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香港电影陆续进入内地市场,影响了几代观众。如今,香港的影视公司、电视台越来越多地与内地的制作方进行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在电影院,观众们也经常会选择港片;小荧幕上,很多质量优良的港产电视剧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袁新雨
在这些作品的摄制过程中,香港演员现场说的对白大部分都是粤语,而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则多是普通话对白版本。观影时,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只用声音演出了港产影视作品的人,即便是偶有关注的人,也很可能产生普通话配音一直是同一批人配音的认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隐藏在香港电影幕后的,是几代国语配音演员,他们一直在用声音讲述着自己与港产影视作品的故事。
国语配音的亲历者
时间接近十点,记者收到了姜小亮发来的语音,告知马上就到,声音很有磁性。不多时,声音的主人就出现在了约定好的地点。记者在整理采访录音时才发现,录音开始的时间正是此前约定好的十点整。
作为香港电影国语配音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姜小亮很少接受采访。此前采访他的也多是电影配音和电影史的研究者。在每次接受采访之前,姜小亮几乎都会说:“不好意思,我先声明一下,配音这项工作是团队精神。你要能接受我的观点,咱就聊。我始终认为这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工作的宗旨。” 也许在姜小亮看来,准时是他对“配音是团队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观点的实践。
1982年,姜小亮从北京出发前往香港探亲,因为舅舅毛威曾经是邵氏电影公司的国语配音领班,自己又是在“青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术之家长大,很自然地就加入了邵氏公司的国语配音团队。现在回想起自己配的第一个角色,姜小亮已经很难准确记起那部电影的片名了,只记得自己配的是一个“小和尚”的角色。那个时候,姜小亮被前辈、同行们称为“小北京”,也是因他国语好,一口京腔,配古装片或者宫廷片占了不少便宜。
几年之后,姜小亮在王晶执导的电影《魔翡翠》中为莫少聪饰演的国际刑警配音,这是姜小亮能想起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我赶上的最忙的时候,平均一个月要配十部左右。”此后,姜小亮给很多为观众熟知的电影及其中的角色配过音。例如《阿郎的故事》《英雄本色2》里的周润发、《阿飞正传》《新上海滩》《满汉全席》里的张国荣以及《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的李连杰,还有《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重案组》里的成龙。
讲到《阿郎的故事》时,姜小亮还特别提出,这部戏需要角色有一种阳光的人物状态。“那会儿年轻,声音也干净,属于是小生。”姜小亮说,配音其实也分行当,男主角往往都是小生、武生的感觉;反派则是类似于戏曲里的花脸、老生,带有反差感。说到花脸、老生的时候,姜小亮的声音忽然变得沙哑、低沉。
香港上映的粤语片是粤语配音团队完成的,个别香港演员在后期配音时会自己回来配,姜小亮回忆:“以前有个新艺录音室,分A配和B配两个录音棚,经常国语和粤语同时开工。配《阿郎的故事》时,我在A配配周润发,周润发在隔壁B配配自己。我会过去听听周润发自己怎么配的,有时候他也会过来问问这句话国语怎么说。”
在胶片电影年代,当时的录音技术对配音演员的要求极高,演员们必须要把配的台词练熟,然后围在话筒前一起配音。一个人出错,这条声带就废掉了,所有人要跟着重来一遍。所以默契的合作至关重要。
充分利用配音演员特点
虽然为很多知名演员配过多部影片,但姜小亮从不会说自己是某位演员的“御用”。事实上,在配音领域,“御用”这个词多是媒体爱用的噱头。“我知道的唯一一个跟‘御用’差不多的就是李小龙的国语配音张佩山。”姜小亮回忆道,“其实张佩山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活跃于香港影坛,七十年代开始淡出幕前,比李小龙出道都早。所以李小龙见到张大哥,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发自内心地愿意让张佩山给他配国语。”
尽管如此英雄相惜,但李小龙电影中所有打斗时的标志性啸叫都是他自己配的。姜小亮说:“李小龙打斗啸叫的‘劲儿’一般人学不了,从哪儿发力,怎么发力,不是李小龙本人根本做不出来。一部影片里光主角配得好还不行,配角同样重要,每个演员都有各自的特点,配音演员也是如此,合理配搭,量体裁衣,才能达到完美,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是这个道理。”
在电影《双龙会》中,成龙一人饰演了一对双胞胎,而双胞胎兄弟俩的配音则是由姜小亮和张佩山的弟弟张佩儒合作完成的。姜小亮与张佩儒的声线、音质接近,但是两个角色的性格却不一样,电影中的兄弟二人“一个沉稳一个顽皮,所以需要通过配音演员的演绎来表现出二人的差异。”最终,二人合作完成了这部经典作品的配音。
姜小亮很愿意充分利用配音演员声音的特点,在他作为配音指导的电影《无双》中,周润发饰演的角色非常出彩,潇洒倜傥,还有火爆的枪战环节。看过电影的观众直呼“小马哥”(香港电影《英雄本色》中的角色)回来了。为了能够让小马哥“全方位”地归来,曾经给《英雄本色2》中周润发角色配音的姜小亮并没有亲自披挂上阵,而是特地找来了已经退休并定居加拿大的配音演员张济平为周润发饰演的角色进行配音——《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就是由张济平配音的。
姜小亮认为配音这个行业既是幕后也是无形的幕前,配音指导或配音演员,都应该注重综合素质,传承和与时俱进并不冲突。姜小亮说,他的父亲(姜祖麟,话剧艺术家)曾给他写过两幅书法作品,内容分别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把握分寸”他一直悬挂家中,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品味、琢磨。
香港国语电影由来已久
长时间以来,观众往往会忽略配音演员,直到近几年,有的配音演员因为塑造的经典角色很多,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才得到了一些关注。香港电影的国语配音也是如此。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之初,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幕前的明星、电影的剧情等,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港片港剧总是同一拨人在配”的认知。
实际上,香港地区的国语配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这一时期,即便在香港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也大多是国语版本,只有比较偏远的地方才会有粤语版本。发行至台湾、东南亚的电影也都有国语版本。
七十年代末期,大陆引进的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就是在香港做的国语配音。为男主角马克·哈里斯配音的就是姜小亮的舅舅毛威,而为女主角伊丽莎白·梅丽尔配音的就是他的舅妈王玫。
六七十年代,香港国语配音演员有两类,一类是专职的配音演员,例如毛威、王玫夫妇,还有前文提到过的出生于北京的张佩山、张佩儒兄弟等;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电影明星,在表演之外也参与配音,例如岳华、刘丹、田丰、秦沛、焦姣等。这些演员几乎都出生在中国内地,他们在参与配音的时候,既配自己,有时也配甲乙丙丁。
七十年代中期,邵氏电影公司开始为国语配音组招募新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前文提到的张济平就出生在北京,在这一时期加入邵氏配音组。另外,张济平的好搭档、在北京长大的印尼华侨冯雪锐也在这一时期加入邵氏配音组。他曾经为《英雄本色》中狄龙饰演的宋子豪、1990版《笑傲江湖》中许冠杰饰演的令狐冲等角色配音。之后,雀巢咖啡“滴滴香浓”的配音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时期的演员还有为《英雄本色》中张国荣所饰宋子杰配音的张秋冰;1983年为《射雕英雄传》中黄蓉配音的廖静妮、在TVB《金枝欲孽》《陀枪师姐》等剧集中为女主角配音的潘宁等人。姜小亮说,那时的配音演员主要是配电影,有时也去串场配电视剧,反之亦然。他自己虽然从八十年代开始主要配电影,但是偶尔也会去配电视剧。
“八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从事港片国语配音的有很多代表人物,长江后浪推前浪。”如经常为万梓良配音的陶令昌、在《家有喜事》《滚滚红尘》《双龙会》等作品里配张曼玉的韩冬青、曾为《赌侠》中的刘德华配音的黄河。晏晓陶则曾为1994年电影《西楚霸王》中关之琳饰演的虞姬等角色配音,为《大话西游》系列中罗家英饰演的唐僧配音的演员赵恩余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入行的。
姜小亮特别提到,著名配音演员王蕙君也在这一时期从台湾到了香港。王蕙君当时已经是一位资深的配音演员了,“五岁就开始配音,在台湾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姜小亮说,他与王蕙君是前后脚进入邵氏电影公司,两人合作很多。“在业内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现在她也在北京,也做片子也教学。”
九十年代下半叶,香港电影有过一段时期的停滞,很多电影配音演员转入TVB为电视剧进行配音。姜小亮说,TVB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例如有“话筒前的影帝”之称的“杜sir”杜燕歌,1995版《神雕侠侣》中古天乐饰演的杨过就是由他配音的。他还为罗嘉良、张智霖、郑伊健等多位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配音。此外还有梁朝伟在TVB时期经常为其配音的祁岩,为欧阳震华配音的刘印生,经常为如完颜洪烈、岳不群、韦一笑等中老年角色配音的陈元,为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配音的于小华,《神雕侠侣》中为黄蓉配音的李娟等演员。现在较为香港电视剧观众熟知的张艺(TVB多部剧集的男主角都是其配音)、叶清、苏柏丽等配音演员是在接近世纪之交的时候进入配音行当的,有趣的是这三位演员也都出生在内地。
香港回归之后,姜小亮回到了北京,继续为内地引进的香港电影担任配音指导。近四十年的经历让姜小亮深知“配音是被动工作,别人在演戏,你再去演他”。所以在为一部电影做配音指导之前首先要熟悉影片的人物、故事、风格,根据导演的要求共同进行探讨。另外,姜小亮觉得作为配音演员,声音好听与否不是入行的最重要标准,反而是声音的特点和表现力是否与角色契合显得尤为重要。
谈及做配音演员的收入问题 ,姜小亮很坦诚:“要想一夜暴富就别干配音,但是我周围的优秀配音演员,生活得都不差。”
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