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这些银坐哈,就听我及嫩拉。那一天我隆过,就出起溜达。我看桌一过小蚁蛘,它长地真不大啊。把大腿输料窝未头,把大象绊爬哈。”这是本土相声《小蚁蛘》的段子,相声馆里浓浓的潍坊方言,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每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独特魅力,它传承千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潍坊有一批人,他们用影视、相声、说唱、漫画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方言成为一座城市的生活韵味,一种奇妙的风光,让我们倾心让我们迷恋。

潍坊土话第三弹(导演仪修磊教你玩转潍坊话)(1)

搬上荧屏展现大美潍坊

“潍坊方言搬上屏幕,我觉得这个事情得坚持下去。”来自高密的仪修磊如今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导演了。无论是致力于短片还是影视剧创作的他,总是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潍坊方言融入其中,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大美潍坊展现出来。

仪修磊说,他想要创作潍坊方言为基础的影视作品是源于《疯狂的石头》中的黄渤,黄渤一口青岛方言让全国人认识到了青岛的魅力。“当时我就冒出一个想法,把潍坊方言融入到影视剧里是不是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仪修磊说,潍坊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了展现大美潍坊,除了镜头中体现潍坊的美,他希望能将潍坊方言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

仪修磊从2009年制作的一部网络短片《应聘》开始,到后来的《夜场男模》《高密逗比青年》《高密全景区小苹果》《飞来的鬼子》《挂科女生》《古城绝恋》等,在网上的点击量达到了几百万,如今他尝试拍摄的第一部影视剧《飞来的鬼子》,里面大部分角色都是潍坊人,台词也是潍坊方言。仪修磊却说,其实自己的理想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展现本地风土人情、大美潍坊。

潍坊土话第三弹(导演仪修磊教你玩转潍坊话)(2)

用时尚方式来传承方言

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在手机的那头,“你谁”“是我”人们马上能对上号,其实那是听习惯了对方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如往深里研究,这就是方言,方言作为一门很深的学问,初浅的琢磨也挺有意思。方言可以融合到不同的艺术形式里,用方言讲述故事,用方言创作歌曲,把方言写进漫画……在我市,影视剧、微电影、相声、说唱、漫画等不同的艺术圈子里,有一批本土潍坊人正在用最流行、最时尚的方式传承本土方言文化。

在以普通话为创作主流的今天,方言影视剧的创作,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影视剧中的方言更能直观体现地域的独特韵味和信息含量。如今潍坊方言也会经常在影视剧、微电影当中露脸,潍坊方言作为潍坊百姓日常交际最多的语言,用方言方式创作的影视剧以它的平民化和亲切化最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也能为影视剧增添自然淳朴、清新活泼的色彩。

没有大牌明星的腕儿,却在镜头里还原了真实的生活。来自寿光的王征是一名热心文化影视的人,从小爱好影视的他修过手机、做过婚庆、当过群众演员。几年前,揣着演员梦的他投身潍坊电视台一档生活故事类栏目剧《潍坊故事》,成为一名“草根”演员。剧中,他用方言演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着实过了一把演戏的瘾。

在王征看来,方言出演贴近现实,让人有种亲切感,这样的艺术形式,圆了不少潍坊本地影视爱好者的“演员梦”,也让平民爱上时尚。

用方言说学逗唱引共鸣

一身藏青长袍,一把泛黄油纸扇,一口地道潍坊方言,一段说学逗唱的相声故事。在众乐社相声会馆,庞崇波把自己的相声艺术发挥得淋漓极致,让台下的观众捧腹大笑。庞崇波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善于将潍坊方言融合到传统相声之中,这种“混搭”也让庞崇波在相声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从小学评书的庞崇波特别喜欢看书,书中有趣的段子,看几遍他就能背下来。“以前在北京、天津学习了传统的相声艺术,回到潍坊表演时,灵机一动,将传统相声里其中的几句改成了潍坊方言,没想到非常受欢迎。”庞崇波表示,观众的反馈爆棚让他感受到了方言的独特魅力,因此他“一咬牙、一跺脚”就开始创作完整方言段子,也就有了后来的《小蚁蛘》《我要当艺术家》,以及现在正在创作的《蛤蟆赞》。

“方言相声为传统相声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传统相声发展繁盛的点缀。”庞崇波说,在他看来,要做一名合格的相声演员,眼睛和耳朵需要随时“打开”,深入生活深入市井,把看到的听到的众生之相、众生之声巧妙地加工后展现出来,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产生共鸣。“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我希望用相声的方式,讲最动人的故事带给潍坊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相声。”庞崇波说,潍坊现有十几位专业从事曲艺相声的艺术工作者,为了让相声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努力在传统艺术形式中注入新的内容,把这门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

从方言歌曲追寻家乡温情

提起潍坊方言,相信很多市民都会想起一首名叫《潍坊一号》的说唱歌曲。是由李建义老师作曲,谭冲作词,由綦斌、魏涛、魏峰、谭冲4位潍坊人用潍坊方言演唱的。随后还创作出了《潍坊二号》《潍坊三号》等系列作品。

綦斌告诉记者,大概2001年几个朋友在酒桌上闲聊时,一个朋友说起有人会把方言融入到歌曲里。随后他们几个人就萌生了用方言唱歌的想法,而在方言领域里切磋说唱技巧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潍坊一号》上传到网上后,很快走红。这首歌曲得到了很多潍坊本地人的喜爱,他们把歌曲带到了全国各地,更有远在新加坡、乌克兰、新西兰等国家的潍坊人从网上听到这首歌,从歌声中追寻家乡的温情。“潍坊方言是非常有意思的,里面有很多比喻,通俗简练接地气,非常好玩。”身为本地音乐唱作人的綦斌说,把方言融入到歌曲里,是一种传播,也是一种怀念,去年年底,他还自己创作了一首潍坊方言说唱歌曲《这样(zhang)还是那样(niang)》,在一档迎春节目中演出过。

把方言画进漫画

“顾拥”“挖古”“治不地”……这些明显带有潍坊地域特色的词语被一位20岁的潍坊小伙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他的名字叫陈程一,他的创作像一个个字帖,每张上面都是潍坊方言配以文字解释和拼音标注,例如“顾拥”,下面标注着“gū yòng”,上面释义:潍坊话随便乱动的意思。举例:你呆这里瞎顾拥什么?文字旁还有个帽子上印着“Y”、没有眼睛的男孩在大声叫喊的漫画形象。这些潍坊本地方言,再配上释义,尤其是旁边动漫人物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陈程一从小就喜欢漫画,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管得严,但他还是自己偷着画。陈程一说,漫画里的人物是他高一的时候创作的,他一直称呼他为“Y”,后来,他把这个形象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朋友和同学都很喜欢。“以潍坊方言为主题创作,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先是创作了两张传到了网上,没想到两天之后我上去一看,访问量上升了好几千,很多人都在分享,这也激发我的创作热情。”陈程一说。

网友的转载和支持让陈程一有了继续创作的念头,“草鸡”“迂磨”等漫画纷纷出炉,这些带有潍坊特色释义也让网友捧腹不已,潍坊话“迂磨”被翻译为一个人动作像老太太一样,干事磨磨蹭蹭。

“我从小在潍坊长大,所以这些漫画里的方言都是以潍坊方言为基础,漫画发到网上后,因为各个县市区的方言不同,一些同学看不懂还会打电话来问我。”陈程一说,用普通话解释方言,用漫画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这个方言词语,这些都比较费时间。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有民俗专家认为,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陈程一的“潍坊话科普贴”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潍坊方言,并喜欢上了潍坊方言。

保护方言文化 让年轻人爱上方言

潍坊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刘蕊说,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潍坊的方言有着古老的历史和地方文化烙印,方言中有很多词汇是无法用普通话替代的,方言存在的很大空间,是因为它能够补充普通话词汇或者语言的不足之处。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市民意识的改变,方言逐渐消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方言当中一些比较老的词语以及用法已经比较陌生了,相反,他们的词汇中一些网络用语比较泛滥,方言的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保留方言,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带有潍坊方言创作的相声、歌曲等一些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可以彰显方言的生命力。通过生动、活泼、向上的方言艺术的传播,不但可以保留方言艺术,还保护了方言文化,同时也引发了年轻人讲方言的兴趣,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

如果说潍坊方言的保护可以从艺术角度有所创新和发展,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潍坊方言的生命力,不失为传播、保护潍坊方言的好方式,但是如果流传得不广,也不足以把潍坊方言做强做大。刘蕊建议,这些带有潍坊方言创作成分的艺术类节目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流行的传播手段,比如微信、微博等,扩大其影响力。

“电视广播新闻类的节目,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使用,即便是带有娱乐性质的说新闻节目,也要把握好使用方言的尺度。”在刘蕊看来,保留传统方言和普及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一方面不要忘记自己的方言,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