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有一首诗,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在小学部编版语文书中一共收录了四首王昌龄的诗,按顺序分别是《采莲曲》、《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
这其中《出塞》和《从军行》就是两首边塞诗的代表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在他27岁科考落第后漫游西北边地时创作的。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塞仍然时有战乱发生,因此王昌龄非常的希望能够早日打败边疆的敌族,早日平息边塞的战士,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那时候的王昌龄还没有做官,心中有一腔抱负想要施展。“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想这其中会不会也有王昌龄自己恨不能立刻报效国家的心情在里面呢?
王昌龄30岁才考中进士,到41岁的时候又因事获罪被贬。《采莲曲》和《芙蓉楼送辛渐》就都是写于王昌龄被贬之后。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写的。
唐代江宁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江苏的南京,而芙蓉楼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这两个地点江苏的小朋友应该记住,毕竟就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附近嘛!
现今从江宁开车走高速到镇江芙蓉楼还要一个多小时呢
王昌龄在江宁县做官,送客却送到了那么远的芙蓉楼,可见依依不舍之情了。
那为什么送客偏要送到镇江这里呢?
这就要提到隋唐大运河了。
隋唐大运河。网上随便搜的图片,侵删。
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要旅游出行的话,可以通过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但是唐代的人没有这样的交通条件,他们那个时候除了靠走、靠车马以外,最快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河运,也就是坐船出行。
而隋唐大运河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水上“高速公路”。
隋唐大运河是以当时唐朝的首都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它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从上面隋唐大运河的图示可以看到,辛渐要想去洛阳,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从江宁先去镇江,然后再过长江,到扬州再通过隋唐大运河北上洛阳。这跟我们有时候要到上海或者南京去转飞机转火车是一个道理。
跑偏一下:看图上的镇江,在隋唐时候叫润州,三国时候被称为京口。不知道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北宋王安石那首《泊船瓜洲》,说“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就是说的镇江,瓜州就是说的扬州,所谓“一水间”说的就是隔着长江。
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说这么多,因为我们扬泰地区的小朋友就是应该对自己家边上的诗词更熟悉一点啊!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最后两句特别有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现在小朋友应该能理解了,诗人是被贬到江宁,如今好朋友又要回洛阳去了,只留诗人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里那种心情。但是诗人想说纵然他自己境遇不好,但他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最后说回来,《采莲曲》是王昌龄51岁被贬到龙标时所做的。在古代是以右为尊,左为卑,所以官员被贬又称左迁。
你看,王昌龄 左迁 龙标这几个关键词连在一起是不是又能让我们想到一首诗?
对了,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截图
你看,原来王昌龄也是李白的朋友啊,李白的朋友可真是遍布天下。
再再跑偏一下。
实际你要是去研究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你熟悉的诗人互相之间都认识。
比如你可能想不到,《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曾身患背疽(jū,一种毒疮),卧床两年本来都快好了。
这时王昌龄北归,路过襄阳就去探访他。
两个人见面后非常高兴,于是孟浩然没管住嘴巴跟王昌龄纵情宴饮,吃多了海鲜导致背疽复发而死。
一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竟然是这样死的,我想王昌龄应该会很内疚自责吧。
说远了。不同于王昌龄边塞诗苍凉悲壮,也不同于他送别诗的直抒胸臆,这首《采莲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活泼的美女采莲图。
据说这首诗是有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看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于是写下这首《采莲曲》。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景象啊!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昌龄已经51多岁了。
在这个时候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早已不是开元年间那个勤奋的皇帝了。
他每天只顾享乐,只相信那些谄媚小人的话,不思进取,对人民的疾苦置之不理。
我们背的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中有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唐玄宗为了讨他的妃子杨玉环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也要给她运送荔枝吃的故事。
我女儿背诗的时候配的画
做皇帝的人贪于享乐,国家很快就衰败不堪了!就在王昌龄这首《采莲曲》之后第七年,唐朝就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安史之乱”的战争,伟大繁荣的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我想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像王昌龄《采莲曲》中的美好情景就很难再见到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