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4日,一代枭雄“东北王”张作霖在归奉途中列车被炸,身受重伤的他回到沈阳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张作霖一生娶了六房姨太太,共为他生下八个儿子,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他的长子张学良。
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在民国时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无奈被历史的洪流裹挟。
一个死在日本人手里,无法魂归故里;一个遭到蒋介石的软禁,至死也没能重返故乡。
张作霖的后代基本上都流落在外,直到他去世80年后,他的孙子张闾实才得以返回家乡为他扫墓。
国仇家恨在那一刻尽情释放,只有张闾实知道作为张家后人,他们这些年经受了多少委屈和波折,随后他也警告了那些心怀鬼胎的日本右翼分子:
“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那么张作霖的后代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何在数十年后才得以重返大陆祭祖呢?
张闾实
主心骨屡遭算计,张家人流落各地在曾经的东三省,提起张家人的名号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手握重兵的张作霖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东三省的“土皇帝”。
他对东三省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在东北修建了大量铁路、公路,顺带还将东北的工业拉上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从此奠定了东北重工业的龙头地位。
可日益强盛的东北很快便被日本人给盯上,他们认为征服东北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而要征服东北就必须要先搞定张作霖。
当时的东北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张作霖一方面要减少军阀内斗产生的损失,同时还要提防狼子野心的日本人。在这期间,他便不可避免的和日本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利益输送。
这一点也是为后人所诟病的地方,不过张作霖始终没有违背原则,在民族大义等问题上他还是拎得很清楚。比如,张作霖就曾明确拒绝了日本在“满蒙”地区修路、开矿、租地、移民等不合理请求。
可也恰恰因此,张作霖成为了日本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久后便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张作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他“卖国通敌”的嫌疑,但群龙无首的东北也因此陷入混乱,给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虽然张学良很快便接过了父亲的权力,但资历尚浅的他完全把控不住局面,最后让自己背上了一生都难以洗刷的污点。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人紧锣密鼓展开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东三省“少帅”的张学良理应率领军民奋起反抗。可他偏偏要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不作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将大好河山拱手送给了日本人。
此等懦弱之举成了张学良一辈子的思想负担,他不止一次公开为自己进行辩解。但无论他对待抗日的思想是否积极,都无法改变东北逐渐沦陷的事实,他辩解再多也只是徒劳无功。
不过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张学良还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做了一件极其正确的事。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将枪口一致对外。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
西安事变是整个民族抗战过程中的转折点,从此全国军民上下一条心,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最终我国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定要给张学良记上一功。他置性命于不顾,大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也因此遭到了蒋介石的记恨。
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都不是张学良能随意作主的,他的抉择多半受限于当时的形势。而且从结果来看,无论他站在怎样的立场,最后都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便基本上失去了自由,长期处在蒋介石的严密监视下。一开始在贵州,后来是重庆,最后在台北。哪怕后来蒋介石去世,张学良依然没能获得绝对的自由。
至于张家的其他后人,自从张作霖去世后便流落世界各地,其中很多人至死都没再能踏上那片故土,但他们始终都在盼望可以重归故土的那一天,这其中便要说到今天的主人公-张作霖的孙子张闾实。
1962年,张闾实出生在澳门,5岁时便被父亲张学浚带去了台湾。年幼的他只觉得新房子既宽大又明亮,比澳门的家不知道要好上多少,殊不知张家人在那片土地上却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不多一会,张闾实便注意到了客厅墙上悬挂的巨大全家福,奇怪的是里面的人他基本上都不认识。
他试图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可父亲只是简单回应一句:“那上面是你的爷爷和几个伯父”,此后便再也没有下文。
蒋介石记恨在先,张家人受尽冷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闾实觉得这件事越来越奇怪,他的父亲从没在他面前提及过爷爷以及其他几个伯父的事,甚至还严厉告诫他不准追问。
不过张闾实依稀记得奶奶讲过一些关于东北的故事,那里是他们的故乡,是曾经中国北方最繁华富饶的地方。
可张闾实从没去过东北,甚至脑海中连一个模糊的影像都没有,他只能从儿时的记忆中拼凑出故乡的轮廓。等到张闾实适应了在台湾的生活后,父亲张学浚便带着一家人前去拜访张闾实的大伯。
临行前张学浚对几个孩子百般叮嘱,让他们一定不要乱说话,更不要乱问问题,否则大伯就会不高兴。
几个孩子深以为然,甚至还有些紧张,直到他们来到大伯居住的山间别墅,眼前的美景和各种好玩的设施让他们瞬间便恢复了孩子的本性。
在张闾实的印象中,大伯是个和蔼可亲的人,言语间夹杂着一些奇怪的地方口音。这种口音他在奶奶的口中也听到过,大伯后来解答了他心中的疑惑,说他的家在东北。张闾实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是东北人,这让他对东北的亲切感更加深刻。
彼时的张闾实并不知道他的大伯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少帅”张学良,他只把张学良当成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辈,他的童年因为大伯的存在多了几分充实和温暖。
良好的家庭氛围也造就了张闾实温润如玉的性格,可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也一步步接近了历史的真相。
直到读初中时偶然在一本读物上看到大伯的照片,张闾实这才知道他的大伯就是张学良,而他从未了解过的爷爷则是曾经威震东北的张作霖。
虽然张闾实从未见过爷爷,但从他几个伯父的为人来看,他的爷爷绝对不是什么庸俗之辈。
可他不知道为什么,台湾当地的一些影视作品总是把张作霖打造成无恶不作的土匪形象,似乎这个人曾经犯下了滔天的罪恶。更让人愤慨的是,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就连身边的人都对张作霖充满了厌恶。
年幼的张闾实自然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但他还是愿意相信奶奶说的话。爷爷张作霖根本不像大家说的那样,他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也曾为东北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其实张家人之所以会受到区别对待,无非是和蒋介石所领导的政权不对付。连活着的张学良都受到一辈子的软禁,就更别想着他们能如何尊重逝者了,刻意抹黑某个人的形象,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向来惯用的手段。
起初张闾实还没有受到区别对待,可随着他张家后人的身份被公布,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身边人对他们家族的恶意。一次历史课上,老师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指名道姓让张闾实去门口罚站,这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后来同班的几个好朋友告诉他,老师在课堂上说了更加难听的话,仿佛张家人就是导致国民党失败的罪魁祸首。从那以后,张家人这个身份就再也没给张闾实带来任何帮助,反而让他遭受了无数冷眼和羞辱。
从小张闾实便有一个空军梦,但身边的队友总说他是“叛将之后”,就连部队首长也经常把他叫去谈话。即使张闾实百般努力,他依然被挡在了空军的门外,原因只有区区七个字“政治背景不清白”。
这是多么可笑的理由,他们害怕张闾实将来某一天会开着战斗机叛逃,甚至怀疑他会将枪口对准岛上的同胞。明知道这是毫无道理的打压,张闾实依然毫无办法,只因他是张作霖的后代。
后来张闾实才知道,他的父亲张学浚也曾受到过各种排挤和打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地都找不到工作。
尽管如此,张闾实依然不认为“张家后人”四个字代表着耻辱,他坚信爷爷和大伯都是爱国且正直的人。
八十年重回故土,国人再不受欺侮在外面受的委屈多了,张闾实也有难以承受的时候。每当这时,他便会去拜访大伯张学良,除了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以外,两人几乎无话不谈。
从大伯对待生活的态度中,张闾实也渐渐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不再纠结于外人对张家的看法。
有一次叔侄俩在聊天的时候,张学良透露了一个多年未了的心愿——把父亲张作霖的坟迁入元帅林墓园。当初在张作霖去世的第一时间,张学良便为父亲修葺了一座墓园,但还没等完工东北便落入了日本人的手里。
之后日本人便扣押了张作霖的遗体,并以此要挟张学良率东北军向日本投降。张学良果断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这也意味着他将再无机会安置父亲的遗体,这件事也成了他一生之痛。
知晓此事后,张闾实便默默在心里立下了一个志向:他一定要回到故土东北去看一眼,同时完成父辈们未了的心愿。
1984年,张学浚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用手指着东北的方向,嘱咐几个子女将来一定要回家看看。
2001年,侨居美国夏威夷的张学良也因病离世,这让张闾实的归乡之情越来越迫切。
2007年3月,在冲破层层阻碍后,张闾实跟随一家旅行社踏上了开往大陆的游轮。
期间几经辗转,3月26日,张闾实终于到达了位于沈阳的大帅府。看着眼前那栋华丽而庄严的建筑,一股异样的感情涌上了他的心头,那一刻张闾实感觉浑身血液仿佛和脚下的土地连在了一起。
八十年的时间一晃而逝,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却又仿佛如昨日重现般令人感到亲切。
为了能够近距离感受先辈们留下的生活痕迹,张闾实和大帅府的管理人员取得了联系,表明了张家后人的身份,随后受到了馆长的亲自接待。
沈阳大帅府
在馆长的讲述下,往日的一幕幕历史在眼前慢慢浮现,张闾实心中对爷爷和大伯的敬重之情又多了几分。
得知张氏后人来到沈阳,九一八战争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也找上了张闾实,同他一起前往皇姑屯对张作霖进行了拜祭。
看着眼前的历史遗迹,张闾实不禁这样想道:“如果当初爷爷没有在这里被炸死的话,张家后人会是怎样一番处境,也许时至今日依然生活在这里。”
可历史容不得假设,他只能通过这些历史遗迹去缅怀先人。
结束沈阳之旅后,张闾实又马不停蹄赶到了辽宁盘锦,这里是张氏墓园所在地,八十年间张作霖就一直沉睡在这里。
在外人眼里,张作霖是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可在张家人眼里,不过是他们日思夜想、深深怀念的亲人。
历史的大浪滚滚向前,在那个国家政权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呢?
站在爷爷墓前,张闾实的心中百感交集。他的爷爷和大伯虽然身居高位,却也处处受制于人,想必他们当时内心也充满了各种无奈吧!
在献完花圈之后,张闾实朝着爷爷的墓碑深深鞠了三个躬。那一刻他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弥补了所有张家后人的遗憾。
随后张闾实又当众宣读了早已写好的祭文,他言辞激烈,眼神里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祭文读罢,张闾实更是当众向那些日本右翼分子发出了警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作为张作霖的后代,张氏后人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人曾经给东北带来的伤害,更不会忘记被迫离开家乡、在外漂泊受尽冷眼的那种痛苦,曾经那些受过的耻辱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因为张家人的身份,张闾实没少吃苦。但这种偏见没有打倒他,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强大,如今的他早已拥有了亿万身家。
在结束这次祭拜之旅后,张闾实便开始联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张家人,后来将所有人一同接到了东北。
如今的张闾实和家人一同在沈阳定居,漂泊大半个世纪之久的张家人,终于在故乡寻得了一份安稳。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张家人的命运始终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回归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