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原创作品首发,独立研究,仅代表个人观点,并非学界共识。笔者能力水平有限,但承诺所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没有雷同,必出新意,欢迎交流探讨。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协议及互联网道德,转发注明版权出处。图文引用如有异议,望提供据,及时告知,必加改正。有意合作,敬请私信。本文是笔者“中国上古史专有名词的动物图腾避讳研究”的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该研究环环相扣,所以必须顺序阅读,不便之处,还请包涵。

作者:金雨解古

天干地支岁阳岁阴

三千年语义未解之迷告破

——从支干阴阳语义破解到

上古史专有名词动物图腾避讳现象研究

金雨解古

一 引 言

续二

(友情提示:正文必须配合以下四表一图,才能理解)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1)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2)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3)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4)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5)

(4)第二次扩大研究范围:全面研究与支干阴阳分星分野存在语义相关的所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上古史专有名词

上文已经证明除了天干地支月阳建除这四组语词以外,收集的其他各组语词全部与氏族部落的动物图腾语义相关。那么这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比如蚩尤、弇兹、犬戎,出自何处?当然出自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如果离开了这些文献,一个氏族部落的动物图腾避讳都破解不了。于是笔者不得不第二次扩大研究范围:所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上古史专有名词,并且终于意识到了笔者全部研究的核心问题:

中国上古史的专有名词,普遍存在着中古并不知晓的氏族部落动物图腾避讳现象。因此支干阴阳分星分野的语义破解问题,实际上与中国上古史的全部专有名词的语义破解是同一个问题!所以从现在开始笔者的系列文章并不局限于支干阴阳分星分野,而是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所有的上古史专有名词,且在举例分析之时,也尽可能的两者并重。

动物图腾的文化现象,应起始于记录于地支首位子鼠帝俊浑沌部落的十二部州时代,之前有学者认为帝喾名俊是帝俊,或者帝舜之舜通俊是帝俊,虽然道理似乎可通,却是不对的。帝俊之俊避动物图腾讳“[鼠夋]”,帝喾名俊避动物图腾讳“「鹿夋」”,虞舜之舜动物图腾讳“[舜鳥]”(同鵕)。只有子鼠[鼠夋],才位于地支首位。《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孔传:“肇,始也。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此一句误导了古今无数学者。舜为十二不假,但此舜并非是唐尧之后的虞舜,虞舜最初居兖州后迁梁州再回归的部落。舜([舜鳥])是“鵕”的异体字,肇十有二州的舜,是幽州的浑沌氏(鼲鵕氏或鶤[鼠夋]氏)。[舜鳥]、“鵕”若按主流的语音发展规律,今天应读如“鹑”,而语义与[弇鳥]或燕相同。所谓三危(厃yan2)大概率就弇兹氏族三个分支,幽州帝俊的鼠[弇鳥]、营州蚩尤的牛[弇鳥]、初居兖州虞舜的毚[弇鳥]。三危(厃yan2)垣明显是象征弇兹氏族的织女三星的映射,而织女三星作为北极星的时间在1.28万年前。所以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9千多年,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此“肇”,指最初的首字是不加避讳的动物图腾的十二州的开始,不是指后来首字已经避动物图腾讳的十二州的开始。若指虞舜,那么地支第一位将不是子鼠,而是寅虎或者卯兔,此问题后文分述时会详解。

动物图腾避讳文化的势微,可能起于颛顼,其时出现了以地名族,名实不符,破坏了以族名地的名实一致的动物图腾的文化传统。动物图腾避讳文化现象的彻底消亡应该发生在夏代,夏朝的帝号明显仍残存着上古史专有名词的动物图腾避讳现象,比如“相”避动物图腾讳“[相鳥] ”,“杼”避动物图腾讳“麈”。而商朝帝号用的是干支(商王的私名笔者尚未开展研究)。周朝甚至连干支弃之不用了,代之以文、武、昭、穆,虽有成、康等疑似动物图腾避讳字存在,料想至多不过是以地命名,完全不知有动物图腾避讳这回事了。

另外,笔者虽然将上古定为动物图腾文化社会,将中古定为非动物图腾文化社会,但这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按生产关系划分的社会类型,仍然是一致的。因为氏族部落的图腾制度,实质是婚姻制度,而婚姻家庭本质上是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按图腾制度划分社会类型与按生产关系划分的社会类型,在宏观上是同步的。但是由于上古的各地区各氏族部落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有限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传承的惯性,动物图腾避讳做为制度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同步变化,而做为文化,其彻底消亡,可能会稍微滞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即这种划分并不是说夏商之间的生产关系有本质不同。

专有名词是指专门表示人、物、地域、山川、河流、职官、邦国等内容的具有专一称谓的词[1]。

普遍存在是指笔者截止至今的全部研究中尚未发现有例外。

中古并不知晓是指夏以后只知有避讳,而不知有动物图腾避讳。因此中古记录上古历史的文献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不解、误解、曲解,从而使中古、近现代对其真实性充满疑惑。

“避讳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避讳实际包括敬讳、忌讳与憎讳三种情况。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称尊长名字,以至讳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之字的,这是敬讳……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一类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2] ,可见商周至今,人们并不知道氏族部落的这种动物图腾避讳,在夏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存在了。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6)

所谓动物图腾避讳,实际上在中国上古的主要氏族部落的图腾仅限于三十六禽星范围内动物。当然传世的三十六禽之中是有错误的,后文详细分析。因此笔者的研究方法,可以简称为上古专名禽讳法。

此外还有使用三十六禽范围外其他动物,做为三十六禽动物图腾的避讳字的特殊情况,可称伪图腾。比如之前提到过的有熊氏,实为有[豕厷]氏。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中古因为不知道上古的专有名词已经进行过动物图腾避讳,而再次避讳,形成二次避讳甚至是二次以上的避讳。而要破解多次避讳过的上古专有名词,无疑更加复杂与困难。

关于中国上古氏族部落图腾及其避讳的发现,实际百年来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相当接近真相了,比如李宗侗、王大有,甚至顾颉刚。但是以支干阴阳十二州分野三十六禽分星做为切入点的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提出中国上古史的专有名词,普遍存在着中古并不知晓的动物图腾(三十六禽)避讳现象的,根据掌握的公开发表的资料,笔者当是第一人。

笔者刚刚提炼出上古专名禽讳法的时候,也是有所怀疑的,因为无法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主观臆造。但反过来想,上古专名禽讳法是可验证的。因为如果说第一次扩大研究范围的支干阴阳分星分野列表,存在着二维的逻辑勾稽关系,那么上古专名禽讳法就是第二次扩大的研究范围了。这一次涉及的是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涉及上古史的全部专有名词,这些全部的上古专名如果是上古历史曾经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普遍联系,通过这些普遍联系,这些上古专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勾稽关系的三维的逻辑空间矩阵。矩阵中无论哪一个字因为应用上古专名禽讳法而解释错了,那么它与矩阵中其他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文例语境之间矛盾就会暴露出来,以至无法自原其说。由于上古专名禽讳法是可验证的,那么自然摆脱了主观臆造的嫌疑,可以归于科学假说了。

同时这也说明要想证明上古专名禽讳法是正确的,是客观存在的,要用究举法。就是说要想证明上古专名中的一个字存在动物图腾避讳,就要破解所有的上古专名动物图腾避讳。否则,偶然巧合、牵强附会之类的指责怀疑就会层出不穷。而要破解所有的上古专名动物图腾避讳,绝不是笔者在短时间内一个人能够完成,且完成得完全正确无误的。其一是上古专名数量巨大,其二是其避讳艰涩曲折,上古专名动物图腾避讳破解实际上应是一个众多学者形成团队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而笔者目前能做的只是抛砖引玉,如果笔者的破解正确率能超过百分之五十,应该就可以证明上古专名禽讳法值得一试。如果笔者的破解正确率能超过百分之七十,那么就勉强无愧于各位先贤和师长了。之所以笔者未以五至十年之功,独立的全面完成整个工作,却提前公布出来,就是想得到帮助:其一是笔者的破解结果需要复核,个人的破解受限于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机缘灵感,是绝对不可能完全正确的;其二是上古专名的动物图腾避讳破解有时需要一点灵感、一丝运气,并不是一味苦功就行。上古专名禽讳法对于中国上古史的重建是有作用的,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对于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有着积极意义,兹事体大,不敢藏私。

上古专名禽讳法的意义与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要理清上古史的帝系,就要首先破解其动物图腾避讳,确定了其动物图腾,才能排除中古的不解、误解、曲解的干扰,才能判断所指的是氏族部落的群体,还是氏族部落首领个人,以及他们是否真的存在“直系血缘关系”,究竟是君臣还是父子。从而为重建中国上古信史开路。比如高辛氏(避动物图腾讳“[犭睪] [馬辛]” 氏)和高阳氏(避动物图腾讳“[犭睪] 羊”氏)([犭睪]应从“睾”(睪是睾省减了撇画)读gao1不读ze2,白[犭睪]即[馬百]鹿),都有鹿图腾,就存在“直系血缘关系”。而毚虞氏和禺京氏([犭禺] 麖氏),虞、[犭禺]虽发音相同,却是一虎一猴,不存在“直系血缘关系”,相反麖、[犭睪]发音不同,但同是鹿图腾,禺京氏、高辛氏、高阳氏之间存在“直系血缘关系”。

(5)应用上古专名禽讳法最大难点是中古对上古的错误诠释

应用上古专名禽讳法最大的难点是中古对上古的错误诠释,这一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试想我们现代人依靠考古学等科学手段,仍不能对3600年的殷商文化完全准确的理解,那么殷商时代的人在没有考古学等科学手段支持的情况下,对早于其3600年的文化能够完全准确的理解吗?答案一定是不能。中古对上古的诠释中,一定存在着大量的不解、误解,甚至是曲解,如果错误的诠释被奉为经典而不允许丝毫的改正,仍旧以讹传讹,任由其靠着惯性,错误会一直延续下去,上古史专有名词的真实语义就永无破解之日了。

  1. 中古字音的错误

上文提到的[牛蚩]字,《集韵》丑展切,音蕆。牛缓谓之[牛蚩]。稍加分析便可知大为无理。从“蚩”符字共22个,其中读蚩尤之“蚩”chi或之尤之“之”zhi的16个,而读chan仅有6个,尚不足三分之一。而无论是《汉语大字典》,还是《汉语大词典》,竟没有一个文例,何以证明[牛蚩]不读“蚩”chi或“之”zhi呢?而上古造字的总数本来就不可能太多,牛缓就要单造一个字,那么蜗牛之缓是否还要另造一个字?即便真有牛缓之义,也应该是先有名词,后转形容词才对。可见其音其义都是中古强不知以为知的错误诠释,这个[牛蚩]就是“蚩”动物图腾讳字。

再谈禹之姓“姒”si4,《正韵》详子切,並音似。《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其先出颛顼。颛顼生鲧,尧封为崇伯,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于石纽”,吞薏苡yìyǐ之“苡”,虽多音亦读似si4,但中药材薏苡之“苡”却从不曾读似si4。而从按国际音标[i](以)、[y](禹)都是前高(闭)元音,只有圆㫳不圆唇的区别,可以知道上古[i](以)、[y](禹)二音是不分的!那么禹姓什么?当然是姓禹啊。而“姒”只是“禹”的同音异记而已。“姒”可以读[i](以),也可以读[y](禹),唯独不能读“似”si4!而《帝王世纪》之后又记:“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更是欲盖弥彰,禹本来就姓禹(已证同姒),还要帝尧赐个什么姓?这算公证吗?(笑)其实金文禹和汗简禺字形只有细微差别(见图4),且顒之异体作[禹頁],则禹应是禺之异体字。禹、禺避动物图腾讳“[犭禺]”,义为金丝猴。所以夏禹、夏后、夏侯是一回事儿。后、侯,避动物图腾讳“猴”。顾颉刚当年虽然也怀疑禹、禺是同一个字,但因为不知避动物图腾讳“[犭禺]”,证据不足罢了。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7)

图4 金文禹和汗简禺

中古字音的错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方言,“附在《方言》书末的杨雄《答刘歆书》说:‘尝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序》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3],可见先秦的方言调查资料已经散逸了。在没有全面方言调查资料支持的前提下,想读懂如《山海经》之类非一人一时之作的古文献是极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有幸的是,大规模的汉语方言普查开展于1956年至1966年间,其后的方言调查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举个例子,徐州之徐,查传统音韵学的《古音汇篡》,仅有音舒的一个例外,但与虙蜥部落不符合。在中古只能按xu2、shu1二音的义项去解释,必然是错的。而查方言普查资料,得“徐”字赣语昌靖片南昌读[ɕi],音近通蜥,与虙蜥部落正相符合。

神农十大未解之谜(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8)

  1. 周生亚编著:《汉语词类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 ↑
  2. 王彥坤编著:《历代避讳字汇典》,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前言。 ↑
  3.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20页。 ↑

(未完待续)

欢迎阅读下一篇:地支岁名三千年未解之谜告破——炎帝部落十二功(四)

金风细雨过,疑云迷雾开。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欢迎关注、回复、收藏、点赞、转发,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