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探路电影类型化工业化
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从《纳尼亚传奇》到《爱丽丝梦游奇境》,几乎西方每部魔幻题材电影上映都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并缔造成经典。“魔幻片”是颇具代表性的商业电影类型,更是好莱坞盈利最重要的三大电影类型之一。在中国,主打“东方新魔幻”的《画皮》系列票房成功引发了一系列业界讨论。很多专家认为,《画皮》的成功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可模仿性、可批量生产性。于是,接下来几年里质量粗糙观众无法认可的东方魔幻电影层出。
是梦想照进现实惨不忍睹,还是投机取巧者太多糟蹋了东方魔幻题材?东方文化底蕴的美真的抵不上西方架空的世界么?个人观点是未必。不是框上一个东方文化的框架,就能将东方美学元素提炼出来。《画皮》的成功是“从大场面、大明星、大投资到最后的回报都按照设计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精确计算的”,此后《画壁》《白狐》等号称斥资高额,实则粗制滥造的作品实在有违根本。
“顶风作案”还作不作?不同于日本电影倾向表现人物心理与社会根性;印度电影侧重展示歌舞之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到目前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想要发展,唯有模仿世界电影工业最先进的代表好莱坞。在探寻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工业化的道理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电影,无可厚非,也势不可挡。大盛总裁安晓芬再度提及要在类型创新上发力,直接促成华语3D魔幻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的制作。
特效,难的地方反而做得很好
要做就做最好。《钟馗伏魔:雪妖魔灵》邀请人气演员陈坤和李冰冰再度携手,斥资2.3亿元人民币,由强大的美、澳、韩、中等国际制作班底保驾护航。其中,电影人物模型和场景设计由负责《霍比特人》特效的新西兰威塔工作室提供,韩国顶级特效制作公司Macrograph也联合好莱坞精英团队加盟,一直坚守在中国特效第一阵线谢霆锋的PO朝霆公司也出现在特效公司阵营。资料显示,整部电影动共用了1300个特效镜头,其中许多武打和CG动作、表情捕捉技术都是之前华语电影没有尝试的。
钱花在哪里观众看得出,《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特效优缺也是显而易见。特效最难的部分是影片处理最好的部分——将CG部分的虚拟画面和真实拍摄的画面合成到一起,并且保证透视、光照、画面运动匹配等诸多方面的统一。片中魔界场景的构建与人的融合毫无违和感;大魔王火中打斗将动作特效发挥到极致;李冰冰饰演的雪妖真人出场,特效如她傍身的雪片翩翩舞动。李冰冰带领的魔界姐妹歌舞演出极富有现代感又极具震撼力,特别是雪妖黑装羽毛变金币,在摄影和特效的烘托下更成就了堪称经典的华丽画面。
特效粗糙最突出的表现在雪妖造型的设计,虽然是《霍比特人》制作团队担当制作,但类似冰雪公主的造型实在与整体风格脱节。好在李冰冰够美,百分百变身雪妖的场景并不是很多。钟馗变身的过程不算出彩,基于表情捕捉技术在中国是少有的尝试,这部分做到及格已经不错。有一点制作方说得对,不要拿2亿人民币制作成本的《钟馗伏魔》与3亿美金的《霍比特人》做比较。不比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制作成本多少,而是在中国当下整体电影环境下,即使花超越3亿美金的成本,无论是特效还是剧情都无可能制作出超越《霍比特人》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有团队敢站出来说同样的花费,他们会比现在的《钟馗伏魔》做得更好。
理想,推动中国电影更进一步
去年《大闹天宫》也是新春上映,无论是投资还是特效使用规模都在《钟馗伏魔》之上,但公映后面临各种“差评”。中国电影制作业与好莱坞的差距,资金、技术、软实力三方面,最不缺的就是资金。技术虽弱但可以学习可以引进,团队、流程、审核标准的专业化等各方面软实力才是拉开两国水平的巨大鸿沟。再拿特效举例,对于特效行业的工业标准,国外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你的镜头完成度,而国内的流程是混乱的。特效没有标准、剧本没有标准、美术没有标准…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好,最终结果是电影没有标准。中国电影想要类型化产业化,行业标准绝对是基本要素。
当然不要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太悲观,至少我们还有钱。中国电影工业在世界电影的大环境中,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心做好,努力尝试就不是坏事儿。有投资方愿意尝试投入3000万美金巨资开始,让中国电影有条件使用世界最一流的技术,在局限之中做到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好。也许不完美,但它有诚意。我们回头去老版《泰塔尼克号》特效你还觉得震撼吗?科技在飞速发展,所以更多还是希望能够通过《钟馗伏魔》看到中国魔幻电影的进步,也希望《钟馗伏魔》能够成为未来东方魔幻电影蓬勃发展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