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撰稿人 | 夏尔
光影眼前过,迷影心中留。
要说现在最火的题材,非悬疑莫属。
国内有“迷雾剧场”打响头炮,殊不知它在日本早成了收视保障。
日本可供改编的推理小说众多,其中能称上“IP王者”的推理小说家,非东野圭吾莫属。
最近他就有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直接被翻拍到第三次——
《彷徨之刃》
前有日韩两版电影,这次改编成日剧。
有意思的,本剧的主演竹野内丰,此前还出演过电影版,只不过那时演的是一位发挥空间不大的警察。
而中国翻拍也在路上了,王千源、王景春双影帝主演。
卡司阵容靠谱,但国产翻拍的呈现效果,却令人担心。
毕竟原著小说,在尺度上非常不好把握。
它不但情节血腥残忍,还涉及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青少年犯罪、性侵少女、司法体系的弊端……
每个议题,都紧卡红线,让人忍不住捏汗。
拍摄难度,自然不容小觑。
自2004年问世以来,很多人都将《彷徨之刃》视为东野圭吾最压抑黑暗的一部作品。
它主要围绕一个复仇故事所展开,但却摒弃推理的快感与复仇的爽感,将主角的悲剧性无限放大,刻画出复仇者的彷徨。
剧版《彷徨之刃》,是日本WOWOW电视台为庆祝30周年台庆打造。
WOWOW台曾出品过很多经典剧集,出圈代表作就是那部《坡道上的家》。
这些作品,往往尺度、深度兼具,在深挖人性之余,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作出不错的反思。
故事从一对平凡的父女展开叙述。
男主长峰(竹野内丰 饰),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
妻子离世后,女儿绘摩成了他人生中仅有的光和热。
还在读高中的绘摩,乖巧懂事。
然而,一场无妄之灾,却突然找上绘摩。
这天夜里,独自回家的她,被三位不良少年盯上。
对方将她逼入四下无人的巷子,然后强行将她拖上车,用迷药将她迷晕。
三人当中,有个名叫阿诚的男孩,明显是第一次做这种事。
看着两位好友犯下的暴行,良知未泯的他产生了犹豫,找了个借口,便慌乱地离开。
阿诚离开后,另外两人在混乱不堪的公寓里,对绘摩注射大量的兴奋剂,并举着摄影机,展开凌辱和施暴。
这段施暴戏,被导演处理的非常真实,各种大特写直怼面部,记录下绘摩的惊恐与窒息。
最后,绘摩因用药过度,死于心脏骤停,被凶手抛尸于河道。
与此同时,绘摩的父亲长峰,则陷入焦灼的等待。
几经辗转,他才从警察口中,获知女儿的下落。
然而此时的绘摩,已经从花季少女,变成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
种种迹象都表明,她生前经历非人的虐待。
了解内情后,长峰虽痛彻心扉,但却于事无补。
就在此时,他收到阿诚发来的匿名短信,对方向他透露行凶者的名字和详细的地址。
根据这些线索,长峰找到绘摩身亡的案发现场。
在这里,一张标有“黑色短发、连衣裙、兴奋剂”的光盘,迅速引起他的注意。
他将光盘放入电脑,这才目睹女儿生前所遭受的一切:
两个少年如禽兽一般地扑向绘摩,无论绘摩怎样声嘶力竭地求饶,他们都不为所动,甚至还兴致勃勃地记录下这一切……
他气得发抖,抓起电脑,发疯似的往地上砸。
此时,视频中的一个凶手刚好返家,与长峰撞个正着。
于是长峰抄起利刃,一刀又一刀刺向对方。
然而,陷入绝境的少年,不但不知悔改,反到还笑着向长峰挑衅:
“我打满分,多谢让我爽到了。”
长峰冲动杀人后,最终决定选择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一边躲避警察追捕,一边去寻找另一个少年的下落,独自踏上复仇之路。
而全剧的悲情故事,也就此展开……
从内容来看,《彷徨之刃》的虐心程度绝对不亚于《白夜行》。
东野圭吾用一宗少女被害案,冷酷无情地剖析着社会痼疾与人性之恶,拉扯出情与法之间的互相角力。
其间,他所抨击的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议题。
日本的《少年法》规定,对于14岁以下的犯罪少年,尽可能通过矫正方式,让其改过自新重返社会,而非用重刑予以惩戒。
面对未成年人罪犯,即便警察掌握足够证据,也无法通缉罪犯。
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长相,都要对媒体守口如瓶。
很多未成年人犯下的恶性案件,都在日本民间掀起过不小的争议。
最令人绝望的是,很多时候,作案凶手对自己犯下的恶行,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们知道,自己是未成年人,“就算被抓了也不会判死刑”。
他们中的很多人,到死也没有对自己的罪行做出任何反思与忏悔。
比如,出名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的行凶者,当年是一位14岁的少年。
他自称“酒鬼蔷薇圣斗”,杀害2人、重伤3人。
拘捕之后,被宽大处理,送进感化院治疗,于7年后重返社会。
此后,他高调出书,靠版税自由地生活,实在让人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不禁怀疑,《少年法》做出的保护,到底是在保护谁?
这种保护,到底是对行凶者的仁慈,还是对受害者的残忍?
此外,《彷徨之刃》还顺藤摸瓜,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特征——
这些行凶少年,大多出身问题家庭,父母疏于管教。
剧中,绘摩并不是他们盯上的第一个猎物。
在此之前,他们曾强奸过多名少女,致使一名少女为此自杀。
命案发生后,面对警察的盘问,他们的父母总是下意识的躲闪、否认。
他们不承认自己孩子所犯下的恶行,因为一旦承认,就相当于是否定了他们自己。
不仅如此,也不愿意承担社会舆论上的谴责。
于是,家庭失责、社会疏忽和法律袒护互相交织,共同织成一张大网,让青少年犯罪者误入歧途。
与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凶者相比,手握彷徨之刃的长峰,看上去反而更像是一个“无辜者”。
杀人后,他一度饱受折磨,被罪恶感所缠绕。
追凶过程中,他时常迷惘:
现在的那个少年是不是正在反省,亦或已有悔意?
他还打算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复仇计划写成长信,寄给警察,希望之后司法体系和媒体舆论能够对他做出谅解。
内心的彷徨,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而原著中的长峰,刚好因为这种彷徨,酿成更大的悲剧——
在开抢射杀另一个少年时,他还是犹豫了……
东野圭吾的心太狠了。
故事结尾可以说相当憋屈、令人愤怒,以至于当年很多读者都无法接受。
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心地善良、尊重生命的长峰,反而活得比行凶者更悲惨?
这种因为善意的彷徨,加重《彷徨之刃》的讽刺力度,从现实出发,掷地有声地向观众发出灵魂拷问——
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幽暗,是如何将一个好人逼疯的?
如果法律无力惩凶,人们该何去何从?
如果人人都选择复仇,那法律的意义又该置于何处?
只可惜,身为旁观者,我们能做的极少极少。
我们无法推进制度演变,也无法对受害者伸出援手。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坚守底线,对人性保持警惕,并时刻提醒自己:
生而为人,别让罪恶毁掉原本的良善。
-END-
连刷10部好片,对电影的爱又回来了
13部动画片混战,谁是下一个“哪吒”
,