场。这件作品的文字在空间中的扭曲使其掉入无法识读的混乱中,而这混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指向高悬在展厅之外的那个"理想视角"。仿佛世上所有的混乱都源自一个未知的目的。它不被看见,但是存在。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5)

从B1的地面镜子反射角度拍摄

立意很高的一件作品,在B1层有设计理念的详细介绍,有创造这件作品的纪录片,不同视角的介绍,透视模型试验,以及文本对照。

浦东美术馆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展览)(6)

这个小哥哥在很认真地看文本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