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是单纯劳动的工具和创造价值的机器,日出而作还得日落而息,谋生既要劳动也要闲暇,不论从生活来看,还是就经济而言,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劳动而没有闲暇,或只有闲暇而不劳动,终结工作和取消闲暇永远都是想象的乌托邦。现实社会的选择不是要么劳动、要么闲暇两个极端的选择,而是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孰多孰少如何配置的选择。

休息是什么样子的(闲暇是什么)(1)

从纯粹语义学意义上说,闲暇是指人们不需要工作和没有事情要做、可以悠然消闲的时间过程。但人们没有“必须做的事情”的时间,并不是“不做事情”的时间。准确地说,闲暇是人们在参加或完成了社会规定的劳动和一定的家务劳动之外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空余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产品和用于从事白由活动的时间。也就是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所从事的一切自由活动,就是闲暇活动。杜马泽德曾给闲暇下了一个定义:“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是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最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根据以上对闲暇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闲暇自由性、个人性、情感性三个基本特性。

闲暇蕴含自由特性。闲暇是与劳动相对应的社会经济范畴。劳动不论是社会劳动,还是家庭劳动,都是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的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他律性和强制性,都不是那么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闲暇则使人们从社会和家庭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中解脱出来,不再需要扮演老板与员工、领导与群众、厂商与顾客等社会角色和妻子与丈夫、父母与子女、长辈和晚辈等家庭角色,也不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在闲暇时间里,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自主的、活动是自发的、心态是自在的,天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散和挥洒,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释放和张扬,身心可以得到最好的补偿和修养,使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和补偿,其自由性是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所不能比拟的。

休息是什么样子的(闲暇是什么)(2)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

闲暇具有个人意志。分工是劳动、工作社会化的结果。在社会劳动中,人们的劳动总是处于一定分工系统中的不同个人的劳动,这种劳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共同活动整体,是社会总体劳动的构成因子。在家庭劳动中,人们作为家庭的一员,其劳动也是家庭劳动这个集合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劳动都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社会性的行为。在这种集体性的劳动和社会性的行为中,个体都必须超出纯私人性的愿望和意志,遵循群体活动所形成和约定的纪律、程序和规则,保持与群体规范的一致性、统一性,即自觉遵守国法、厂纪、家规。在这里,个人性必须服从集体性和社会性。相反,闲暇则为个体对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所要求的集体性、社会性规约的反叛和从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可能。作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过程,闲暇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私人性的特点,正如荫山庄司在分析杜马泽德的闲暇定义时所说的,闲暇具有“个人自觉地积极地花费的主体时间”的意义。在闲暇时间里,个人不但是自己闲暇活动的参与者,它的价值的承受者、消费者,而且是它的设计者和它的结果的评判者。因此,在闲暇时间里,人相对地脱离了集体和社会,成了不受约束的“自由人”,并因此而最充分自觉地体验到、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当然,闲暇的个人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自由和纯粹的个性。闲暇的主体并非没有星期五的鲁宾逊,他不可能游离社会,也不可能摆脱家庭,寂寞嫦娥只生活在想象的月宫之中。闲暇离不开伙伴,鲁宾逊和嫦娥也有星期五和吴刚相伴,只不过这些伙伴的组合更具自由选择的性质而已。

休息是什么样子的(闲暇是什么)(3)

闲暇充满情感色彩。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在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中总伴随着友情、亲情、爱情,有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甚至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例如慈善、公益、社工等。但从总体上看,人的社会分工和职业角色更主要地是蕴含和体现了一种客观的社会性的要求,它更多地涉及人的理性、义务和责任,更多地具有一种他律和强迫的性质。因此这种情感实际上是理性的情感、职业的情感、角色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而不是人的自由的、个性化的情感。严格地说,人们在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中所要求和所应当体现和实现的情感,往往是对个人情感的抑制和放弃。而在闲暇生活中,人们的情感需求有可能挣脱社会的羁绊、道德的枷锁和伦理的束缚,获得最大释放,得到最大满足。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脱下理性的厚靴,步入情感的伊甸园。在情感的伊甸园里,精神自由、洒脱、放松,彰显着自然的皈依、生命的意义、健康的活力、幸福的价值和创造的机会,这恰恰是劳动的本真,或者说,是劳动的最终归宿和生命母体,也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