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众,一定记得74年那个春节,当《人民日报》文艺版块一发出预告,村里的大喇叭就发挥了作用,人们奔走相告,《青松岭》又要上映啦!当时一块要放映的除了上影的一部,剩下的三部都出自长影。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1)

那时的长影,就是出好片的地方,他们接到上头发出可以重拍《青松岭》的指示后,立即派出先锋队赶往河北承德话剧团,一方面群众一直有一种呼声,是放开一些电影的限制,另一方面,承德话剧团正是出产这部影片的娘家。

烧锅炉的反派李树楠

《青松岭》中有两个主角,这也符合那个时代的选角调性,一正一反,两个主角必定代表着两种立场,两个阶级。

李树楠演的是里头那个著名的反派,钱广。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2)

饰演钱广的时候,他还在烧锅炉,原本是“不配”出演的,虽然演技没的说,但身份有点讲究。

这得从他的出身讲起。

李树楠生于民国十七年的河北丰宁,家庭条件不错,如果换到现在,也算是小康以上,那时候有点钱的人家都送孩子上私塾。

李树楠在上完小学后,曾转到北平师大附中学习,那时算是接受了高等教育。民国结束与新中国交接的49年,他进入热河省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剧演员。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3)

作为文艺人才,用当时的话说,走到哪里都是坐热炕头的,挺吃香。李树楠天性活泼,爱研究,等热河省撤制后,也跟着转到承德话剧团,因为这个话剧团基本就是省制的底子,所以人才特别多。

歌而优则演,他成为一名职业演员,好嗓子用在了演艺上。60到70年代最时兴是样板戏,样板戏讲究脸谱化,好多影片都从话剧转变而来,那些话剧演员说唱就唱,这一点也带入了影片,因此观众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

作为富农家里出身的孩子,刚入话剧团还是没什么,但到了后边,就逐渐跟着形势走,一个剧团都是兄弟姐妹,团长自然不会把他怎么样,因为当时剧团里大部分人都有类似的情况。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4)

这和65年拍了群众呼声最高的《青松岭》后,刚上映不久就停映,是同一类原因。

因此74年初,长影负责人王霆钧接到重拍指令时,第一想到的就是派出先锋队去探看一下原班人马,此前《青松岭》已经在承德话剧团演了不下500场,剧本改动不是最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演员。

当时根据需要,角色最大的变动是正面人物变成了张万山,这个角色原名张万有,是个配角,因为这次剧本改动,改动的就是人物。因此摄制组都到达后,才更为难。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5)

话剧团和摄制组都知道不能变原班人员,但负责主演张万山的,按现有规矩,只能演配角,不够资格演主角。演反派的李树楠则因为另一个问题,在负责烧锅炉。

两个人的演技都没问题,也没有更合心思的替补,这可让导演犯了难。

演得太好,观众也恨

还是当时在剧组担任前锋的李前宽圆满完成了任务。

李前宽去找了一位叫牛司令的管事人,申明了拍摄《青松岭》的意义,一是这部片子是反映农民生活的题材,二是反映的恰恰是承德地区,牛司令想了想,的确意义重大。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6)

他最后给了个建议,你可以给他们个梯子,让他们爬下来,做检查也好,总之工作是第一。

彩色电影《青松岭》就这样成了。

“长鞭一甩啪啪响,赶起了大车出了庄……”

以钱广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尾巴,与以张万山为代表的贫下中农主人翁,因为夺社会主义当家人的鞭子,展开了一系列紧张又令观众捧腹的斗争。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7)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自己看电影时的场景:放影人在村场院拉好了幕布,内圈观众提前搬好许多小板凳,排排对齐,外圈人有坐石头的,坐牛车的柴火堆的,再不然就骑在最外层的墙上看。

这部剧里的钱广,和同期上映的《艳阳天》里的弯弯绕一样,坏得很巧,很有特色。大人不敢模仿,小孩子可一学一个准:“钱广哎,你为什么多给她两块多?”“谁还没点资产阶级思想!”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8)

当时因为银幕、舞台脸谱化严重,导演刘国权讲戏时特别与李树楠讨论过,钱广这个人要有个人的真实特点,既要善于步步算计,为把住赶大车的专利坏透了顶,也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让人能够过目不忘。

影视是逐步探索的过程,相比70年代末兼具娱乐性和商业性惊险片的骤然流行,钱广们仍处在可以自由琢磨一些小动作、个人特色的阶段。

据说,后来赵本山歪戴帽檐、眼珠子滴溜溜转这个经典形象,模仿的就是李树楠的钱广。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9)

因为怕鞭子被人夺去,就设计大槐树惊骡子的经典片段,机关算尽,拉拢人心,这些片段塑造了70年代荧幕最经典的反派之一,但也让李树楠招来了不少骂名。

很多时候,观众对反派角色的认可,就是恨不得报复他。据说李树楠演完角色后,观众编了许多歌谣骂钱广,也骂他,以前在剧团还好,后来走到哪都有人说“钱广来了”,俨然将他代入了角色。同时遭殃的,当然还有人物原型张惠。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10)

这位农民本来就是朴实憨厚型,因为热心,平时赶大车时就为乡亲们捎带些物品,谁知剧播出后名声一样受连累。后来李树楠因演得好再接演新剧,只是苦了这位乡亲,最后不得不找领导为他登报证明。

一代老艺术家终离去

李树楠先生的一生,大部分都献给了影视业。钱广以后,他饰演过政治家,演过侠客,直到1990年左右,方才息影。

可谓见证了大半个世纪的影视风云。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11)

老人爱影视,也爱拍照,他一度与老伴一起安然生活在一方小院,几经风雨,到2016年10月中旬,安然离世。

老人走后,许多影视业泰斗给予追思,此文也一样,再次感念老一代演艺人。

结语

有人说,年纪越大,越容易怀念过去,时代在变更,观众也在变更,可若是论起当年,父母辈们都有他们独特的精彩记忆。而那些印在他们记忆的,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独特青春。只要有过热血情怀,也就永远值得后人尊重。

老一辈男演员四大美男(70年代演员李树楠)(12)

不论哪个年代,观众永远热爱诚意之作,因为在这些演员用了真功夫的作品里,总能读出与信念相通的东西,它叫作尊重。就像著名横店导演说,看那棚子底下,每天要上演多少种不同的人生剧本,我先爱演员,然后才挑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